网红医生擦边软色情,视频全是足控、少妇,补肾胶囊销量惊人

互联网小事哥 2024-09-02 23:13:35

在互联网时代,医疗科普原本是一个帮助大众提升健康认知的桥梁。然而,随着流量经济的强势介入,这道桥梁似乎被蒙上了一层迷雾。

网红医生的出现,本应是好事,但其中的乱象却让人不得不警惕。流量时代,这些所谓的“网红医生”真的可信吗?

网红医生的运营手段

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医生”一词,即可看到许多经过医院资质认证和实名认证的账号。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这些账户虽然认证真实,但实际运营中却未必是本人参与。

一些网红医生发布的视频内容不仅偏离了医疗科普的初衷,还充满了低俗话题,如“足控”、“少妇”、“长度”等。

为了吸引流量,许多医生博主热衷于讨论两性话题,发布内容涉及“同房”“夫妻生活”等私密话题,吸引了大量观众。

这些医生不仅在内容上大打擦边球,在形象上也极尽所能地吸引关注。

在这些“网红医生”中,有的穿着白大褂进行虚假科普,有的身穿吊带裙、露腰装、紧身衣,通过剧情演绎的方式,扮演“女友”或“少女”,提出一个比一个露骨的问题。

他们以医疗健康为幌子,实则传播与医疗无关甚至低俗的信息。

网红医生的真实面目

在网红医生的世界里,身份似乎也成为了一个可以随意变换的道具。

明明主页认证的是某男性医生,点开直播却是一个毫不相关的女生在讲解。

这种身份的错位让人不禁怀疑,这些所谓的 “网红医生” 到底是真正的医者,还是只是一些为了谋取利益的演员。

一些网红医生利用自己积累的粉丝和流量,推销所谓的 “补肾胶囊” 等产品,销量竟然高达二十万件以上。

然而,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功效却无人知晓,购买的人数却高达上万。

在追求流量的道路上,这些“网红医生”已经忘记了初心,将职业道德抛诸脑后。他们关心的不再是公众的健康,而是自己的利益。

在多家短视频平台上,不少医生账号发布的内容不仅限于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

一些医生在科普视频中跨专业讲解男科知识和两性知识,流量颇高。

例如,认证为“抚州市立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的@妇产科熊大夫因发布男科知识和两性知识而引发争议。该医生早已离开原医院,但认证信息却未取消。

一些网红医生的账号因违规内容已被整治,如@妇产科熊大夫和@胸心外科医生Lion的违规视频和广告内容已被删除,其店铺和群聊功能也已关闭。

医务人员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医疗科普,本应是传递科学知识、造福大众。

然而,一些医生为了博取流量和利益,背离了这一初衷。郭某等儿科医生发布的温情视频被揭露为宣传团队“添油加醋”的编造故事,同样的故事出现在全国数十名医生的自媒体账号上,这种现象令人质疑医生的诚信和专业性。

社会各界的谴责与整治措施

面对这些乱象,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多次出台政策,加强对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监管。然而,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监管难度较大。即便如此,相关部门仍在不断努力。

专家指出,医生作为公众人物,应该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而不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传播低俗内容。同时,平台也需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平台在治理网红医生“无底线博流量”方面也采取了措施,如抖音安全中心对虚假摆拍的医生账号进行封禁。平台应对自媒体内容承担主体责任,对违规账号背后的商业机构进行处罚。

专业医生的观点与建议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男科主治医师杨阳指出,一些“擦边”女医生账户由机构运营,发布内容雷同且与其专业无关。这类内容不仅不科学,还误导了病人。杨阳建议,识别“演员医生”应注意视频内容是否与其专业相关,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国家对涉医类自媒体账号内容有明确规定,注册时需提交职业资质和专业背景。平台应要求发布者标记虚构内容,以显著方式注明“演绎”或“虚构”,并对违规自媒体账号背后的商业机构进行处罚。

结论

互联网医疗科普的崛起本应是科学和公益的结合,但如今却被一些无良人士利用成了博取流量和利益的工具。

在流量时代,我们既要珍惜医生们的辛勤付出,也要警惕那些披着医生外衣的“网红”。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提高警惕,才能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让医疗科普真正惠及全民。

0 阅读:0

互联网小事哥

简介:新鲜有料的互联网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