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景有时会似乎在心中回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既视感”,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种感觉并非预知未来的能力,而是一种许多经验过的奇特现象,在不应该感到亲切的场合下产生了熟悉感。一般来说,这种感觉多由视觉诱发,但并非仅限于视觉体验,即便是失明者也能够体验到似曾相识的情境。关于似曾相识感觉的产生机制,由于其短暂性和不可预测性,科研人员一直难以捉摸,因此长久以来缺乏确定的科学解释。
由于难以对似曾相识进行量化研究,科学家们针对其成因提出了众多理论。以下便是几种受到相对广泛认可的假设。
某些理论提出,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源自大脑的自发性活动,它并非与当前经历的事件直接关联,而是在大脑处理记忆的区域活跃时,产生了这种熟悉的错觉。已知似曾相识与颞叶癫痫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人们在颞叶癫痫发作前夕往往会体验到这种熟悉感,同样地,癫痫患者在发作中或发作间隙亦会遭遇似曾相识的感觉。
另一些研究者提出,大脑中负责产生熟悉感的区域可能位于海马旁系统。海马状突起处的神经元似乎在大脑中绘制新见地点和经历的地图,用以储存信息以备后续使用。当两个事件或地点极其相似或出现重叠时,就可能诱发似曾相识的感觉。
还有关于大脑区域连接错误的理论。人类的大脑分工明确,额叶关联着对未来的规划,颞叶存储着过去的记忆,而边缘系统则关乎当下。海马体区域与短时记忆挂钩,而海马旁回涉及长期记忆。正常运作下,过去、现在与未来会融合得天衣无缝。但当短时记忆与长期记忆交流出现混乱,“当下”可能开始带有“过去”的色彩,从而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还有一种“光路延迟”的假设。在正常情况下,若双眼见到同一事件且信息传递大脑的时间略有差距,哪怕仅仅几千分之一秒的差别,大脑可能会误判,好像经历了两次相同的事,从而引发似曾相识的感觉。然而,在失明者同样能经历似曾相识感觉的现象被揭示之后,这一理论便不再受到重视。
跟以前做过梦存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