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轮战英雄刘海洋
前言
1979年至九十年代初的中越边境冲突,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无数英勇的战士在老山、八里河东山、者阴山等地洒下了热血与青春。今天,让我们聚焦于一位在老山轮战中书写传奇的英雄——刘海洋,探索他从战场到和平年代的传奇人生,感受那份永不褪色的英雄气概。

铁血青春,老山战场的勇者无畏
1962年,刘海洋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便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1980年10月,正值青春年华的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从军之路,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两年后,凭借出色的表现,刘海洋考入了济南陆军学校,进一步锤炼自己的军事素养。1984年6月,学成归来的他被分配至67军595团7连,担任排长一职,从此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新篇章。
1985年,随着中越边境局势的紧张,刘海洋所在的部队接到了赴云南执行老山防御作战任务的命令。面对未知的战场和残酷的敌人,刘海洋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战斗中。
211高地的生死较量
5月31日,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在211高地打响。越军调集了两个加强排的兵力,在炮火的掩护下对坚守在此的5连1班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战斗异常惨烈,1班战士们英勇抵抗,但终因敌众我寡,牺牲惨重,形势危急。

此时,刘海洋接到了支援211高地的命令。他迅速组织起1班、3班和6连6班的战士,准备发起反击。然而,通往211高地的道路布满了地雷和敌人的火力网,每一步都充满了生死考验。刘海洋凭借冷静的头脑和出色的指挥能力,将队伍分成五个小组,采用散开队形进行冲击。
在激烈的战斗中,刘海洋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最终成功抵达了211高地的3号哨位。在这里,他们与敌人展开了面对面的殊死搏斗,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弹尽粮绝,英雄不屈
随着战斗的持续,刘海洋等人的弹药、粮食和水逐渐耗尽,而敌人的进攻却愈发猛烈。在6月2日晚的最后一次炮击中,3号哨位几乎被完全包围。面对绝境,刘海洋没有放弃,他鼓励大家做好最后的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
就在此时,我军的炮火支援及时赶到,将四周的越军击退。刘海洋趁机带领战士们冲出哨位,捡起敌人的武器继续杀敌。经过几轮激战,他们终于成功完成了任务,将3号哨位交给了来接替的9连。

荣誉加身,退役后的默默奉献
作战结束后,刘海洋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了全军。他因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被授予个人一等功,并火速提拔为9连连长。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6月11日,在另一次出击中,刘海洋不幸身负重伤,头骨裂成三瓣,左耳失聪,右眼失明。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展现了军人的坚韧与忠诚。
退役后的新生活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刘海洋迫不及待地回到了部队,继续带领战友们坚守阵地。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他们前后消灭了160多名敌人,再次荣获集体一等功。功成身退后,刘海洋在多个部队任职,最终在后勤保障部工作至2017年12月退休。
退役后的刘海洋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寻找和安葬烈士遗骸的工作中。从2010年起,他辗转多地,寻找那些在不同时期为国捐躯的烈士遗骸,并自费将他们移入烈士陵园。这一举动不仅是对战友的深情缅怀,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敬仰。
寻找英烈,传承精神
在寻找烈士遗骸的过程中,刘海洋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每一次成功安葬烈士,都让他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他深知,这些烈士是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应该被永远铭记和传承。

2016年1月,在山东菏泽定陶区的一次扫墓活动中,刘海洋发现了一等功臣王雨军烈士牺牲三十多年后仍未入土的情况。他立即与当地协调,并最终成功为王雨军烈士举行了安葬仪式。这一举动不仅让烈士得以安息,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段历史,感受到了英雄的伟大和崇高。
结语
刘海洋,这位从老山战场走出的英雄,用他的铁血丹心铸就了不朽的忠魂。无论是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战斗,还是在退役后默默奉献的寻找烈士遗骸,他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军人的誓言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