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走麦城时,曾飞鸽传书给诸葛亮,为什么诸葛亮拒不发兵救援?

风中求雨 2024-12-17 11:09:06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刚登基称帝不久的刘备任命留守荆州的大将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关羽得到了统辖荆州兵马的大权,随即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荆州战役。

这场战役分为两个部分:上半场是蜀魏之间为攻夺襄、樊二城而进行的激烈攻防战,最为著名的是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俘虏4万魏军,威震华夏”的经典战例,被称为“襄樊战役”;下半场则是吴蜀之间因荆州的归属权而交恶,孙权毁约背盟,派遣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大举压上的关羽,最终关羽败亡,荆州沦陷,被称为“荆州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魏、蜀、吴三大军政集团全部卷入,军事行动和外交手段交织,整个战争过程惊心动魄,跌宕起伏。

战事最终以蜀汉一方的失利告终,关于荆州之战,还有许多待解的历史谜团等待人们去探究、破解。

赤壁大战后,曹操率领残部退回北方,长时间无力南进。

随着北方压力的减轻,孙权和刘备这对貌合神离的盟友“蜜月期”也随之结束,双方开始产生裂痕,矛盾逐渐加深。

孙、刘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荆州的归属权上。

建安二十年,孙权派遣吕蒙率军抢占荆南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甘示弱,亲自率军出川袭占公安、益阳,复夺荆州北部的大片地区。

四年后,在三国地缘政治并未明显改观的情况下,关羽为何敢于贸然向实力仍然不容小觑的曹魏发起大规模的主动进攻?

从建安二十四年秋季关羽打响荆州战役、挥军围攻樊城伊始,到关羽兵败遇害的十二月为止,整个战事的时间跨度长达四个月之久。

在此过程中,不论是前期势如破竹还是后期兵败如山倒,蜀地的刘备、诸葛亮始终未向荆州前线增派一兵一卒,而是坐视关羽兵败身亡,并永远失去了荆州这块战略重地。

对于这一系列历史谜团,千百年来,人们多方求证,众说纷纭,至今仍莫衷一是。

有几种说法颇具代表性,也有一定影响力,但却无法自证其说。

一种观点认为,关羽傲世轻物,狂妄自大,事前他并没有请示刘备,而是擅自出兵突袭襄樊,毫无大局意识。

由于关羽缺乏大局观,没有贯彻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制定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基本国策,一意孤行,最终兵败身死,并且永远失去了荆州。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却经不起仔细推敲。

关羽虽是荆州的最高军政长官,“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一般的事情可以“先斩后奏”、不必事事上报朝廷,但像与曹魏作战这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军事行动,他绝对是无权擅作主张的。

其次,“东联孙吴,北拒曹魏”之基本国策在刘备拒还荆州的前提下根本无从谈起。

荆州对于孙吴来说犹如一道屏障,失去了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处长江下游的江东则失去了战略缓冲,敌军若沿江而下,可以轻易捣入东吴腹地,吴国必将不堪一击。

对孙权来说,你刘备不还荆州还奢谈什么吴蜀盟约,简直如同耍流亡。

因此,单纯责怪关羽没有大局意识,破坏吴蜀联盟,有失公允。

让率军盘踞荆州的关羽去“东联孙权”,实际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另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的天才之作《隆中对》有先天瑕疵,荆、益两州山遥水远,交通不便,导致蜀汉方面无法快速出兵增援关羽。

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蜀道艰难不假,但当时出川入川的水陆交通依然畅通无阻。

例如,建安二十年,刘备、关羽迅速做出反应,率军顺流而下复夺荆州,难道仅仅过去四年,出川之路就被阻隔而无法东下了吗?

所以,不是能不能救的技术问题,而是想不想救的动机问题。

为此,有人提出了“阴谋论”。

这种观点一经提出就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代表人物是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国学巨匠章太炎(章炳麟)先生。

章太炎认为,荆州乃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对吴、蜀来说又是险境绝地,镇守荆州的刘备势力头号将领关羽因之被推上两国斗争的风口浪尖上。

关羽骄傲自大加上势力膨胀,蜀汉内部高层有人想借孙权之手除掉桀骜不驯、刚猛难制的关二爷。

章太炎分析道,关羽资历甚老,战功卓著,位居“五虎上将”之首,又掌握了荆州军事大权,阻碍了诸葛亮登上权力核心的通道,所以诸葛亮授意关羽挑起战端,在吕蒙偷袭关羽身后时又不发兵相救,最终关羽败走麦城,为吴将潘璋的部属马忠所擒,父子双双遇害。

还有一种流派认为刘备才是陷害关羽的幕后真凶。

原因是关羽是蜀汉二号人物,执掌了军事大权,对刘备至高无上的权力构成了威胁,于是刘备设了一个局,命关羽攻伐曹魏,然后借孙权之手将关羽除之后快。

上述两种观点虽然流传已久,但近年来因网络传播而受到热捧。

章太炎首提的“阴谋论”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基本可以判定为无稽之谈。

就诸葛亮而言,刘备对他虽有疑忌,但总体是信任的,并且他以自己超拔流俗的智慧与能力赢得了包括关羽在内的蜀汉元勋们的尊敬,基本对他言听计从。

从另一方面看,关羽败亡、荆州丢失后,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毫无改变。

再说,假如诸葛亮嫉恨关羽,真的想借刀杀人,那么就会因一己之私而废掉刘备的宏图霸业,刘备能容忍他这样做吗?

显然,诸葛亮谋害关羽之说纯属谬谈,根本站不住脚。

至于刘备是谋害关羽的幕后始作俑者更加是无稽之谈。

刘、关、张既是事业伙伴,又是生死兄弟,同甘共苦,誓同生死。

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从无二心,曹操费尽心力想要招纳他亦无济于事,他对刘备的忠心经过血与火、名与利的考验,可谓历久弥坚。

假设刘备真的认为关羽对自己构成挑战,真的想除掉这个障碍,随便派个小兵去就能达到目的,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弄死关羽而把荆州重地也赔进去。

实际上,荆州战役是刘备亲手策划和发起的,目的与贯彻执行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的第二阶段计划有关,即据有荆益后从两线北伐曹魏、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

建安二十四年前后,益州(今四川)已经全部被刘备夺取,后方已经大体稳固。

在此基础上,刘备与曹操展开了对汉中的争夺,黄忠斩杀夏侯渊,袭夺定军山,曹操退走,蜀汉又占据了除荆州之外又一块北攻中原的跳板——汉中,圆满地完成了《隆中对》中拟定的第一阶段之战略目标。

随着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第二阶段北伐曹魏、问鼎中原的计划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刘备的议事日程中来。

诸葛亮在《隆中对》明确规划了第二阶段的作战方针:“......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说白了就是上将关羽率军自荆州出发进攻宛城、许都、洛阳,刘备则率主力自汉中出发直捣长安,蜀军两线出击,相互呼应,使魏军无法集中力量,则一举夺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梦想很快就会实现。

顺此思路,不难清晰地看出,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绝非一时冲动,他正是在完成《隆中对》中提出的东线作战计划。

而遭到“猪队友”吴军偷袭后,刘备拒不发兵增援大败亏输、走投无路的关羽,恰恰也是在坚决执行《隆中对》提出的两路进军计划。

刘备的目的是通过襄樊战役打曹军一个措手不及,同时吸引、牵制曹军主力,待曹操将几乎所有的注意力和曹军精锐全都集中到东线战场时,他自己则率蜀军主力直扑长安,底定三秦。

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将荆州的军政大权统统交给他,让他放肆进攻襄阳、樊城,不过都是两路攻伐中原的序曲,当然还包括派刘封、孟达率偏师攻取房陵、上庸(今湖北房县、竹山县)。

因为荆州蜀军为攻取襄樊,需要分兵在沔水上游牵制魏军,孟达本是益州牧刘璋旧将,熟悉当地的情况,所以自告奋勇协助刘封攻取地处沔水上游的房陵、上庸二郡。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彼时刘备、诸葛亮军事部署的基本脉络:关羽攻襄樊,孟达、刘封取房、上,都是为了策应刘备大军出汉中取长安,关羽大张旗鼓地猛攻襄樊,目的更是要逼迫曹操将西线兵力悉数东调,以增援岌岌可危的襄樊。

结果孟达、刘封得手,而关羽却遭到吴军偷袭,功亏一篑。

在刘备还在集结大军,没来得及兵出汉中时,由于关羽遭到吕蒙偷袭,失去荆州,自己也败死漳乡,以至于刘备精心布置的西线作战计划顿时失去了意义,也失去了继续执行的可能。

而关羽在走麦城时飞鸽传书,请求成都方面发兵救援,即便刘备、诸葛亮收到告急信,因蜀军主力全部集结到汉中一线,恐怕也是无将可遣,无兵可调,鞭长莫及、有心无力了。

而在房陵、上庸的刘封、孟达因实力有限,遂以“山郡初附,人心未定”为由,拒绝发兵出援。

事已至此,关羽的败亡、荆州的沦陷已经无法挽回了。

综上所述,关羽发动的荆州战役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刘备、诸葛亮精心策划的一部分。

关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吴军的突然袭击,以及蜀汉内部的种种制约。

刘备、诸葛亮未能及时增援关羽,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导致了关羽的悲壮结局,也使得蜀汉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基地——荆州,对蜀汉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