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英语,常常有一种流行的观念:
认为它和智商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聪明的孩子,英语总是学得快,学得好;而那些“不聪明”的孩子,英语成绩总是平平。
但事实上,英语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能简单地与智商挂钩。
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最终能获得胜利的,不一定是最初跑得最快的那个,而是那个一直保持稳步前行的人。
英语,尤其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已经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的比拼,还是“投入度”和“资源”的竞赛。
仔细想想,很多优秀的英语学习者,并不全然依赖天赋,更多的则是依赖持续的努力和外部资源的支持。
有些孩子,哪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平平,只要家里有条件、资源丰富,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英语角,甚至是外教课程,他们也能在英语学习上达到别人望尘莫及的高度。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天生聪慧”的孩子,在英语学习上却常常因缺乏足够的投入与努力,处于相对劣势。
1. 投入度决定成绩,智商只是点缀首先,英语是一门高度依赖投入的学科,尤其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它的学习不单单是天赋的较量,而是坚持不懈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智商固然重要,但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刻意练习和时间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没有太高智商的孩子,假如有足够的学习资源,能够投入更多时间去记单词、练口语,那么他完全有可能,在英语上超越那些天资聪颖但缺乏努力的人。
想象一下,一个普通孩子,只要他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反复记单词,积累语法,养成阅读的习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他的词汇量、语法掌握程度都会大大超过一些智商高但学习不够投入的孩子。
这里面,不是天赋在作怪,而是坚持、方法和资源的力量在推动。你要知道,成功的背后,往往是“付出”三分,剩下的“天赋”,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就像许多孩子,他们的英语成绩不怎么亮眼,但只要给他们足够的“补充”,你会发现,英语成绩的高低,完全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弥补的。
换句话说,英语不代表智商,反而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耐力”和“持续性”。
2. 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努力与智商的不同作用与数学等其他学科相比,英语无疑是一门知识积累型的学科。
数学和物理之类的学科,注重的是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这些学科的学习,往往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智商高的人往往能够轻松掌握,甚至超越那些学习时间长但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
然而,英语的学习更多是积累、重复、模仿和实践的过程,这些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的思维能力,也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输入来实现。
例如,英语单词记忆、语法理解和句型结构的掌握,这些内容并不涉及复杂的思维推理过程,更多的是通过反复记忆和长期积累的结果。
而这些,恰恰是智商较高的人容易忽视的地方——他们往往认为“聪明”的人可以通过理解和领悟去学好英语,而忽略了“努力”和“方法”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理科思维”强但英语不太优秀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对于英语这种需要“重复”的学科缺乏足够的耐心。
而另一部分“非理科思维”孩子,通过坚持不懈地补充和积累,反而能在英语上大放异彩。
3. 英语成绩的长期积累,具有持久性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它的成绩具有极强的延续性。
这意味着,短期的高强度学习和培训,可能给孩子带来一时的好成绩,但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和保持,那么最终成绩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
英语不像数学,难度逐渐递增,几乎不可能仅通过短期的突击来获得突破。
反倒是那些通过时间和努力积累优势的孩子,在英语学习上能持续获得进步,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举个例子来说,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通过补课和培训班拼命追赶英语成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科难度加大,短期的补习效果开始逐渐失效。
而那些从小就坚持积累词汇、增强语感的孩子,他们的优势会在逐渐增长的英语需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长远来看,他们不仅能稳步提高英语成绩,还能在日后的英语学习中形成自我驱动的学习能力。
你肯定见过这种孩子:考试前一天突然决定突击复习,结果一晚的“突击”让他第二天英语成绩大涨,完全超出了他平时的水平。
可惜好景不长,考试后的第二天,他对昨天学过的单词一点印象都没有,甚至连“cat”拼错了。
因此,英语成绩的提升,根本不是依赖于“突击”,而是长期的积累,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想要真正学好英语,我们要摆脱“天赋”与“智商”的误区,而将目光聚焦在“努力”与“方法”上。
与其追求一次性“突击”,不如从日常的积累开始,逐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坚持不断地做题、背单词、读英文文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强化自己的语感和思维。
记住,英语是一个马拉松,不是短跑。
每一个勤奋积累的你,最终都会在英语的世界中,走得更远,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