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功高震主,用一招让皇帝放心,皇帝求着他带兵:放心朕不杀你

一木说史 2024-03-22 17:18:12

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中,出现了不少“功高盖主”的王侯将相,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凉结局。

但在这群人中,有一位是能在秦始皇手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仍能得善终的权臣。

史书记载,这位将军自知功高震主,于是赶紧向帝王请命告老还乡。可皇帝却说,放心,朕不杀你,留下便是。

一朝权臣,隐蔽锋芒

战国时代出现了四位名将,其中三位都是秦国大将,在这三人中威名最盛的是白起。然而,风头太盛并非好事,很容易为帝君所忌惮,因此白起才会沦落至被赐自裁的下场。

而在这战功彪炳的四人中,只有一人最后得以“功成身退”,他就是秦将王翦。

《史记》对王翦的评价是“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司马迁认为王翦是一个德行有亏的臣子。

虽然他为秦始皇夷了六国,但他却无法辅佐秦始皇以德治国,以固国本,只是一味地讨好嬴政,苟且迎合,直到死去。

可见,司马迁对王翦的为官之道是极不认可的,但殊不知这其实是王翦作为秦权臣的“生存之道”。

王翦是商鞅变法的直接受益者,因为在这个政策的激励下,王翦的先人立了不少军功,因而也积攒下了不少的财富。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王翦自小也就爱上了兵书。而且,由于王家还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于是他就凭借着这个身份进入了秦宫,成为了少年嬴政的贴身侍卫。

这段时光王翦也摸清了嬴政的脾性。因长期处于权力中心的缘故,嬴政形成了敏感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

倘若要在嬴政身边保全自身,那就必须懂得隐藏锋芒。因此,王翦就给自己打造了个“落人话柄”的人设,也就是他的“爱财人设”。

贪财人设,打消猜忌

史书记载在灭楚一战中,嬴政召来了李信和王翦,问他们分别可以用多少兵力来覆灭楚国政权。

年轻的李信自信地说他用20万就能结束此战,但王翦却认为要举60万秦军才能赢得此战。

听到这里,嬴政就对王翦说,将军还是老了,遂即就让李信主战。

嬴政会选择用李信,一是想要培养新人,分掉王翦的权势;二是60万秦军几乎是举全国之力了,一旦王翦领兵后有了不轨之心,那秦很可能就要“易主”了。因此,伐楚的主将只能是李信。

然而,李信却辜负了嬴政的期望。急功近利的李信在此战中选择了分兵的策略,最后陷入了被楚军包抄的不利局面。

在《史记》中也有对此战的记录,即“荆人(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闻听战事失利的嬴政只能去向王翦求助,因为灭楚是他实现“六国毕”的关键一步,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秦国数代基业都毁在他的手里。

此时的王翦正称病在家休养,他见到嬴政后再次重提了“60万秦军”的要求。

王翦需要如此庞大的军队也是事出有因,他知道此战关系着秦国能否一统天下,只能举全国之力去碾碎楚的统治。此外,楚地广袤,只有如此才能彻底吞并楚的疆土。

但王翦也清楚嬴政为何一开始不同意自己攻楚的提案,为此他在出征前先给嬴政递了个“把柄”,要“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嬴政听此反问到将军凭此功绩,还担心家贫吗?

王翦回答说,他想趁着自己还能干活的时候,给子孙后代多留一些基业。

王翦这是在直白地告诉嬴政,等到他百年之后,那王家子孙就还要依靠陛下您,才能在秦朝继续生活下去。

另外,王翦的这段话也意味着他已经将家人都留在秦国作为“人质”,借此希望嬴政不要再疑心于他。

而且,从向嬴政要田地产业中也可以看出王翦在这一战中是怀揣着不灭楚,势不回秦的决心。以此,王翦暂时打消了嬴政对他的猜忌。

另外,在出征时,王翦还多次派了使者向嬴政要金银田产,彻底坐实了他“爱财”的人设。

由于他索要的频次太多了,导致使者都开始问他为何要这样做?王翦告诉他,如果他不装成贪财之人,那秦王怎么会放心将这60万的大军交到他的手上。

告老还乡,遭到拒绝

王翦没有让嬴政失望,在公元前223年,他俘虏了楚王,推翻了楚国的统治。

等他凯旋而归之后,自知功高盖主的他就向嬴政请辞,准备告老还乡。王翦认为,虽然他以贪财的人设暂时打消了嬴政对他的猜忌,可他的战功太过耀眼了,还是会让渴望集权统治的嬴政感到不快。

嬴政在知晓了王翦的请求之后,告诉他自己不会杀他,让他留在朝中便是。

对于嬴政来说,他需要一个战功显赫的王翦留在朝中震慑群臣。而,王翦之前的请辞也让嬴政觉得他无心于政治斗争,并不是一个居功自傲的权臣,因此也对他放轻了戒备。

此外,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王翦还与嬴政有着一同长大的情分。所以,嬴政觉得只要王翦没有生出不轨之心,那么他就可以让王翦继续在朝中做事。

后来,王翦又为嬴政收复了百越,这一战让他获封武成侯,而这一年的他已经是84岁高龄了。

在南征百越过后,王翦也不再参与朝政了,他决定在家修养。嬴政也念其功绩和年岁满足了他的这个要求。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