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的兵变,只持续了不到一天,便有惊无险地划上了句号。刚刚过去的6月24日这个周六,很多人如同坐上了过山车,被一个接一个的劲爆新闻拉到顶点,最终滑落低谷,回归平静。
一幅网络漫画,形象地描绘出了网民在这一天的心情波动: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出马居间斡旋,普京与老部下普里戈津于24日晚间顺利达了解决方案,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披露了相关内容,国内媒体已有详细报道,这里着重提两点:
一是普里戈津被免于起诉,免于追究刑事责任,获批前往白俄罗斯。换言之,普里戈津作为“叛军头目”获得了特赦,全身而退;
二是“瓦格纳”停止进军莫斯科步伐,即刻返回营地。那些没有参与叛乱的战士,如果本人自愿,可与国防部签署合同,继续为国家效力;那些参与叛乱者,鉴于他们都曾在乌东战场立下军功,俄当局将功补过,不再对他们秋后算账。这可能意味着,“瓦格纳”这支私营武装将就此解散,部分人员被俄军收编,余下的将解甲归田。
众所周知,战时哗变是极其严重的罪行,相关责任人是要被砍头的。普京在24日的讲话中,也将普里戈津“率兵起义”事件定性为“叛乱”,誓言将严惩叛乱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但事情却在10个小时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大转折:普里戈津和他的部属都被免于追责。一家与“瓦格纳”关系亲近的社交媒体刊出了普里戈津和“瓦格纳”部队24日晚撤离罗斯托夫的视频,民众吹着口哨,高声欢呼,如同送别自己的亲人与英雄:
在俄军身后“捅刀”之后,普里戈津为何还能够获得特赦,全身而退?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普里戈津率兵哗变,目的并非要搞“军事政变”,针对的更不是普京,而是以绍伊古和格拉西莫夫为首的国防部高层。这就有点当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的意思。虽然普里戈津有拥兵自重,武力抗上的嫌疑,但这起事件本质上是“俄武装力量内部的内讧”,所以普京和普里戈津能够很快就“避免俄国土上发生流血冲突”这一根本宗旨达成共识。笔者注意到,最初是俄联邦安全局将这起事件定义为“叛乱”,俄总检察长专门向普京汇报,解释了这一定性的合法性。虽然普京在讲话中也沿袭了“叛乱”的说法,但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晚间在描述瓦格纳的行动时,用了一个相当中性的词汇:“行军”。
2、普里戈津被外媒称为普京的“大厨”,与普京私交甚密,在俄乌战争中,普里戈津主动请缨,在俄军攻克阿尔乔莫夫斯克(乌称巴赫穆特)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普京虽然对普里戈津“兵谏”这种激进做法感到恼怒,但内心还是认可他是个爱国者。
3、瓦格纳哗变事件发生之后,俄国内局势骤然紧张,很多地区很进入了反恐和戒备状态,外部敌对势力也蠢蠢欲动,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最重要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平复事态,安抚人心。否则一旦对抗和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种情况下,普京愿意做出任何让步,包括责令安全局撤销对普里戈津的刑事指控。
最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居间斡旋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卢卡申科是独联体国家中,唯二比普京资格还老的现任总统(另一位是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与普京和普里戈津都有着长达数十年的深厚交情。据说,24日早些时候俄国防部派了一名副部长与普里戈津举行了会谈,但似乎没有谈拢,此后莫斯科方面给普里戈津打了很多电话,后者一概拒接。但是,当卢卡申科的电话打进来时,普里戈津第一时间接听了。
说到这,一些朋友可能还会问,为何普里戈津最后还是选择了“认怂”?他为何这么痛快地就接受队伍解散,自己远走他乡的和谈方案?早知如此,何必要大闹一场又悄然离场呢?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还是倾向于认为,商人出身的普里戈津当初就错估了形势。他原以为,俄军内对高层的贪腐和无能积怨已久,自己振臂一呼一定会应者如云,老上司普京也会替自己主持公道,这样会彻底扳倒俄防长绍伊古,壮大自己武装的影响力,但他严重失算了。普京在讲话中将这起事件定义为“武装叛乱”,俄军内大佬,包括一贯支持普里戈津和“瓦格纳”的前任前线总指挥苏罗维金,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瓦纳格兵变,呼吁他们“及时止步”,服从俄民选总统的意志和命令。
在大势已去、前途不妙的情况下,普里戈津认怂离场,也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虽然经营多年的私人武装和大量财富可能瞬间就化为泡影,但至少还是保住了性命,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作者:刘圣任)
迟早不是车祸就是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