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信息网披露了一宗破产案(2025)沪0115破申87号,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均是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纵目科技”)。
自行申请破产,这也意味着纵目科技这家曾经的传感器独角兽企业走向了终点。

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主要提供综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支持L2+级的自动泊车及自动驾驶功能,是国内少数能够提供包含 L0 至 L4 级别智能驾驶控制单元及智能传感器在内的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一级供应商。
传感器专家网
https://www.sensorexpert.com.cn
专注于传感器技术领域,致力于对全球前沿市场动态、技术趋势与产品选型进行专业垂直的服务,是国内领先的传感器产品查询与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基于传感器产品与技术,对广大电子制造从业者与传感器制造者提供精准的匹配与对接
据纵目科技此前IPO披露信息显示,其主要产品包括域控制器、车规级传感器以及自动驾驶相关研发服务,能为整车厂商提供由智能驾驶控制单元、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硬件及配套软件和算法集合而成的智能驾驶系统。
纵目科技为什么倒塌了?
从时间线看,本次纵目科技破产风波,最早开始于2024年11月10日,彼时纵目科技宣布将工资延期至每月25日发放——纵目科技一直在每月10日发放工资。
2024年11月25日,纵目科技召开公司全员大会,并在晚上7点半,以全员邮件方式,宣布纵目科技进入“欠薪模式”。

2024年12月24日,纵目科技再次以全员邮件通告,企业在“运营低功耗模式”下,对员工薪酬发放及北森工资条进行优化调整。
2025年1月23日,纵目科技又一次召开全员线下会议,据纵目科技内部员工表示,“此时CEO唐锐告知所有员工春节前融资到账,发放所有欠薪。”此后,有员工质疑唐锐IP在日本,疑似不在国内。
2025年1月26日,纵目科技全球春节放假,公司法务总监、财务总监等高管连夜转走88万元“保供款”,携公章集体消失。
2025年2月,春节后,纵目科技已经处于停摆状态,据媒体采访相关员工透露:“因为唐锐滞留国外和管理层全部离职等原因,公司年后处于停摆,所有在职员工无法正常办理离职和社保等事项。”
此后,相关单位介入协调。
今天纵目科技自行申请破产审查,也意味着这家曾经的智驾&传感器独角兽,走到了终点。
为什么纵目科技就倒塌了?
技术路线摇摆不定严重内耗,高额研发开销三年亏损近16亿元!倒塌最关键原因
智能驾驶行业是一条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赛道,同时这条赛道还处于成长期远未成熟,在市场、技术更新的需求推动下,企业必然有较大的研发压力,然而一旦研发产品不被市场认可,也将加速企业的崩溃。
纵目科技的研发费用有多少?亏损多少?
据此前纵目科技在港交所的IPO招股书披露,2021年-2023年,纵目科技营收分别为2.25亿元、4.70亿元及4.9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34亿元、-5.88亿元、-5.6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15.86亿元。
关于亏损的原因,纵目科技认为由以下因素造成:
(i)我们的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原材料和硬件元件採购产生了大量销售成本;
(ii)于往绩记录期间,我们产生了大量研发费用,以建立和保持我们的市场领导地位、增加收入和实现盈利。
其中,研发费用是大头,2021年-2023年,纵目科技的研发开支分别为人民币2.72亿元、人民币3.35亿元及人民币3.69亿元,佔总收入的120.9%、71.3%及73.9%。
可见,高额的研发费用是纵目科技连年亏损、财务入不敷出的最关键原因。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带来了硬件自研优势,让纵目科技能够为整车厂商提供由智能驾驶控制单元、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硬件及配套软件和算法集合而成的智能驾驶系统,也让纵目科技在早期的智驾市场一骑绝尘。
资料显示,2015年左右,智驾泊车领域的环视算法方案很少,纵目科技可以用一块小算力芯片做到和对手一样的环视功能,技术实力让行业振奋,并以此先后获得来自赛力斯和理想的订单。
2021年,赛力斯向纵目科技支付数千万元资金开发费。2022年,赛力斯成为纵目的第一大客户,收入金额达到了2.35亿元,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来自赛力斯的营收在2023年降至1.27亿元,下滑达46%。
取代赛力斯成为纵目科技最大营收来源的,是另一家新能源车企——理想,纵目科技可以说是理想最早期的一批供应商之一,2017年纵目科技就与理想合作,理想亦对陪伴成长的早期供应商也给了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资料显示,早期理想将360环视的车机UI界面定给了纵目科技,开发费有百万元,之后,又将摄像头等传感器的供应给了纵目科技,理想逐渐成为纵目科技第一大营收来源。2023年来自理想的收入达2.18亿元,占总营收43.8%。

▲来源:香港交易所
可以看到,纵目科技的腾飞来自2021年,凭借环视泊车技术方案的领先进入赛力斯的供应链——这也是早期纵目科技技术路线研发押宝的收获。
此后,纵目科技在技术研发上连走弯路,错失高速NOA等高阶智驾技术的市场准入风口。
据雷锋网披露,早在2021年初,纵目科技CEO唐锐就提出进军中阶智能驾驶:
2021年初,唐锐提出进军中阶智能驾驶,高管开会之后都对这一决定达成了共识:未来是中阶行泊一体方案的天下,泊车会成为一个基础配置。纵目结合已有的泊车体量,大规模投入行泊一体、高速NOA等功能的开发是一步必走之棋。
可惜的是,在2021年春节后,唐锐又推翻了研发中阶智驾方案的想法,理由是“太烧钱”,尤其是当时纵目科技正在寻求科创板IPO,高额的研发支出必然让财报数据更不好看。
据雷锋网披露,当时纵目科技大部分高管还是看好中阶智驾的发展,最终逼迫唐锐同意纵目科技投入到中阶智驾的研发中。
新项目的开拓是千难万难的,何况纵目科技最终进入中阶智驾研发还是CEO与高管团队争锋后的结果,项目不久,团队就又陷入技术方案选型的争吵中,直到2021年底仍没有最终定论。
此后,中阶智驾行泊方案被搁置,纵目科技看家技术行泊一体方案被再次提起,企图通过高阶泊车技术扩展到新车领域去开发高速NOA,但最终又在2022年春节后的年度战略会议上,被唐锐否决。
所以,从2021年开始,纵目科技陷入技术路线的严重内耗当中,亦错过了进入高速NOA市场的风口,其中高额的研发费用最终无法产生盈利,或许是纵目科技倒塌的最关键因素。
车企加码高阶智驾,华为等巨头进入,纵目科技生存空间急剧缩小
从上文可以看到,纵目科技来自赛力斯的营收在2023年后,急速缩小,接近腰斩,为什么?
2021年12月的问界M5、2023年9月的问界M7,都是纵目科技提供的泊车方案,但后面,这些方案都被华为更领先的智驾方案代替,市场需要的也远不是泊车场景的智驾应用。
纵目科技的4D毫米波雷达此前也已在 AITO 问界 M5 等车型上实现量产,是国内少数实现上车的4D毫米波雷达供应商——然而,华为也研发了自己的4D毫米波雷达。
除了纵目科技技术上的停滞不前外,车企加码高阶智驾、华为等巨头进入智驾市场,加速了纵目科技的倒塌。
这里面,特斯拉、小鹏、蔚来、比亚迪等汽车厂商,拥有智能驾驶全栈自研能力,极少甚至不需要向外界购买智驾方案,更多的车企亦在加入智驾自研的的浪潮当中,譬如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
另一部分车企,如奇瑞汽车、长安汽车、东风汽车、赛力斯等起步较晚,需要向外界采购智驾方案,这部分客户已成为华为等巨头的目标,在智驾领域,纵目科技与华为成为了对手。
据此前纵目科技的招股书披露,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纵目科技分别获得22个、12个及17个定点,且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已就50款车型与16个OEM实现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量产。
纵目科技已与2022年中国销量排名前十的所有OEM(佔中国市场乘用车总销量的72.1%)以及多家中国其他主要新能源汽车品牌开展业务合作,包括赛力斯汽车、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岚图汽车、吉利汽车等多家车企和汽车产业供应商。

▲来源:纵目科技官网
这里面有多少家车企正在自研智驾方案?有多少家车企已成为华为的客户?
智驾浪潮下,纵目科技能够切割的市场蛋糕却似乎越来越小。
开辟机器人战场,转型求生失败
纵目科技在港交所的IPO招股书中,提到74%的募集资金将用于研发用途,其中有19.7%的资金投入到能源服务机器人的研发中,这也是本次纵目科技在港交所IPO募集资金最大的一笔支出。
据招股书介绍 :
我们将基于专有的新一代Drop’nGo平台和自主研发的储能及充电技术,提供更智慧的能源解决方案。因此,我们计划招聘更多在储能行业和智慧型机器人解决方案行业具有专业经验和职业发展方向为上述行业的研发人员,以加强我们在该等领域的研发能力。我们亦希望新招聘的研发人员具有机器人或储能领域的监测经验,以便于对我们的产品进行管理和监测。

▲来源:香港交易所
机器人赛道,成为智驾后,面临重重困难的纵目科技的又一战略选择。
在2024年1月,纵目科技成立子公司蚕丛机器人,进军能源服务机器人赛
道,推出低速自动驾驶能源机器人“FlashBot闪电宝”。
据官方介绍,FlashBot闪电宝是一款L4级自动驾驶新能源机器人,可在园区、停车场等封闭场地,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智能充电服务。换言之,是一个可移动的大号充电宝。
对该部分业务,此前消息显示,蚕丛机器人已与电管家集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并与法国恒通集团、法国光芒公司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已经有60多个商业项目,近50个高速服务区落地,在海外预计有2000-3000台的订单,主要客户都在国外——欧洲北美中东。

然而,依赖蚕丛机器人转型破局同样需要面对重重阻力,这同样是一个市场未知又“烧钱”的未知领域。
一方面,FlashBot闪电宝的移动充电机器人领域尚未得到市场验证,使用场景和市场需求仍未可知。一方面,机器人涉及到的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线控底盘、储能充放电系统等多个技术领域,仍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资金。
曾经的纵目科技有多辉煌?估计达90亿的行业独角兽!小米造车后首批投资的公司!三度冲刺资本市场
纵目科技是国内最早从事智能驾驶研发的公司之一,彼时,百度刚刚宣布研发无人车项目。
纵目科技起步之初为一级供应商提供环视系统的软件和算法,2018年,纵目科技转型做一级供应商,建立了高清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工厂,并开始研发生产超声波传感器,从而形成了智能驾驶控制单元+传感器+软件&算法的纵目科技智能驾驶系统。
官网显示,目前纵目科技总部位于上海张江国际科创中心,在上海、北京、厦门、深圳、重庆、美国密西根Novi市以及德国斯图加特都设有研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位于厦门、湖州、东阳(在建)。
2024年一月,纵目科技宣布其厦门工厂第700万颗传感器成功下线,并认为这是纵目科技量产制造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助推下,纵目科技备受市场瞩目。
据爱企查数据显示,纵目科技累计完成10轮融资,累计金额达22.47亿元,其中在2022年3月的E轮融资中,按照93.56元/股的认购价,纵目科技此轮融资8.67亿元,最新估值约90亿元,纵目科技因此跻身中国独角兽企业之列。
纵目科技背后,资本巨鳄云集,包括联想旗下君联资本、高通创投Qualcomm Ventures、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上海科创投集团等等。

▲来源:爱企查
小米集团于2021年3月30日正式宣布进入智能电动车领域。纵目科技是小米宣布造车后的首批智能汽车产业链投资企业之一。据此前纵目科技在香港联交所的IPO招股书显示,小米产业基金持有纵目科技455余万股,持股比例为4.73%。

▲来源:香港交易所
资料显示,纵目科技曾数次冲击资本市场。2017年,纵目科技在新三板短暂挂牌,但不到一年时间便宣布摘牌。2022年11月,纵目科技申请在科创板IPO并获得上交所受理,随后又撤回了上市申请。2024年3月,纵目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然而由于招股书满六个月后未能通过审核,其上市申请于2024年9月失效。
在业务扩展上,纵目科技也一度炙手可热,与国内外多家知名车企拥有定点及合作关系,包括赛力斯汽车、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岚图汽车、吉利汽车、理想汽车等多家车企和汽车产业供应商。
其中,理想汽车、塞力斯汽车、长安汽车、岚图汽车、中国一汽为纵目科技前5大客户。
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在中国乘用车ADAS解决方案市场中,按2022年销 售收入计,纵目科技在中国内地的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 为1.0%。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在中国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 按2022年销售收入计,我们在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内地的供应商中排名第 二,市场份额为4.9%。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在中国乘用车APA泊车解决 方案市场中,按2022年销售收入计,我们在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内地的供应 商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5.6%。
结语
机器人、智能驾驶炙手可热,带火了多条产业赛道,其中视觉、IMU惯性、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是机器人和智能驾驶必不可少的关键零部件,国产中高端传感器加速发展。
然而,新兴的产业,未知的赛道,作为第一口吃螃蟹的企业,自然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充满想象的发展前景,但同样需要面临各种曲折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