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伙肺癌晚期确诊,医生忠告:这个习惯要远离

文吉看美好呵护 2025-03-14 19:42:40

参考文献:[1]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 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2023.[2]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23年版).[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吸烟与健康专项调查报告, 2024.[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肺癌早期筛查临床实践指南, 2022.

杭州三十二岁的刘阳(化名)在去年年底被确诊为晚期肺癌。回想起来,症状其实早在确诊前一个月就已经出现了——持续性咳嗽、痰中带血、胸闷气短,还有明显的体重下降。这些症状本该是警钟,却被他一再忽视。而在医生办公室里,听到诊断结果时,刘阳如坠冰窟。主治医师的一句话更让他后悔莫及:"如果能少抽烟,或许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吸烟,这个看似平常的习惯,却是肺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长期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5-30倍。刘阳从二十岁开始抽烟,到确诊时已有十二年烟龄,平均每天一包烟。大量的烟草燃烧产物持续损伤他的肺部组织,最终酿成大祸。

刘阳的遭遇并非个例。我国肺癌发病率持续攀升,每年新增患者超过80万,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肺癌患者的年龄界限正在被不断打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患者队伍中来。

张医师表示,刘阳确诊时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属于第四期肺癌。若能在早期发现,五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但晚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这巨大的差距背后,是早诊早治的重要性。

肺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是普通感冒。常见的早期信号包括:持续两周以上的咳嗽,特别是原有咳嗽症状明显变化;痰中带血,即使量很少也不能轻视;不明原因的胸痛,尤其是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气短、呼吸困难,尤其是在较少活动的情况下出现;声音嘶哑,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和疲劳感。

刘阳回忆,确诊前几个月,他就开始出现频繁咳嗽,偶尔痰中带血丝,但他认为只是"上火",用一些清火的药物自行处理。当胸闷气短影响到日常活动时,他才勉强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肿瘤已经侵犯肺部大部分区域并扩散到淋巴结和远处器官。

吸烟为何会导致肺癌?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69种是已知的致癌物。这些有害物质随着吸入肺部,不断损伤肺部细胞的DNA,导致基因突变累积,最终引发癌变。研究表明,吸烟时间越长,每天吸烟量越大,患肺癌的风险就越高。

除了主动吸烟,二手烟同样危害巨大。不吸烟但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的人,患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0-30%。刘阳的妻子虽然不吸烟,但因长期与他共处一室,也存在健康隐患。

除吸烟外,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家族遗传等因素也会增加肺癌风险。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厨房油烟等环境因素,以及接触石棉、砷、镍、铬等物质的职业人群,肺癌发病率也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基因因素也不可忽视,如果直系亲属中有肺癌病史,患病风险会增加50-100%。

刘阳确诊后,医疗团队为他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姑息治疗相结合的策略。虽然晚期肺癌难以治愈,但现代医学的进步使得许多患者能够带癌生存较长时间,并保持相对良好的生活质量。

肺癌治疗费用高昂,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刘阳每月的治疗费用接近两万元,即使有医保报销,自费部分仍让这个普通家庭陷入困境。除了经济压力,心理创伤同样不可忽视。从确诊到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刘阳经历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阶段,最终才能平静面对现实。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对于肺癌,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不吸烟或者及时戒烟。研究证实,无论吸烟时间多长,戒烟都是有益的。戒烟五年后,肺癌风险可下降约40%;戒烟十年后,风险可进一步降低,接近不吸烟者的水平。

针对高危人群,低剂量螺旋CT筛查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早期发现手段。年龄在50-74岁之间,有长期吸烟史(累计吸烟量≥20包年)或已戒烟但戒烟时间不超过15年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此外,接触职业性有害物质、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也应定期进行肺癌筛查。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肺癌同样重要。均衡饮食,多摄入新鲜蔬果;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装修后的甲醛等;注意厨房通风,减少油烟吸入;定期体检,关注肺部健康状况。

刘阳的故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曾经的他也不相信自己会在如此年轻的年纪面对癌症,但现实无情地证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终会催化健康危机。生命脆弱而珍贵,保护它不仅需要医学的力量,更需要每个人的自律和珍惜。

医学的本质是与疾病抗争,而最好的抗争是防患于未然。当我们为刘阳的境遇感到惋惜时,更应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需要用一生去守护;习惯,可以在一刻决定改变。平凡的每一天,都是生命给予的礼物,让我们学会珍视,避免遗憾。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