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爆料:美国宇航员为早日返回地球,竟在飞船上凿洞!

科普10克 2024-11-07 15:03:07

美国宇航员为了早日返回地球,竟然进行了离谱操作,那就是自己给飞船上凿了个洞!从而导致飞船气体泄露。

这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俄罗斯飞船出现泄漏(图源:塔斯社)

美国宇航员的离谱操作

在国际空间站这个象征着全球合作的“太空实验室”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故——飞船上竟然出现了人为钻孔。

2018年8月,宇航员们在日常检测中发现气压下降,随即响起警报声,显示出站内发生了气体泄漏的紧急情况。

虽然孔洞不大只有2毫米,但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这样的小孔足以引发一场生死危机,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宇航员们迅速穿上宇航服开始寻找泄漏点。

欧洲宇航局的亚历山大·格斯特找到泄漏位置后立刻用手指堵住了孔洞,稍后俄罗斯宇航员用环氧树脂和胶带临时封堵了它,才勉强避免了更多的氧气流失。

欧洲宇航局的亚历山大·格斯特

虽然这场应急行动成功了,但让人疑惑的是这个小洞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却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一开始,俄罗斯方面推测或为小型太空垃圾撞击造成,然而将受损飞船带回地面详查后,结果令人惊愕:孔洞源自飞船内部,并非外部撞击。

更诡异的是,周围还发现了7个未完全穿透的孔洞,钻孔位置的规则性更让人怀疑是人为破坏。

这时候,嫌疑集中在美国宇航员塞莉娜身上,原因颇为戏剧化。

美国宇航员瑟琳娜(图源:NASA)

据传她因患上血栓想要早日返回地球治疗,或者因为情绪失控才做出了这个可能危及全体成员生命的决定。

不过,美国宇航局强烈否认了俄罗斯的指控,他们称塞莉娜是一位尽职尽责、受人尊敬的宇航员,并暗示这可能是俄罗斯方面的“甩锅”行为。

但俄方的指控不仅仅止步于个人怀疑,因为在接下来的调查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离奇的细节,比如当时连接美俄舱段的摄像头神秘地“失灵”了。

此外,俄罗斯宇航员接受了测谎测试,但美国宇航员则拒绝了这一要求,那么,最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想回家

在太空环境中,哪怕是微小的气体泄漏都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致命后果,失重条件下的空气泄漏速度会更快,压力骤降可能导致舱内宇航员面临窒息风险。

此外,太空舱的材料、设计和维修资源有限,任何修复都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以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

对于塞莉娜被怀疑在飞船上故意钻孔一事,俄方认定这是一次“罔顾全局”的举动,几乎将所有人置于危险之中。

这种指控不禁让人思考,如果事发当时应对稍有延误,结果会有多严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对于宇航员而言,长期在太空环境中工作,健康问题是不得不重视的因素。

血栓可能导致栓塞甚至直接危及生命,或许塞莉娜在当时处于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压力下,迫切想要尽快回地球接受治疗。

再加上失重环境对身体的多重影响,这样的健康隐患无疑成为俄方认为其“出格行为”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此事被曝出后,NASA并未放松对宇航员的精神健康和情绪管理的关注。

NASA

NASA的回应表明,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宇航员的心理健康筛查和培训,确保在长时间的任务中,宇航员的情绪状态始终保持稳定。

这一事件也促使NASA开始重新审视国际空间站的各项管理机制,特别是对合作对象的信任问题。

尽管美国宇航员拒绝接受测谎的行为引起俄方不满,但美国的立场一直未变,他们坚决否认俄方指控,并认为此事是对美国宇航员形象的恶意中伤。

当时在国际空间站的几名宇航员(图源:红星新闻)

这场争执不仅是美俄航天关系的一个缩影,更让国际社会对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刻反思。

长期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宇航员的心理承受力必然受到严峻考验,俄方对塞莉娜的指控虽缺乏明确证据,但也引发了外界对宇航员健康管理机制的关注。

美俄两国航天项目的紧张关系显然加剧了这一事件的复杂性,这让人们开始思考:在太空这种极端环境下,人类究竟能否真正实现“无国界”的合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空中的危机感

这次漏洞事件的紧急应对虽使危机得以暂时控制,但事件本身暴露出国际空间站项目中的管理缺陷和信任危机。

在太空中,飞船的维护和检测完全依赖地球上的工程师和在轨宇航员的协作,一旦出现意外,国际团队的合作和信任便是关键。

美俄双方原本就存在的矛盾在事件中进一步加剧,俄方认为漏洞事件反映出美国在太空项目中的管理问题,而美方则视俄方的指控为故意抹黑。

双方各执一词甚至开始互相猜忌,这让原本依赖合作的国际空间站项目的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漏气事件不仅让各方在太空中面临生死关头,更让人们质疑在失重的极端环境下,国家间的信任是否真的能承受住考验?

类似的太空危机并非仅此一例,例如,波音公司为NASA开发的载人飞船Starliner也在今年遭遇泄露问题。

幸运的是飞船上的两名宇航员被成功的送进了国际空间站中,但不幸的是,飞船目前已经成功返回地球,但两名宇航员至今未归。

据说,他俩得到明年才能回来,这种一拖再拖的态度让人们不由的开始怀疑美国对宇航员的态度到底有多重视。

波音飞船的两名宇航员

在太空项目中,任何技术细节和管理疏忽都会带来难以预估的后果。

事实上,美国在航天历史中多次遭遇这样的意外,NASA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波音飞船事件只是其中一例,但它凸显出太空项目中潜在的技术难题和管理压力。

通过这些事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太空飞行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美国在航天项目中的频繁危机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其项目管理、测试标准以及合作机制的严谨性是否足够,这些问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管理和信任层面的挑战。

那么,美国航天发展的历史上都经历过哪些令人难忘的危机呢?

NASA

美国航天发展的代价

美国航天史上,阿波罗1号事故是一个沉重的教训,1967年1月27日在地面测试中,阿波罗1号指令舱突发火灾,三名宇航员被困其中,最终不幸丧命。

这次事故暴露出美国航天在安全管理上的疏忽,同时也让NASA意识到紧急应急预案和舱内材料耐火性的重要性。

事故后,NASA立即进行安全反思并对指令舱进行了彻底改进,尽管技术进步让登月任务得以顺利进行,但阿波罗1号的代价成为美国航天发展历程中的不可磨灭的阴影。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丧生,这次事故源于固体火箭助推器上的O形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导致燃料泄漏并引发爆炸。

阿波罗1号

NASA因忽视工程师的警告冒险发射而饱受批评,这次悲剧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对航天安全的深刻反思,促使NASA重新审视发射决策流程,加强了风险管理。

然而,挑战者号的损失不仅是生命的代价,更让美国的航天形象受到重创,使人们对航天项目的复杂性和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与美国的多次航天事故相比,中国在航天项目中的安全记录显得尤为亮眼。

中国返回舱

中国在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时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每一项任务都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与多轮测试,以确保航天员安全万无一失。

例如在“神舟”系列任务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严谨的技术措施和应急方案,从未出现过危及航天员生命的重大事故。

这种安全意识和精密的管理模式让中国在太空探索的道路上获得了稳步发展,同时也展现了其对宇航员生命的高度重视。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

结语

美国宇航员被指在飞船上故意钻孔事件揭开了美俄航天合作的信任危机,这一小小的漏洞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带来了风险,更暴露出国家间的复杂关系。

回顾航天史,美国曾为探索太空付出过沉重的生命代价,但与之相对,中国在航天领域始终严谨、细致,从而展现了不同的管理和安全文化。

可以看出,中美两国虽然都是航天大国,但大家在处理事故的态度和对载人航天发展的重要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这方面,美国确实应该好好学习学习。

0 阅读:14

科普10克

简介:世界小百科,国际知识趣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