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白求恩临终前向聂荣臻提出请求:请给我的前妻拨一笔钱

甜甜谈社会 2023-07-15 22:42:00

1939年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49岁的加拿大援华医生白求恩先生病逝。晋察冀边区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纷纷赶来,向这位在中国救死扶伤600多个日日夜夜、挽救了无数抗日战士生命的国际主义战士致敬并为他送行。

白求恩留下的遗物除了赠送给同志们的几样贴身物件,还有一封遗书。在这封400多字遗书中,除了对身后医疗工作的细细叮嘱、安排自己的遗物外,有100多字都是关于前妻弗朗西斯的。

在生前病重的弥留之际,白求恩念念不忘的除了工作和战友,就是与自己两度结婚又离婚的妻子弗朗西斯。毛主席称赞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其实,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念念不忘的爱人。

一见钟情

1890年,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户牧师家庭,他的祖父是安大略省多伦多市三一医学院的创办人之一,是当地有名的外科医生。

在祖父的影响下,白求恩从小就对医学相关的知识很有兴趣。

他曾经模仿祖父做手术时的样子,对捉来的小麻雀、小苍蝇进行解剖,并渴望将来能够成为真正的医生。长大后的白求恩根据自己的志趣,进入多伦多大学的医学院学习。

1914年,战火蔓延到了白求恩的家乡。这一年九月,白求恩在魁北克省应征入伍。在激烈的战斗中,他的左腿负伤。伤愈后他继续服役,直到战争结束才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1916年,26岁的白求恩获得学士学位,并开始行医。

1921年,白求恩参加了皇家外科医学会考试并被录取为会员,之后就在西伦敦医院做外科医师。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深爱一生的女人——弗朗西丝·坎贝尔·彭尼。

弗朗西斯是爱丁堡一名法官的女儿,比白求恩小十岁。两人虽然年龄上有一定的差距,但志趣相投。弗朗西斯生活富裕,但心地善良,对底层的平民十分同情,这与白求恩治病救人挽救疾苦大众的理想十分契合。

白求恩对年轻、活泼又富有同情心的弗朗西斯一见钟情,而白求恩精湛的医术和奉献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弗朗西斯。两个人陷入到热恋之中。

1923年,白求恩正式向弗朗西斯求婚。他真挚地表白,“我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你就是我生命中的爱神,我要娶你为妻。”

因为年龄和家庭环境的差距,弗朗西斯的母亲并不赞成这门婚事。但是弗朗西斯对白求恩一往情深,她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不顾家里的反对,坚持要与白求恩在一起。

这一年的8月,白求恩与弗朗西斯完婚。在婚礼上,白求恩许诺,“也许我将带给你不幸的遭遇,但是,同我在一起,你绝对不会平庸!”

无奈分离

婚后,白求恩和弗朗西斯前往英国海峡群岛度蜜月。随后,这对幸福的小夫妻又先后赴瑞士、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德国旅行,并在各地观摩欧洲外科名医的示范手术。

次年,夫妻二人返回加拿大。1924年秋,白求恩带着弗朗西斯前往底特律,在那里开业行医,从此开始了夫唱妇随的婚姻生活。

白求恩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对患者一视同仁,不论对方的身份地位和经济条件,都会耐心地为他们治疗。很多贫苦的患者为此特意到白求恩的诊所来就医,因此诊所虽然生意日益火爆,但是白求恩的经济状况却越来越窘迫起来。

为了生活,白求恩夜以继日地工作,弗朗西斯也竭尽全力照顾好他的生活,夫妻俩虽然忙碌但是很幸福。

1926年,白求恩不幸感染了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是无药可治的绝症,而且极具传染性。身为医生的白求恩深知其中的凶险,他既要做好与病魔搏斗的准备,又开始暗暗担心妻子弗朗西斯未来的生活。

病魔来势汹汹,白求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精神也渐渐萎靡。弗朗西斯十分担心丈夫,不顾被传染的风险坚持照顾着他。但白求恩为了不拖累弗朗西斯,便故意对她发脾气,想把她赶走。

不久,白求恩向弗朗西斯提出了离婚,“你才25岁,我不能将肺结核传染给你,我们还是离婚吧!”他以不再接受治疗来强迫弗朗西斯同意离婚。

最终,弗朗西斯只得尊重白求恩的决定,同他离了婚,返回了爱丁堡。

破镜重圆

之后,白求恩并没有放弃希望,他积极配合治疗,并主动要求医生采取“人工气胸疗法”为自己治疗。

这种方法是著名胸外科医生约翰·亚历山大提出的,在当时还很不成熟也有极高的风险,医生们并不建议采用,但是白求恩却坚持试上一试。

1927年10月,白求恩正式开始接受“人工气胸疗法”。或许是上天眷顾,经过两个月的摸索和尝试,他竟然通过这种尚不成熟又风险极大的治疗奇迹般地痊愈了。

获得新生的白求恩急忙写信给心爱的弗朗西斯,“我的疾病已经康复,对你多年的感情从未发生改变!”

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弗朗西斯诉说自己的思念,并询问她是否还愿意回到自己身边,一起返回加拿大重新开始生活。弗朗西斯也从未放下对白求恩的爱意,欣然同意与白求恩复合。

1929年,白求恩和弗朗西斯正式在蒙特利尔复婚。这一次,两个人经历的磨难终于打动了弗朗西斯的父母,他们也认可了白求恩,给他们送上了祝福。在父母和朋友们的见证下,两个人又携手走到了一起。

与上一次婚礼后二人如胶似漆,携手同游不同的是,白求恩此时已经名声大噪,是著名的心外科专家,他的工作越来越繁忙,结婚后就立刻投入了工作之中。

再度离异

本来就对医学痴迷的白求恩此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医学研究中。对每一个病例,他都全力以赴,凡事都要亲力亲为。除了工作时间的忙碌外,他几乎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医学研究当中,这就大大疏忽了对家庭和弗朗西斯的关心和照顾。

一开始,弗朗西斯对此很不适应,时不时会向白求恩抱怨,但白求恩嘴上检讨几句之后,就仍然埋头在工作中。

时间久了,弗朗西斯的情绪由生气转为失望,她认为自己与丈夫的工作和理想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两个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痕,然而醉心于医学的白求恩并没有察觉到这些。

1933年3月,弗朗西斯与白求恩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她说自己厌倦了眼下这样的生活,正式向白求恩提出离婚。

白求恩十分伤心,他仍然深爱着弗朗西斯,但是他同样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医学工作和研究。于是他决定把自己对弗朗西斯的爱深深埋在心底,尊重她的决定,放手让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就这样,两个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白求恩又成了单身汉。此后,白求恩虽然仍把精力倾注于事业,但却总觉得好像少了一丝丝奋斗的动力。

1935年,共产国际运动蓬勃发展,白求恩看到了希望,重新振作起来。

这一年的11月,他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

第二年,他就随同加拿大志愿军奔赴西班牙前线,从事救治伤员的工作。前线的医疗工作既辛苦又危险,但是白求恩却在这里再一次实现了自我抱负。

远赴中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白求恩得知后,毅然决定要在这个危急时刻来到中国,帮助陷于战火的中国人民,“我一定要前往中国,去和中国人民一起战斗,中国需要我!”

10月,白求恩通过“中国援助基金会”的招募报了名,并主动向组织建议组建一支医疗队。

第二年,他就带着医疗队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周总理亲切地接见了白求恩。本想安排他和医疗队先到后方工作,但白求恩不顾危险,主动请缨立刻前往延安前线救治伤员,“军医的岗位就是在前线!”

1938年2月底,白求恩来到延安根据地,见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他再一次要求到最危险最需要医生的前线去工作,“我来这里是治病救人的,不是来接受照顾的!”

于是,白求恩带领医疗队来到晋察冀前线,在极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马不停蹄地紧张工作着。

为了更好地救助伤员,他创立了很多简单的卫生所,还创造出许多适合战地环境的简易医疗器械以及运送医疗器械和伤员的运输器材,这些创造性的工作挽救了很多重伤员的生命。

按照计划,白求恩本来应该1939年11月返回加拿大,但是因为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起了大扫荡,白求恩只得推迟回国。

想起祖国,白求恩在跟助手聊天时说过,“这次回国后,我要将她带到中国来,从此再也不分离!”助手好奇地询问“她”是谁,白求恩饱含感情地回答,“是弗朗西斯,我的前妻。”

生离死别

只可惜,白求恩没有等到夫妻再次团聚的机会。

10月下旬,敌我双方在河北涞源县摩天岭展开激战。仅仅一个上午就有40名伤员从前线送了下来。此时白求恩和助手正在一处破庙中紧张地开展救助工作,他们已经不眠不休地工作了十几个小时。

因为日军攻势太猛,前方传来消息说前线即将失守,让白求恩一行人马上撤退。但白求恩却坚持救治伤员,因为他心里清楚重伤员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处理,就只有死路一条。

破庙周围不断传来爆炸声,甚至有流弹射入庙内,但白求恩不为所动,依然专注地为伤员做手术。

最终,只剩下了一名叫朱德士的伤员,他的大腿被炮弹炸成了粉碎性骨折,白求恩要将炸碎的骨头取出来,估计需要半个小时以上。

但此时日军已经步步紧逼,刻不容缓。白求恩用累得有些僵硬的手指加快手术速度,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手指被破碎的骨头划破。

白求恩没有在意,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包扎,便继续为朱德士缝合伤口。第二天在跟随部队转移时,白求恩发现自己的伤口有些发炎,但是他仍然坚持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

不久后,白求恩出现了高烧呕吐的症状,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病情急剧恶化,后来甚至开始吐血。白求恩知道自己感染了脓毒败血症,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无药可救。

在接受治疗期间,白求恩还惦记着根据地的工作,他专门写信给组织上,请他们再派其他医生来根据地,继续支持这里的的医疗事业。

此时,他已经知道自己不久于世。

念念不忘

1939年11月11日,白求恩在弥留之际艰难地留下了一封遗书,并交给了聂荣臻同志。在中国的这段时间,白求恩没有接受任何补贴,所以他的遗物只有衣物和随身物品,他在遗书中对这些都做了安排。

他把两张行军床、两双英国皮鞋留给聂荣臻及其夫人,马靴和马裤留给冀中的吕司令,两条毛毯留给助手邵一平和炊事员老张。他把心爱的相机则给晋察冀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沙飞,医学书籍和小闹钟都送给卫生学校。

在信的最后,白求恩请求聂荣臻能帮助自己完成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愿望,“最后,能拜托你为我远在加拿大的前妻向国际援华组织申请一笔钱吗?即使是分期付款也可以,只要足够她安度余生。”

第二天的凌晨,白求恩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去世,将生命留在了一个原本完全陌生、却让自己度过了最开心的一段时光的地方。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白求恩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最令他挂怀的除了根据地的医疗工作和朝夕相伴的战友,就是他一生挚爱的前妻弗朗西斯。

“请你一定要转告她,我对她应负的责任很重,希望能向她说明,我是十分抱歉的,但同时也告诉她,我曾经是很快乐的。”

白求恩临终的告白和他为弗朗西斯求得的援助,后来都辗转到了弗朗西斯手中。远远超越金钱的,是这样一份至死不渝的感情,足够她在后半生的日子里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和温暖。

8 阅读:1655

甜甜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