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是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惠王在位时,张仪不得任用,携妻小南入荆楚寻求功名。此时,昭阳为楚令尹,辅佐楚威王,权势炽盛。张仪入楚便投昭阳门下为客。
楚威王六年(前334年),昭阳打败越王无疆,越的残兵败将和臣民被迫南逃,越国灭亡。原吴国属地全部归了楚国,楚国版图扩展很大,疆界延伸至浙江(今钱塘江)。昭阳又主持攻打滇国(今云南一带),举荐庄跻率兵入滇,一举成功,占领了大块土地。昭阳这两件功劳颇受威王赏识,威王赐和氏璧给昭阳,以示恩宠。
一天,昭阳将平日的好友和家臣请来,一边饮酒,一边纵谈古今。他让人取来和氏璧,让众人传看玩赏。美玉碧洁无瑕,众人连连称奇。这时,厅外水池的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数尺,紧接着又是数条大鱼跳出水面,众人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去。同时,天边一块乌云迅速涌动,转瞬间阴云密布,大雨将至。
待这一阵骚动慢慢平息后,和氏璧却不知传到谁的手里不见了。大家又是一乱,四处寻找,但连影子也没有。昭阳十分扫兴,不好意思得罪客人,只好让客人先走,张仪留下家臣们查找。俗话说:狗咬穷人。众人见张仪穷酸小气,都有意无意地暗示张仪偷了宝贝,连昭阳也起了疑心。随即张仪被人鞭打,逼他承认。
张仪没有偷宝,不承认这一切,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昭阳见问不出什么,只好让人把垂死的张仪送回家去。
张仪妻子见丈夫被打成这样,不禁放声大哭。过了一会儿张仪睁开眼,奄奄一口气含在嘴里看着妻子。妻子伤心地埋怨张仪,要是不想做官,哪会遭此毒手?!张仪“哼哼”着问妻子:“你瞅一瞅我的嘴,看看舌头还在吗?”妻子挺纳闷,说:“当然还在。”张仪说:“只要舌头在,我就不怕。”传说是传说,但张仪确实能言善辩。
张仪在楚混不下去,只好回魏蛰伏。大约在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张仪西行入秦。秦惠王接受寒泉子的建议起用客卿张仪。张仪向惠王上书说:“要使秦成霸王之业,即攻赵、亡韩,使楚、魏两国臣服,齐、燕归附而不敢生非分之心,必须采取连横战略。”惠王对张仪的建议深为赞许。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张仪的连横战略成为秦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
魏自桂陵、马陵之战后,烽火不断,狼烟四起,虽然也有得胜之时,但惨败居多,元气大伤。更兼战事不息,民力恢复乏力,国势江河日下,欲求安息不能。相国惠施建议惠王屈节朝齐,以使齐、魏息兵。但数年后看,魏的局面并无起色,惠王逐走惠施,用张仪为魏相国。张仪在魏的连横活动获得了一定 成功。
张仪在魏活动四年,始终围绕一个目标行动,就是促使魏国依附秦国,从而迫使其他诸侯效法魏国。张仪身居魏相国之职,其活动能量很大,对各国的威胁更大,因而遭到各国越来越强烈的抵制。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齐、楚、燕、韩、赵五国公开支持公孙衍合纵政策,迫使魏国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被逐回秦国。
公孙衍以魏国为本,召集楚、燕、韩、赵共五国联军伐秦。次年,联军被秦军击溃。至此,由于张仪、公孙衍等人的活动,合纵连横已成为战国外交纵横捭阖的主要方略,一纵一横,其声势足以倾动天下。
五国伐秦失败后,秦抓住东方暂无大的战事之机向西和西南方扩展。这一战略为秦的兼并战争提供了可靠的支持,秦获得了广阔的战略腹地和物质基础。
周慎靓王六年,齐、楚联合起来,使秦攻齐的打算落了空。张仪要推行连横战略,非拆散齐、楚联盟不可。于是张仪辞去相国之职,到楚国游说楚王,破坏齐、楚联盟。
张仪入楚,先以重金贿赂楚怀王宠臣靳尚,通过靳尚很快见到了怀王。
张仪对怀王说:“秦王派我来跟贵国交好。秦与楚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大王如能听臣之言,臣即请将秦太子送到楚国做人质,楚也将太子送到秦为人质。同时将秦公主送给大王,侍奉左右。”
楚怀王只好说:“秦、楚交好固然吸引人,但秦王总盯着别国的土地,不给就动武,谁还敢和他好呢!”
张仪看透了怀王的贪婪无能,抓住他的弱点对症下药。他说:“如今天下七分,只有秦、楚、齐三国可以称雄列国。秦、齐联合起来,齐就强大于楚,秦、楚携手,楚则比齐强。如果大王能与齐绝交,秦必与楚和好,还愿意将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献给大王。楚国凭空可得三样好处:一是削弱了齐国,二是得土地六百里,三是博得了秦王的信任。楚举一而得三,秦、楚为兄弟之邦,永不开战。”
昏聩贪婪的怀王对张仪的话深信不疑,当即在朝廷向群臣宣布自己与张仪决定的事情。
陈轸却对怀王说:“秦国看重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的支持,如今土地绝无可能归楚。而先与齐绝交,楚必然陷于孤立无援之地。楚成为孤立无援的国家,秦何必再看重楚呢?先与齐绝交,后向秦讨地,肯定会受骗于张仪。大王被张仪欺骗,必然愤恨恼怒。西与秦为敌,北与齐绝交,两国兵患交加,楚国危险极了。”
怀王也觉得陈轸的话有道理,在与齐绝交的同时,赏了张仪大量财宝,派逢侯丑随张仪接受商於六百里土地。
逢侯丑与张仪相伴而行,这一天已到咸阳城外,二人痛饮了一番。张仪似乎喝多了酒,摔了一跤,被人送去看医生,逢侯丑只好独自住在客店。张仪一去再难见面,逢侯丑多次登门求见都被挡了回来,一拖就是三个月。逢侯丑无奈只好上书秦惠王。
很快,惠王传下回话,大意是说:相国的话一定会照办,可是楚与齐绝交不彻底。我不能简单从事,等相国病愈再考虑。
逢侯丑只好回楚向楚怀王如实复命。楚怀王愚蠢至极,竟听信秦王的话,打发使者到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愤怒到了极点,随即遣使到秦,相约攻楚。
逢侯丑再回秦国,一见张仪就提商於土地一事。张仪故作惊讶:“怎么将军还在这里闲逛,难道那块土地还没有接收吗?”逢侯丑回答说:“秦王要等相国病愈才谈,请相国现在一同见秦王。”
张仪说:“我把自己的封地献给楚王,不用秦王恩准。”逢侯丑有些不相信张仪的话,问:“是您自己的封地?”
张仪狡黠地说:“我情愿将封地商於之地六里献给楚王。”
张仪的话把逢侯丑吓出了一身冷汗。他质问张仪:“明明是六百里,怎么能说六里?”
张仪正色对逢侯丑说:“秦国的土地全是打仗得来,哪能白白送人?别说六百里,六十里也不行!我说的是六里,是我的封地。”
楚怀王接到逢侯丑的回报,大骂张仪无耻。周赧王三年(前312年),楚怀王起兵十万,向秦发起进攻,以报前仇。秦自逢侯丑离开咸阳,料想楚必起兵伐秦,早已做好准备。齐宣王也派大将臣匡章领兵攻楚。
楚军在丹阳(今河南淅川)被秦、齐等国联军击败,阵亡将士八万多人。秦、齐联合击败楚军的消息传开,其他国家也趁火打劫,出兵进攻楚国。
楚怀王商於六百里土地没到手,反将汉中的地方丢给了秦国。他只好派大夫屈原到齐谢罪,陈轸到秦军求和,情愿再割两城给秦。
魏章将楚怀王的意思转报给秦惠王,惠王表示,楚不需再割城池,只要同意把商於之地换成楚的黔中地方,秦军可以不再进攻。
魏章回复了楚怀王,楚怀王并不在乎土地,只是志在必杀张仪。楚怀王告诉魏章:“也不用调换土地,秦王交出张仪,情愿把黔中之地送给秦王。”
楚怀王这个要求给秦惠王出了道难题。楚王索要张仪的消息传开,平素忌恨张仪的朝臣立即散布流言,压迫秦惠王献张仪,换黔中土地。惠王也觉得利害得失的砝码相差太悬殊了,要知道黔中是块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但是,怎么能献出功在秦国的大臣呢?
张仪却不这么悲观,他向惠王表示愿意去楚,死了我一个人,得了黔中之地,实在很体面。张仪反而安慰起秦惠王来了。张仪不是轻率决定,他对楚国政治,特别是楚怀王太了解了,因而已经找到了化解问题的途径。他计划在怀王宠臣靳尚、宠姬郑袖身上打主意,更何况自己奉秦王之命出使楚国,楚怀王也不敢放肆。
张仪到了楚国就被拘禁起来。消息传到靳尚耳中,靳尚很是不安。先前他接受张仪不少馈赠,不好意思坐视张仪受难而无动于衷,只好设法为张仪开脱,暗中在怀王宠姬郑袖身上想办法。他谎称张仪被囚禁,对秦王触动很大。
张仪对秦王有大功,秦王不能对张仪的处境视而不见,只要能换张仪回秦国,秦王不惜挑选绝代佳人、歌姬粉黛,再加上金银珠宝、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一带)六县来向大王换回张仪。一旦大王见了秦女,考虑倚秦自重,必然将秦女扶正。大王沉溺于秦女新欢,理所当然疏远夫人,夫人的地位真是岌岌可危。靳尚把郑袖说动了,两人商量好一起劝怀王放张仪回秦。怀王对郑袖言听计从,再加上靳尚也这样劝说,就糊里糊涂地放了张仪。
张仪回到秦国,真可谓不辱王命而归。秦惠王依张仪的建议,命魏章退兵,同时考虑到秦对新近占据的汉中实际控制能力不够,便主动退还楚国一部分汉中土地。惠王的这一决定,使张仪连横之策显得更加灵活有力,为张仪的游说活动增添了许多实际内容。
秦、楚丹阳战后迅速和好,昏昧无能的怀王竟认为张仪办事厚道,够朋友,昏头昏脑地把自己捆在了连横战线上。
秦惠王深感张仪连横活动的威力,赏赐给张仪五座城邑,加封为武信君,张仪名声响亮,更兼秦王的封号,俨然成为当时各国连横活动的领袖人物。在他的努力下,秦在短短的时间里又取得了发展。
周赧王四年,张仪在回秦途中得讯:秦惠王死了,太子即位,是秦武王。张仪知道,武王尚武,性情直爽,平素结交的多是粗人勇士,做太子时就看不惯张仪摇唇鼓舌。一些反对张仪的大臣也时常在武王跟前说张仪的坏话。张仪觉得,自己的职位恐怕保不住了,回到咸阳后,主动向武王要求到魏国活动。
秦武王顺水推舟答应了张仪的要求,资助他车马三十辆。张仪终于以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离开了秦国。张仪入魏,魏襄王拜张仪为相国。
齐国向魏国宣战,给疲惫不堪的魏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魏襄王忧心如焚,忙请张仪一同商议对策。张仪劝襄王宽心勿躁,一切由他处理。张仪告退后,派人找来自己的心腹冯喜,让他扮成楚人按计行事。
冯喜到齐后设法见到了齐宣王,他恭维宣王一通才把话题引向齐、魏之间的战争:“闻听大王恨透了张仪,不知是否当真?”
齐宣王咬牙切齿地回答:“恨不能把张仪生吞活剥。”
冯喜不以为然地说:“大王果真恨他,就不会暗中助他一臂之力。要知道,没有大王支持,张仪难成好事。”宣王请冯喜把话说透。
冯喜侃侃而谈:“我从咸阳来齐,在秦时就听说张仪离秦赴魏是个计谋。秦王料定大王恼怒张仪,张仪所至,一定招至大王的进攻。秦王派张仪赴魏,使大王全力攻魏而无暇他顾,秦兵趁机攻灭韩国,吞灭成周,取周天子而代之。这就是秦王资助张仪三十辆车马,派他到魏国的原因。如今大王果然发兵攻打魏国,难道不是支持张仪计划顺利实施吗?”
齐宣王被冯喜说得真假不辨,赶紧命令攻打魏国的齐军后撤。张仪轻而易举地解了魏王之急,使魏王对他更加信任。
周赧王六年,张仪病死在魏国。但是他为秦国制定并身体力行的连横方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是秦进行外交军事活动的基本内容。
战国是继春秋诸侯兼并后而形成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军事、外交活动在这一时期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一种成功的外交、军事斗争策略足以左右当时的整个社会生活。
可以说由此而导致的国家生存是压倒一切的根本问题。在各国力量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七国中不论强弱都在寻找自己的盟友,壮大自己,孤立敌人,这就产生了合纵连横活动。
最初,合纵是各弱国联合抵御强国的行动,出现过“三国攻秦”、“五国攻秦”,实际情况是,合纵国家多少不一,进攻的对象有秦国,也有齐国。
连横以秦为中心,涉及到的国家也不如合纵多,特别是张仪的连横活动基本是以秦、楚、魏三国为主。由于各国力量此消彼长,矛盾错综复杂,连横合纵形势变化很快,很不稳定,一个历史事件、一项军事活动往往是合纵、连横兼施。
各国的关系也是朝秦暮楚,今天是盟友,明天是敌人,带有很强的权变色彩。从事合纵、连横活动的纵横家也被蒙上了浓郁的权术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