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于淑珍:被丈夫成就事业,晚年住养老院,她不愿靠子女养活

微品八方 2025-01-06 15:37:27

88岁的于淑珍,依旧住在养老院。她不愿靠子女养活,不愿给家人添麻烦。这样的选择,让人敬佩,也让人心疼。

这个名字,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她的歌声,曾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感动无数人。她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演唱者,是中国歌坛一位闪耀的女高音歌唱家。她用歌声温暖了几代人,而她的人生本身,也是一首充满爱与坚韧的乐章。

童年的苦难:磨砺出坚韧品格

1936年,于淑珍出生在河北东光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她的童年,充满了苦难和戏剧性。8岁那年,母亲的突然去世,成为她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父亲为了给家庭找一个支撑,娶了一位继母。幸运的是,这位继母对她很好,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但生活依旧艰难,家里一下子多了弟弟妹妹,孩子多达9个,她作为长女,成了家中的“小大人”。为了帮衬家里,她没怎么上过学,早早学会了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

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她从小懂得了责任,也磨砺出了坚韧的性格。有网友感慨:“苦难让她吃过苦,却也成就了她的品格。”这样的成长背景,注定了她未来不凡的人生。

歌声开启了她的艺术之门

年轻时,于淑珍为了生活,进了天津一家化工厂当学徒工。日子虽然辛苦,但她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还坚持在夜大学习。而她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唱歌。

她有一副天赋异禀的好嗓子。同事们都爱听她在车间哼歌,大家说:“这姑娘的嗓音,比夜莺还好听。”为了提升技艺,她专门去文化馆学习唱歌。1956年,一场改变她命运的演出到来了。当时,她在天津艺术馆为农民做示范演出。清亮高亢的歌声,让台下的天津歌舞剧院领导心生惊艳,当即决定录用她。

从此,她走上了专业的艺术道路。第一次站在歌舞剧院的舞台上,她有些手足无措。前辈问她:“你想不想成为歌唱家?”她没有直接回答。那个时候的她,只知道一件事——唱歌是她热爱的事情,她想把它做到最好。

丈夫成就了她的事业

爱情的到来,让于淑珍的人生多了一份柔情和支撑。在歌舞剧院,她遇到了那个接她入院的“闫姓小伙子”。这个男人细心温柔,和她相处自然。于淑珍坦诚:“我家穷,兄弟姐妹多,婚后还得帮衬娘家。如果你介意,现在就分开。”没想到,对方不仅没有退缩,还说了一句让她动容的话:“一个连娘家都不爱的人,又怎么可能真正爱别人呢?”

婚后,这位丈夫做出了一个近乎“伟大”的决定——放弃自己的歌唱事业,全力支持她。他承担起一切家务,买菜、做饭、照顾孩子,甚至连孩子生病都是他独自带去医院处理,从不让她分心。于淑珍曾感慨:“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事业。”

网友们对这段感情议论纷纷。有人羡慕:“这样的男人,才是托付终身的良人。”也有人感叹:“他成就了她的光辉岁月,却默默站在了她的身后。”

一曲成名:她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

1979年,导演谢添拍摄电影《甜蜜的事业》,需要一位歌手演唱主题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作曲家吕远毫不犹豫地推荐了于淑珍。

这首歌,后来成了于淑珍的代表作。甜美的歌声配上积极向上的歌词,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说,她的歌声里有阳光,有希望。即使过了几十年,每当这首歌响起,依然能让人感到温暖。此后,她又演唱了《泉水叮咚》《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经典歌曲,几乎每一首都成了时代的记忆。1984年,她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那一刻,她成为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晚年的选择:住进养老院,不靠子女养活1998年,于淑珍从天津歌舞剧院退休。丈夫身体渐渐不好,她开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虽然歌唱事业已经退居幕后,但她的生活依然充实。后来,她和丈夫做了一个让子女“无法接受”的决定——搬进养老院。他们的子女十分反对,怕被外人误解为“不孝”。于淑珍却平静地说:“我去养老院是为了减少你们的负担,我也想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养老院的生活舒适安逸,但费用高昂。她坚持靠自己的退休金和积蓄支付,甚至做好了卖掉房子的准备。对于有人劝她“收徒增加收入”,她却摇头拒绝:“会唱歌,不代表会教人唱歌。我不想误人子弟。”痛失爱人,她选择坚强2020年,她的丈夫去世了。这个陪伴她一生的男人,永远离开了她。面对丧夫之痛,儿女希望把她接回家照顾,她却拒绝了。她说:“我已经习惯了养老院的生活。”为了走出悲伤,她开始学习书法、绘画,用艺术填补内心的空白。她的坚强,让人心疼。有人说:“她是那个时代艺术家的缩影,朴实、坚韧,又独立。”也有人感慨:“这样的母亲,才是真正的伟大。”她的人生,是一首无言的歌如今,88岁的于淑珍,依然住在养老院。她的人生,就像她曾唱过的《泉水叮咚》——清澈、隽永,流淌着坚韧和美好。她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老去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内心的平静。她不依赖子女,也不向命运低头。她的人生,就像她的歌声,温暖了观众,也感染了每一位读者。

0 阅读:3

微品八方

简介:只讲阳谋;不讲阴谋;只讲大战略;不讲小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