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眼中,基层单位出现“隐性秘书”现象,后果很严重!

亦良堂认知觉醒之路 2025-01-20 14:36:42

在体制内摸爬滚打多年,见过太多的风起云涌,也亲历过不少改革变迁。然而,近年来在基层单位悄然兴起的“隐性秘书”现象,却让我深感忧虑。这不仅仅是管理上的漏洞,更是对体制肌体健康的严重威胁。中纪委对此早有警觉,多次发文警示,其背后的逻辑与后果,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一、“隐性秘书”现象透视

所谓“隐性秘书”,是指那些虽无秘书之名,却行秘书之实的基层工作人员。他们或是以“联络员”、“助理”等身份出现,实则承担着安排领导日程、准备发言材料、甚至参与决策等多重职责。在一些乡镇、部门,这种现象尤为普遍。

举个例子,某镇农业部门的小领导,每次下村检查,身边总有一个“联络员”跟随,负责安排行程、联系村干部、准备汇报材料等。到了村里,这位“联络员”俨然成了领导的“耳朵”和“眼睛”,领导提什么问题、村民怎么回答,他都一一记录,有时候领导甚至都不需要亲自和村民交流。这种“隐性秘书”的存在,让领导与群众的距离越拉越远,也让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大打折扣。

二、后果之严重,不容小觑

“隐性秘书”现象的危害,远不止于领导与群众关系的疏远。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体制内的正常秩序,侵蚀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首先,它增加了行政成本。原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参与的工作,因为有了“隐性秘书”的加入,导致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些乡镇,因“隐性秘书”现象导致的行政开支增加,平均每年可达数十万元。

其次,它损害了干部形象。群众对干部抱有期待和信任,希望他们能够实实在在地做事、解决问题。然而,“隐性秘书”的存在,却让一些干部沉迷于被人伺候的舒适区,逐渐失去了与群众紧密联系、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更让群众对干部产生了不信任感。

再者,它容易滋生腐败。一些“隐性秘书”,利用与领导的特殊关系,谋取私利,甚至参与腐败活动。他们或是替领导收受贿赂,或是借领导之名干预工程项目,严重破坏了政治生态。

三、治理之道,在于治本

“隐性秘书”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官僚主义在作祟。一些干部认为,有个人跟着服务,能够彰显自己的地位和面子。但他们忘记了,作为基层干部,更应该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治理“隐性秘书”现象,关键在于治本。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明确禁止基层干部配备“隐性秘书”的行为。对于违规者,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同时,要加强社会监督,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让“隐性秘书”现象无处遁形。媒体也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以儆效尤。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体制内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身作则,坚决抵制“隐性秘书”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基层单位健康运行,让权力真正服务于人民。正如古诗所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共同守护体制内的清风正气。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