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怒批交警贴罚单事件:车主车内猝死,交警还在车外贴罚单

人间靳说 2023-09-22 07:07:06

近日,南京市一段关于交警给汽车贴罚单的视频突然火爆全网,甚至受到了央视的批评。

有人不禁奇怪,处罚违规车辆本身就是交警的职责,为什么会引起全社会的轰动?

这段视频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

9月的一个下午,李先生正匆忙开车前往医院。

前段时间,他刚刚被查出患有心脏病,血压也不是特别稳定,医生反复叮嘱他需要定期复查。

然而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加上家里的事情也比较多,李先生总是抽不出时间到医院检查身体,平时即使身体出现一些不适,他也是能忍就忍。

一直拖到今天,李先生好容易尽快结束了手里的工作,准备到医院好好做个检查。

车开了没多久,李先生就感到心慌头晕,因为这段时间经常出现类似的症状,他也并没有往心里去,而是继续往医院赶去。

然而几分钟后,李先生感到心慌的更加厉害,视线也开始模糊不清。

他正想打开车窗求救,却突然眼前一黑,什么都不知道了。

此时正是交通最为繁忙的阶段,李先生的车停在马路上,自然引起了不小的混乱.

一些被堵在路上的汽车不断地按着喇叭,还有一些司机干脆下车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马路上的混乱很快引起了交警的注意,一个姓张的交警走过来查看情况.

他来到李先生的汽车旁边,透过车窗查看了一下车内的情况,随后写下一张罚单贴在车窗上,又匆匆离开了。

凑巧的是,就在李先生汽车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监控摄像头,将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

随后,这段视频被曝光出来,顿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人们一边倒地指责张警官在生命垂危的病人车上贴罚单是“缺德行为”;

也有人质疑,作为警察,紧急情况下却见死不救,是否真的能配得上自己所穿的警服?

甚至连央视都对这段视频十分愤怒,直呼“执法者要有温度!”

就在大家都认为这件事的结局一定是以张交警出面道歉来结束的时候,事情又出现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反转。

首先,当地交警部门做出回应,说视频所反映的内容只是整个事情的一个片段。

真实情况是,张交警在发现车主昏迷不醒以后,首先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随后又守在出事的汽车旁边,指挥其他车辆快速离开,为救护车的顺利到来提供了便利。

而张交警后来也表示,自己当时在发现车主情况不对后,确实拨打了急救电话,也进行了周边交通的疏散,而为李先生的汽车开罚单只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由当地交警部门和当事交警的回应来看,被公布出来的视频或许真的并不完整。

这也提醒我们,在看待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公正全面,不能因为片段的信息而妄下结论。

至于车主李先生,尽管急救车后来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赶到,但一切终究还是晚了一步,李先生的生命并没有被救回来。

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长久地陪伴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人。

交警按照自己的职责给违规车辆贴罚款,央视因为网上公布的一段视频怒批交警“执法没有人情味”。

单独来看,两者似乎谁都没错。但将这两件事放在一起,那么两者都各有错的地方。

首先来看交警:显然,这位交警认为自己的处理没什么错。

如果完全按照工作程序来看,这位交警确实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如果抛下工作不谈,那么这位交警就犯下大错,因为他作为执法者,既缺少人文关怀,又缺乏对生命的尊重。

实际上,这也是目前社会的通病,比如一个病人突然晕倒在路上,我们总要犹豫:

是先观察情况还是果断地上前帮忙?

是先对倒地的病人做心肺复苏还是直接拨打120?

但当全社会都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当这个社会已经变得冷漠无情,那么作为执法者,就应该带头用行动扭转这种局面,

而不是随大流,或者做一个只知道工作,只想着完成任务的“机器”。

社会的风气需要一点点地改变,而当我们的执法者变得更有温度,相信我们的社会也将变得更加温暖。

再来看央视:一条新闻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真实性。

而作为国内最具官方威信的媒体,央视在交警给李先生的车辆贴罚单这件事上,显然忽略了这一点。

在整个事件中,央视既没有派记者实地调查,也没有通过其他渠道了解情况,就就匆匆地根据视频的片段作出自己的结论,似乎难以逃脱抢占热点,博取眼球的嫌疑。

实际上,这也是我国一些媒体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时,一些媒体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去抢热点,做新闻,而把对事件的调查和采访放在一边。

这样一来,媒体的职责出现了“本末倒置”,其结果不仅导致社会对这些媒体的不信任,甚至会造成对政府公信力的打击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从而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局面。

因此对媒体而言,央视此次的失误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只有媒体们都找回初心,真正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新闻,才能更好地被社会所接纳,所信任。

0 阅读:0

人间靳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