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以色列和真主党之间的恩怨纠葛与较量始末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4-10-03 15:46:44

1948年之前的历史背景

黎巴嫩在1943年摆脱了法国殖民统治,正式获得独立。在当时的中东,法国的势力影响尤为显著,黎巴嫩作为一个多元宗教和多族裔国家,立刻面临着如何处理与邻国关系的问题。尽管当时以色列尚未建国,黎巴嫩国内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部分政治派别认为应该与希望建立犹太国家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合作,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与即将建立的以色列保持密切关系,将使黎巴嫩在阿拉伯世界中陷入孤立。

当时,黎巴嫩社会中的基督教马龙派势力较大,他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倾向于和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而另一方面,穆斯林群体,尤其是什叶派,反对任何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结盟,认为应该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巴勒斯坦,保持团结。黎巴嫩的这种宗教和政治上的分裂,奠定了日后黎巴嫩在中东局势中的复杂立场。

1948年:第一次阿以战争与黎巴嫩的参与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以色列的成立引发了中东地区的剧烈动荡,包括黎巴嫩在内的阿拉伯国家立即向以色列宣战。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以及黎巴嫩组成联合部队,意图阻止以色列的立国进程。事实上,在联合国提出将巴勒斯坦托管地划分为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分治方案时,许多阿拉伯国家已表明强烈反对。这一反对态度直接导致了阿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

黎巴嫩虽然是参战国之一,但它的军事实力相对有限,更多是提供支持性参与,而非直接对抗。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迅速组织军队,成功保住了新成立的国家,甚至占领了联合国分治方案中原本划给阿拉伯国家的约40%的土地。战争在1949年初结束,以色列与黎巴嫩签订停战协议,正式划定了停战线,即所谓的“绿色线”或“1949年停战边界”。

尽管阿拉伯世界普遍认为这条边界是临时的,但黎巴嫩政府的态度较为温和。相比于其他阿拉伯国家,黎巴嫩未表现出对以色列彻底敌对的立场。战争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大批巴勒斯坦难民逃入黎巴嫩境内。据估计,约有10万巴勒斯坦难民逃往黎巴嫩,这一数字在后来的战争中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黎巴嫩内部宗教和政治的紧张局势。

1965年:“法塔赫”组织与黎以边境冲突

在1965年之前,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的边境相对平静。然而,这一平衡被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组织“法塔赫”的崛起所打破。“法塔赫”从黎巴嫩南部的边境地带对以色列发动了多次袭击,其他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也从约旦和叙利亚境内发动袭击。这一时期,黎巴嫩社会内部分歧开始加深,穆斯林群体大多支持巴勒斯坦事业,而基督教派别则倾向于保持黎巴嫩的中立地位。

1967年:六日战争与黎巴嫩的态度

1967年,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引发了“六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通过一次闪电战,击败了阿拉伯国家,控制了西岸、加沙、戈兰高地以及西奈半岛等大片土地。尽管黎巴嫩并未直接参与这场战争,但战争的结果对黎巴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难民再次涌入黎巴嫩,加剧了本已紧张的社会局势。此外,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在这一时期开始在黎巴嫩境内建立基地,并从黎巴嫩南部对以色列发动袭击。

1969年:“开罗协议”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崛起

1969年,黎巴嫩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达成“开罗协议”,允许PLO在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难民营中驻扎,并在该地区进行军事活动。这个协议实际上给予了PLO在黎巴嫩境内的行动自由,使得黎巴嫩南部成为了PLO的军事根据地。这一决定在当时的黎巴嫩政府内部引发了巨大争议,基督教马龙派政党认为这是对黎巴嫩主权的严重侵犯,而穆斯林则普遍支持巴勒斯坦事业。

1970年:PLO总部迁至贝鲁特

1970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约旦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失败,随后将其总部从约旦迁至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此时,黎巴嫩已经成为了中东地区巴勒斯坦事业的中心。PLO在黎巴嫩南部设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并从这些基地对以色列发动袭击。这一局势引发了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不断升级的跨境冲突,同时也为黎巴嫩的内战埋下了伏笔。

1973年:以色列“上帝之怒”行动

1973年,以色列发起“上帝之怒”行动,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行报复。以色列特种部队在黎巴嫩海岸登陆,暗杀了三名巴勒斯坦高级领导人。这次行动是对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组织劫持并杀害以色列运动员事件的回应。这一事件标志着黎以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升级。

1978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

1978年,以色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入侵黎巴嫩南部,目标是消灭在该地区活动的巴勒斯坦武装分子。以色列军队推进至利塔尼河,造成大量黎巴嫩平民流离失所。此次入侵迫使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425号决议,呼吁以色列立即撤军。随后,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UNIFIL)成立,负责监督以色列的撤军行动,并协助黎巴嫩政府重新控制南部地区。然而,以色列军队并未完全撤出,继续维持对南黎巴嫩的部分占领。

1982年:以色列全面入侵黎巴嫩

1982年,以色列发动大规模入侵黎巴嫩,目标是彻底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这一入侵导致以色列军队占领了黎巴嫩的大片地区,甚至推进至首都贝鲁特。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组织“南黎巴嫩军”(SLA)与PLO之间爆发激烈冲突。此后,黎巴嫩陷入了长达15年的内战,内战的背后不仅有黎巴嫩国内不同教派的矛盾,还有以色列、叙利亚等外部势力的干预。

1985年:以色列建立南黎巴嫩安全区

1985年,以色列宣布从贝鲁特撤军,但继续占领南部的大片地区,建立所谓的“南黎巴嫩安全区”。以色列认为,这一安全区是保护其北部边境免受武装分子袭击的必要措施。与此同时,真主党在黎巴嫩的崛起也逐渐对以色列构成了新的威胁。真主党由伊朗支持,起初是作为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武装力量,后来逐渐成为黎巴嫩什叶派中的重要政治军事力量。

1993年与1996年:以色列的“负责行动”和“愤怒的葡萄”行动

1993年和1996年,以色列分别发动了“负责行动”和“愤怒的葡萄”军事行动,以打击黎巴嫩境内的真主党武装。这两次行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尤其是1996年的加纳村惨案,导致100多名黎巴嫩平民在以色列的炮击中丧生。尽管国际社会试图通过外交途径促成以黎停火,但真主党继续从黎巴嫩南部对以色列发动火箭弹袭击。

2000年: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后的局势变化

2000年5月,以色列在国际压力以及国内政治上的多方考虑下,决定从黎巴嫩南部撤军,结束长达22年的占领。这次撤军标志着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军事关系的重大转变。撤军后,真主党迅速填补了权力真空,进一步加强了其在黎巴嫩南部的军事和政治控制。尽管撤军是以色列国内的一项重大政策胜利,但它也面临着来自北部边境不断增加的真主党武装袭击的威胁。

真主党利用黎巴嫩南部的地理优势,对以色列的北部城镇发射火箭弹,袭击事件不断升级。真主党从伊朗和叙利亚获得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训练以及资金支持。与此同时,真主党在黎巴嫩国内也日益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代表黎巴嫩什叶派的利益。真主党不仅作为黎巴嫩议会的一部分参与国家政治,还通过其武装力量成为黎巴嫩南部的实际控制者。

2006年:以黎战争与真主党的崛起

2006年7月,真主党在黎巴嫩-以色列边境发动袭击,俘获了两名以色列士兵。作为回应,以色列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即所谓的“第二次黎巴嫩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34天,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争期间,真主党发射了数千枚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北部的城市和村庄,而以色列军队则对黎巴嫩进行了广泛的空袭,摧毁了真主党的军事目标,同时也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

这场战争揭示了真主党在军事上的组织性和抵抗力。尽管以色列在战争中投入了大量兵力和技术优势,真主党通过其深入的地道网络和游击战术,成功地抵挡住了以色列的攻势。战争结束后,真主党被视为黎巴嫩抵抗以色列的民族英雄,这进一步提升了其政治地位。

然而,战争也造成了黎巴嫩严重的基础设施破坏,大量的平民在冲突中丧生,数十万人被迫流离失所。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对双方展开了强烈谴责,并呼吁立即停火。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701号决议,呼吁立即停火并部署国际维和部队,以维持黎巴嫩与以色列边境的和平局势。战争的结束使得黎巴嫩局势暂时趋于平静,但以色列与真主党之间的紧张关系依然未能彻底化解。

2011年:叙利亚内战与黎以关系的新变数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成为黎巴嫩与以色列关系中的新变数。黎巴嫩与叙利亚的历史和地缘政治联系极为紧密,叙利亚一直以来都是黎巴嫩境内重要的影响力量。叙利亚内战的爆发导致大量叙利亚难民涌入黎巴嫩,进一步加剧了黎巴嫩国内已经十分紧张的社会矛盾。与此同时,真主党作为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重要支持者,积极派遣武装力量参与叙利亚内战。

这一举动使得黎巴嫩再次成为中东大国博弈的焦点。以色列则密切关注真主党在叙利亚的行动,担心其会从叙利亚战争中获得更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并强化自身的军事力量。事实上,随着真主党在叙利亚战场的深入参与,其军事经验和武器库得到了大幅提升。以色列多次对真主党在叙利亚的武器运输车队进行空袭,试图阻止其获得先进武器,特别是伊朗向真主党提供的导弹和防空系统。

2020年:贝鲁特港口爆炸与黎以关系的进一步紧张

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发生了震惊全球的大爆炸,爆炸导致至少200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大片市区被摧毁。这起爆炸事件震动了黎巴嫩的政治和社会根基,公众对黎巴嫩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行了大规模抗议。尽管爆炸的直接原因是港口存储的硝酸铵发生了爆炸,但爆炸事件背后反映了黎巴嫩长期以来存在的治理危机。

在这一背景下,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关系再度陷入紧张。以色列政府虽未直接参与此次事件,但真主党及其盟友指责以色列可能对黎巴嫩局势进行干预。此外,真主党在爆炸后试图通过政治手段进一步巩固其在黎巴嫩国内的权力,推动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扩展。

2021年:以色列与黎巴嫩在地中海天然气田争端中的对抗

近年来,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还扩展到了能源方面。2021年,两国在地中海东部的天然气田争端中爆发了新的对抗。以色列和黎巴嫩均声称对部分海域拥有主权,认为这些海域内的天然气资源应归本国所有。由于两国的海上边界争议尚未解决,天然气田开发成为新的冲突焦点。

尽管国际社会一再呼吁双方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但在这一争端背后,真主党再度成为主角。真主党威胁如果以色列继续在争议海域进行天然气开采,真主党将会采取军事行动进行回应。以色列则警告,如果真主党袭击其在地中海的油气设施,以色列将会对黎巴嫩发动报复性打击。能源争端使得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冲突的导火索。

结语:黎以关系的未来走向

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与对抗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两国关系中不仅涉及领土争端和宗教冲突,还有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地区政治因素。真主党作为黎巴嫩境内最具影响力的武装力量,既是黎巴嫩国内政治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中东地区大国博弈的关键棋子。

尽管以色列与黎巴嫩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多个领域存在深刻的矛盾,但双方也在国际社会的推动下,尝试通过外交手段缓解紧张局势。国际社会的调停、维和部队的存在以及能源领域的利益纠葛,可能促使黎巴嫩与以色列在未来采取更为理性务实的态度,逐步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

然而,真主党在黎巴嫩的崛起以及地区大国的干预,使得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和平之路依然遥远。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将继续受到区域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战争的阴霾依然笼罩在这一长期冲突的热点地区。

0 阅读:11

春迟嫣韵谈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