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规模远不如太平天国,为什么能直接撼动清朝统治

清云说说历史 2024-11-20 02:34:46

起义在武昌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有革命者参与,还有众多立宪主义者的加入。实际上,从整个事件来看,除了皇室和部分满族贵族外,全国上下普遍倾向于革命。

起义的成功并不单纯取决于规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太平天国的历史谈起。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持续了十四年但最终失败,却给大清帝国留下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汉族官员开始掌握军事权力。

由于八旗军的衰退,起义军在短短两年内从两万多人迅速增长至五十多万人,拥有数以万计的小木船,并沿长江一路攻城略地,占领了武昌、南京等地,席卷了南方的大部分地区。

面对清军的无力,朝廷不得不放权,允许汉族官员组织地方武装,从而诞生了曾国藩的湘军,以及后来从中分化出的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在外国势力的支持和太平天国内部矛盾的双重打击下,南京在1864年的陷落标志着这场长达十四年的起义被镇压。

太平天国的失败,除了其自身的局限性,还因为受到了朝廷、地主、买办和外国势力的联合打压。

大清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了空前的团结。

太平天国失败后,维持大清统治的就是这些地方武装及其衍生部队。

然而,朝廷很快意识到汉族官员掌握过多军权的潜在威胁,曾国藩虽被誉为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但很快被调离军机大臣职位,湘军也被大量裁减。

李鸿章之所以热衷于海防,是因为这样他就能名正言顺地建立新式海军,而海军的技术性使得朝廷难以轻易干预,从而拥有了一支自己控制的军事力量。

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满清朝廷对汉族武装的态度是既依赖又忌惮,既希望他们帮助维护统治,又担心他们势力过大。

两千年的历史教训让朝廷不得不防备。

这也解释了为何朝廷在对外战争中的政策常常自相矛盾。

无论是胜是败,最终都是和谈,既要强兵,又不敢充分拨款。

慈禧对汉族官员的态度是,可以打仗,但不能让她掏钱,因此左宗棠收复新疆时需要自筹军饷,北洋水师可以进行海战,但不能影响慈禧的生日庆典。

甲午战争中,慈禧的态度耐人寻味,她既希望北洋海军能赢,又担心胜利过于辉煌,因为胜利可能会平息东洋的威胁,而失败则可能削弱北洋的势力。这种矛盾的态度,加上李鸿章的自保意图,导致了北洋海军的覆灭。

八国联军侵华后,最后的地主武装被消灭,朝廷失去了依靠,于是采取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政策。

这也催生了袁世凯的练兵,朝廷无意中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汉族官员对满清朝廷的不满已经显而易见,当慈禧向列强宣战时,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等地方官员却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

大清帝国竟然无法指挥地方官员,事后也没有对“抗旨不尊”的行为进行处罚。

东南互保实际上是满清与地方矛盾的公开化。

1898年的维新运动初期,张之洞和李鸿章都给予了支持,张之洞甚至资助了上海强学会,并捐款给《时务报》。

但随着维新派理念的激进化,尤其是民权和议会制的提出,违背了地方派的利益,这些汉族官员开始疏远维新派。

他们希望从朝廷中获得权力,但不愿意将权力分享给议会。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要求大臣们就国家政策、吏治民生、教育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提出建议。

这标志着大清国开始推行新政。

四年后,慈禧亲自挑选五大臣出国考察,开始预备立宪,地方官员和资产阶级立宪派情绪高涨,似乎看到了参与大清帝国建设的希望。

革命派中也有人对预备立宪抱有幻想。

为了加快立宪进程,立宪派从1910年1月开始请愿,到年底共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清廷在压力下宣布1913年为召开国会的最后期限,并同意设立内阁。

1911年5月,新内阁名单公布,各方势力看到名单后感到失望。

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人占了八个,汉族四个,蒙古族一个,其中七个满人是皇族宗室。

时人讽刺为“皇族内阁”。

梁启超对此评论说:“如果能合力推翻这个恶劣的政府,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那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至此,满清已经孤立无援。

就在“皇族内阁”出台的前一个月,同盟会发动了第十次,也是最惨烈的广州起义。

一百多名敢死队员冲向两广总督署,遭到清军顽强抵抗,八十六人战死,七十二人被葬于黄花岗。

大清帝国的统治看似坚不可摧,但仅仅五个月后,武昌起义爆发,这次起义并未在同盟会高层的计划之中,却意外成功。

不仅如此,起义军无奈中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准备长期抗战,没想到短短两个月内,南方十五省相继宣布独立。

四个月后,清帝退位。

五个月的时间,革命派的力量并没有太大变化,变化的是人心。

在宣布独立的南方十五省中,有三个省份特别引人注目:

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江苏脱离清廷统治,并自任江苏军政府都督。

广西军政府成立,沈秉堃任军政府都督。

安徽巡抚朱家宝宣布独立,并出任军政府都督。

他们是大清帝国的地方官员!

此外,立宪派也抛弃了大清,转而与革命派合作,江苏、安徽、广西、浙江、四川等地均由立宪派控制。

从另一个角度看,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除了革命者的牺牲,大清的地方官员和各省谘议局的立宪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加上前期“新政”推出的废除科举、铁路国有化等政策,以及北洋军的庞大,辛亥革命实际上是全国各阶层联合起来推翻满清统治的一场运动。

这表明大势已去。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