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稍有不少就会变成“惯子如杀子”。
2009年的春节来临之际,河南信阳的某处村庄,传出一件稀罕事儿,23岁的男子杨锁,死在家中,而且是活活饿死的!
当时的社会虽不如现在发展迅速,但也算是家家能有口热乎饭吃。
为何一个四肢健全的男子,会被饿死呢?
原来,导致这样悲惨结果的,就是他那只顾着溺爱的一双父母……
父母宠爱,埋下隐患
“我要吃鸡腿,快去给我买!”
杨锁再一次闹起了脾气,而一如往常的,杨家父母心疼万分,急忙按照吩咐去买。
这种相处模式,在外人看来,迟早有天会作茧自缚,但杨家父母却甘之如饴:“这是我们老杨家的唯一一个孩子,我们不心疼谁心疼啊!”
1986年,40岁的杨继春的爬满沟壑的脸颊上,满是笑意。
家穷,杨继春年近中年才娶妻,没想到第一胎就是儿子。“老来得子”,怎么能不高兴!
当接过孩子后,杨继春掏出准备好的银锁,说道:“戴了银锁,再起名杨锁。以后百家福寿加身,没病没灾,只好能永远留在我们身边。”
此后,杨家父母对杨锁彻底开始了“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的爱子行为。
杨家父母是种地为生,每当秋收农忙时,都要在地里劳作。
为了好好看顾儿子,两人竟然在田间地头支起一个帐篷,将杨锁放到小箩筐里,周围摆满了各种玩具。
只要小杨锁一哭,杨家父母是一个比一个跑得快,生怕委屈了儿子。
这只是两人疼爱杨锁的初级阶段。
杨锁渐渐长大,但杨家父母却一直抱在怀里,不肯让他下地学着走路。有人劝说,他们还反驳对方:“到了年岁就会走路了,何必这么着急!”
不仅如此,杨家父母对杨锁称得上是“有求必应”。
那时的农村,鲜少见用油炒出来的饭菜,更别说荤腥,价钱更高。可两人却是大手笔,三天两头地给杨锁买肉吃,甚至顿顿都有荤油。
一次,家里来客人。按理说,杨家父母应该将心思放在招待客人上,但却十分关注杨锁,一会儿嘘寒问暖,一会儿递上好吃的!
坐在院子中的杨锁,手拿着一个猪油馍。这在当时是稀罕物,多数小孩子即便见过,也没有吃过,都眼巴巴地盯着他看。
杨锁吃了几口,咂巴着嘴,直接将猪油馍扔在地上,哭喊起来:“我不要吃这个!”
杨家父母闻声而出,急忙上前安慰,而眼睛只是略过在地上猪油馍,随后说道:“别哭了,小祖宗,爸妈给你买鸡腿吃!”
一家三口簇拥着出门,独留下面面相觑的客人,与紧盯着那个猪油馍的小孩子。
若只是这种在家里的过分溺爱,勉强算是无可厚非,但是,杨家父母是非不分的三观,则彻底断送了杨锁的一生。
到了适学年龄,杨锁不得不离家上学。
没想到孩子没哭,杨家父母却一把鼻涕一把泪:“学校比不上家里,要是儿子受苦怎么办?被人欺负怎么办?”甚至直接找到老师,要求对方一定要格外关注杨锁。
初次上学,父母担忧孩子也在所难免,但只顾着孩子却不考虑学习情况,着实令人难以理解。
每天上学前,杨家父母给杨锁装满一书包的零食,下学后也会早早地等候在校门口接送,甚至背着儿子回家。
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令杨锁也“自命不凡”起来,不仅学习态度极差,而且严重不遵守纪律,堪称“小霸王”。
老师也曾找过杨家父母,希望他们能端正作为学生家长的态度,而得到的回应,却是对方的满不在乎。
“我家孩子是天生神童,有些性格也是情理之中,你只管好好照看我家孩子,其他的不用你操心!”
杨家父母的自以为是,着实令人吃惊。
在之后的小学生涯中,杨锁更加肆无忌惮,老师则直接把他安排在教师的一角,说:“无论你做什么都行,只要不影响课堂纪律!”其他同学也渐渐对他置之不理起来。
这种“跌入谷底”的生活,与在家中被父母“捧上天”的生活,简直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他不想上学。
杨锁父母犹豫着找到一个算命,得知儿子有“真龙”的大好命运。
可是,见识短浅的杨锁父母不知道,不靠谱的算命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就这样,杨锁辍学了,成了村子里最年轻的游手好闲之人。
正如“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一样,杨锁的父母注定不能陪伴杨锁的一生,但是,他们预料不到,这一天会加速到来!
父母离世,死性不改
因为需要满足儿子巨大的刁钻的胃口,杨锁父母只靠着几亩薄田,已经逐渐无力支撑。
所以,杨父杨继春只能到镇上做苦力,而杨母有时也会做点小工。
可是,两人依旧惯着杨锁,没有丝毫改观,而杨锁也因为养尊处优惯了,丝毫没有将父母的辛苦放在心上,只会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进进出出,从不上手分担。
1999年,杨继春一直强撑着的身体,终于垮了。经医院检查,他因为常年劳动,患上了肝癌晚期,没多久就因救治无效而死。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意味着一切都将不复从前。
在葬礼上,杨母悲伤过度,几度晕厥,而杨锁却若无其事,只顾着到处搜罗能吃的东西。
有亲戚劝说杨母:“必须要振作起来,也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惯着杨锁,不然你们娘俩的生活会更苦!”
杨母也有了些许醒悟,点点头答应。
可是,十几年的溺爱,哪里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更改的!
无论杨母如何引导,杨锁都是不管不顾,一味地说:“我饿了,拿钱去吃好吃的吧!”
显然,他想的都是自己,根本不关心其他人!
杨母只能独自挑起家中重担,照顾着儿子的三餐起居,但自己却逐渐营养不了起来。
2005年的一天,杨母在小河边洗衣物,一阵晕眩后栽倒在河水中,被村民发现后为时晚矣,最终溺亡。
从此以后,杨锁成了孤儿,但他依旧没有任何变化,仍想要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没钱就卖地、卖家具,只要是值钱的东西,有人来问,他就会统统卖出去,而钱则被用来继续维持大手大脚的开销。
不到一年时间,杨家几乎成了个空壳。
那时,也有好心的亲戚与街坊想要救济杨锁,时不时地拿来食物和衣服,但他也是挑挑拣拣,好的留下,不好的扔出去。
这让不少人都寒了心。
堂哥杨德玉于心不忍,给杨锁介绍了份饭店打扫的工作。没想到他手脚不干净,偷吃偷拿,最后被赶了出来。
杨德玉也作罢了自己的好心。
此后,杨锁彻底彻底无依无靠,白天捡垃圾,晚上就窝在破烂不堪的房子里睡觉。
2005年的冬天寒冷又漫长,他没吃没喝,注定难熬。
临近春节,杨德玉不忍心,决定给杨锁送饭,才发现他早已经没了呼吸。
这件事情在当地炸开了锅,也引起不少媒体的关注,其中,演员陈姗姗以杨锁的故事为原型,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罪爱》。
杨锁的人生,因溺爱以悲剧结尾,让人无法理解的同时,也有唏嘘,但更多的是反思。
父母的爱是把双刃剑,爱得多了,可能导致孩子一事无成,而爱的少了,也可能让孩子在自卑缺爱中度过一生。
如何把握爱子女的尺度,是成为父母的第一课!
只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