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经济,必须读懂中国政府|读兰小欢《置身事内》

惜筠说历史 2023-02-24 10:23:03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什么获得了高速增长?房价为什么这么贵?年轻人毕业之后是选择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小县城?等等,这些很多人都关心的经济问题的答案,都在今天我们要聊的这本书《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里,这是2021年度豆瓣最受关注图书之一,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兰小欢。

我当时听到这个名字以为是个学识渊博的气质女士,但是看完书后,忍不住好奇,去网上搜了一下,结果却发现是个光头中年男性,而且这还是个笔名。可以说,打破了心中的一些幻想。

兰小欢

这本书是兰小欢老师根据自己在大学里给学生上课的讲义,整理而成的。虽然是经济学著作,但是写得通俗易懂,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写得非常好的书,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也验证还有修正了我的一些想法,强烈推荐给大家。

在这本书里,作者表达了一个核心观念,或者说是观察中国经济必备的一个视角:读懂中国经济,必须要读懂中国政府,我们不可能脱离政府来谈经济。

因为在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不只是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而已,更是亲自下场,深度参与了经济的生产和分配。

比如,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地方政府往往会把工业用地以非常优惠的价格转让给企业使用,并且还会负责对土地进行初期开发,以方便企业后续使用;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政府往往会给予很多金融支持,比如以政府控制的投资平台入股、调动本地国企参与投资,协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政府还会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通过各种财税政策、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影响企业、国民经济的发展等等。

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不是一名旁观者,而是深入其中,这也就是本书《置身事内》书名的来源,因此,这本经济学的著作讲的既不是微观的价格机制,也不是宏观的经济周期,而是政府和政策。

当然,也许我们还可以把这本书的书名,做一个更深层次的联想,那就是,要想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只站在外面是看不清楚的,它需要置身中国事内的你我,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切身感受、理性思考,才能更加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宏大的经济政策看似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其实息息相关。正如给我推荐这本书的好朋友说的那样:“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与各种政府规划与政策紧密相关,而我连他的权力层级关系、运作方式都搞不明白,像一个真空人,很难做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长远决策。”

而这本书恰恰可以让你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经济的运作方式,即使无法改变什么,也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

在西方主流的市场经济理论里,政府和市场是分开的,政府负责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市场来主导其他资源的分配。很多人受这个理论的影响,总是会以假想的完善市场经济为思考和判断基准,把我们国家政府与市场比较混合、边界不太清晰的情况,认为是扭曲的、看做是资源错配等等。

但是作者认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不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过程。经济落后的国家之所以落后,正是因为它缺乏发达国家的很多硬件或软件资源,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所以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落后国家所采用的组织和动员资源的方式,注定与发达国家不同。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资本市场和法律体系并不健全,民间财富极为有限,社会风气并不信任甚至鄙视民营企业和个体户,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条件,可以直接由市场来主导经济运行。而且我国经济改革的起点是计划经济,政府拥有大量的资源(土地、金融、国企等等)。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我国,政府能力成为了市场能力的补充和替代,政府出面来主导并深入参与经济发展的过程。

其实这样做,我们国家并不是个例,后发国家中,比如德国、韩国、日本,如今都是拥有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了,但是在历史上也大都经历过由政府主导资源调配的阶段,只是后来发展到一定层次,政府才逐渐让位于市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地方政府和国企为主体,以土地为杠杆,撬动了大量资源,加速了投资进程,推动了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迅速发展,如今GDP排名全球第二,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第31,市场机制初步建立并逐渐完善。

前面提到了,我国发展经济的一个特色,就是以土地为杠杆,土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地方政府要发展经济,首先就要有钱,钱从哪里来?一是税收,二就是土地。说到这里,就必须要聊到94年分税制改革。

作者认为,这场改革对政府行为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现在很多的经济、社会现象,包括土地财政、房价为什么那么高,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这里简单说下,在1985年-1994年,我国实行的财政体制是财政包干,地方每年把所得税收,按照一定比例给中央,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这个极大地调动了地方上的积极性,地方大力发展经济,兴办乡镇企业,扩大税收来源,这种做法对于国家走出计划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是很有效的。

但是弊端也逐渐显现,最主要的就是中央的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国的财政预算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说白了就是,中央越来越穷,地方越来越富。1984年,中央还占40%多,到了1993年,就只占22%了。

中央的钱少,于是就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宏观调控、推行改革等等根本做不了。

于是中央开始和地方谈判,经过艰难谈判,最终在1994年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实行了分税制。把全国的税种都划分清楚,哪些税种的收入归中央,哪些归地方,哪些是双方共享的。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上升到55%,此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中央确实有钱了,但是地方的麻烦就来了。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的开销,比如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支出等等,而且还需要投资发展经济,可是可用的钱却变少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45%,可支出却占全国总支出的60%70%,2003年后更是一路走高,地方支出已经占到85%了。

地方政府没钱,怎么办?为了扩大财政收入,采用了两个办法,第一,努力增加税收规模,于是大规模招商引资,尤其是重资产的制造业,大力发展经济,深度介入经济发展过程。

二是,增加预算外的收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围绕着土地出让和土地开发的,于是土地财政横空出世。

在94年分税制改革的时候,国有土地转让的决定权和收益都留给了地方,于是地方政府开始大量征收农民土地,然后有偿转让给企业使用。这其中不仅包括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还包括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

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开始从工业化变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两手抓。

一方面,低价供应大量工业用地,并且实行税收优惠,来招商引资,推动制造业迅猛发展。因为工业对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作用强,不仅能带来大量相关税收、制造就业机会,还能带动相关大量服务业发展,拉动商业用地价格上涨。而且工业生产上下游产业链长,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果显著,容易形成工业区。

一方面,限制商住用地供给,从不断攀升的地价中赚取土地收益。随着城市化进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但是供给不足,于是房价飞涨。

另外,地方政府还以土地为抵押品撬动银行信贷与其他各路资金,这就是土地金融,地方政府拿到这些钱再反过来投资经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用于民生支出等等。

而且地方政府有钱了之后,也有能力对企业进行大量支持,使得一些产业迅速崛起,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液晶显示。

如今高清液晶电视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一个70吋的液晶电视,在2008年只有三星和索尼可以生产,价格是接近40万元,而今天只要3000多块就能买到,各种国产品牌都有,造成这种情况的是技术进步和国产的崛起,这背后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资金注入。

显示屏和电视的硬件成本接近八成是液晶显示面板,这个行业在2008年的时候,是由日本和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主导的,但是,如今中国大陆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接近四成,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生产国。

国产液晶显示面板的崛起,不仅推动了彩电、显示器价格的下降, 也推动了小米、华为等国产手机价格的下降,还有使用液晶屏幕的国产消费电子品牌的崛起。

液晶显示面板的代表性企业就是京东方,这其中地方政府投资起了关键作用。2008年,京东方希望建一条生产18-27吋屏幕的生产线,但是投资高达175亿元,这不是一般的企业和投资者可以承担的了的。

最后是合肥市政府亲自出面投资,并且还带头引入其他资本。要知道合肥市政府也不容易,因为它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是161亿元,这笔投资成为了安徽省最大的一笔单体投资。

作者还比较了韩国的案例,观察到,东亚经济奇迹与西方诸多发达国家发展经济不同的一个地方就是,政府帮助本土企业进入复杂度很高的行业,充分利用其中的学习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迅速提升本土制造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除了这个案例之外,书中还介绍了我国的光伏产业,就是太阳能发电,是如何在政府扶持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当然,目前我国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作者在这本书的下篇,主要就是在探讨其弊端和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去解决。

比如由于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在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重扩张”,在发展战略上“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虽然快速推进了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企业成长,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扩大了对外贸易等。

但是也造成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房价飞涨,加重了居民、企业、政府的债务负担,经济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和消费占比偏低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放开户籍限制,推进土地流转制度、增加城市土地供应,限制土地财政、实行资本市场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和消费,扩大国内市场等等。

作者在下篇这一部分,一再强调:过去经验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未来就一定行。

如今我国的实际情况已经不同于改革开放的时候了,我国现在市场机制已经相对成熟、法治的基础设施也已经建立,民间的各种市场主体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源,市场经济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市场化改革需要更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政府角色要从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作者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比较乐观的,正如他在书中说的一样:“我可以用很多理论来分析和阐述这种乐观,但从根本上讲,我的乐观并不需要这些头头是道的逻辑支撑,它就是一种朴素的信念:相信中国会更好。这种信念不是源于学术训练,而是源于司马迁、杜甫、苏轼,源于“一条大河波浪宽”,源于对中国人勤奋实干的钦佩。”

作者还在书中的最后,表达了可能会有人问读这本书有什么用的真实想法,他说:“这本书没什么宏大的构思和框架,也没有预测,就是介绍些当下的情况,如果能帮助读者理解身边的一些事情,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些门道,从严肃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出机会,争取改善一些生活,哪怕只是增加些谈资,也足够了。我是个经济学家,基于专业训练的朴素信念也有一个: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本篇文章只是抛砖引玉,受限于篇幅和一些原因,书中的有些细节和重要内容,没有在文章中呈现,因此,推荐大家一定要去看兰小欢老师的原书《置身事内》,十分精彩。如果有余力的话,也要看下、最起码收藏下,作者在每一节内容最后推荐的图书,是对相关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有些我之前就看过,真是精彩无比。

1 阅读:113
评论列表
  • 2023-02-25 23:27

    真正的专家[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