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一条爆炸性消息刷屏国际舆论场:中国成功研制出16马赫"黑科技发动机",装备后两小时就能绕地球飞一圈!当外媒争相转载时,真相却让所有人傻眼——原来我们都中了文字游戏的圈套。
香港《南华早报》最先抛出震撼弹,声称中科院已造出全球首台航空煤油斜爆震发动机,飞行速度突破16马赫(时速2万公里)。按这个速度计算,从上海到洛杉矶只需30分钟,北京到广州更是眨眼即达。更惊人的是,这个速度距离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仅一步之遥,理论上再加把劲就能冲出大气层!
但翻开中科院的原始论文,戏剧性反转出现了。科研人员实际进行的,是在JF-12风洞中9马赫的短暂试验——持续时间仅有几十毫秒,相当于普通人眨下眼皮的1/10时间。所谓的"16马赫",不过是引用1978年美国论文中提到的理论极限值,就像说汽车最高时速能到300公里,但实际测试只跑到180公里。
这个误会背后藏着航天领域的终极密码。现有喷气发动机最高只能支撑10马赫,要突破这道"音障",必须依靠爆震燃烧技术。就像用炸药代替燃料,通过剧烈爆炸产生澎湃动力。中科院真正的突破,在于首次用航空煤油替代危险的氢燃料——这相当于给超燃发动机找到了"中国胃",未来实战部署不再需要背着易爆的氢气罐满街跑。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实验暴露了三个关键瓶颈:风洞极限速度仅9马赫、燃烧时间不足1秒、飞行器载人承受力成谜。即使真造出16马赫发动机,飞行员在加速过程中要承受63秒的9G过载——相当于9个自己压在胸口,这已经超出人类生理极限。因此这项技术最可能用在东风快递的升级版,或是空天飞机的动力系统。
虽然16马赫的牛皮被戳破,但中国科研团队确实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首次实现航空煤油驱动爆震、首次在9马赫环境验证技术可行性。就像当年马斯克回收火箭,虽然最初只能飞几百米,但谁能否认这是通往星辰大海的第一步?现在全球20多个国家都在攻关的爆震发动机,中国已经抢到了关键技术节点,这才是外媒集体高潮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