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最有希望中兴的八大傀儡帝王,他们的抗争让人动容

龍和影Jackiemovie 2025-03-13 17:57:04

说起来,中国历史上有过大概五十多位像提线木偶一样的皇帝。他们大多自己没做错啥,要么是前辈留下的烂摊子,要么是时势所迫。但这些皇帝的反应却大不一样,有的就默默忍受了,有的呢,觉得反正这样了,不如好好享受一番;还有的,就算是死,也得拼一把,绝不低头!

【一、高贵乡公曹髦】

曹魏嘉平六年那会儿,曹魏这个才当了34年皇帝的家族,迎来了他们的新皇上,就是高贵乡公曹髦,他是第四位。想想看,司马懿搞那个“高平陵之变”都已经是5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曹髦才是个13岁的小娃娃呢。

曹髦年纪虽小,但可不糊涂,他早就对曹魏的现状心里有数了。史书上说,这小子从小就爱学习,聪明伶俐,有他爷爷曹操那股子劲儿,说是“文才像陈思王,武勇似太祖”。等他到了洛阳坐上皇位,看见满朝文武都在路边跪拜迎接,他赶紧下车给大家回礼。一个皇帝能这么没架子,不光是因为他性格谦逊、心底善良,也说明他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自己这皇位坐得不容易,带点自嘲的意味。

曹髦当了皇帝后,就派了些官员去各地转转,不过那都是走走过场。他做的第一件真事儿,竟然是给了司马师大权,让他统领全国的军队。不仅如此,还给了他一堆特权,像是什么见面不用通报名字、上朝不用小步快走、能带剑穿鞋上殿,这些都是权臣才有的待遇,简直跟以前的曹操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司马家掌权后,曹髦也就闲了下来,整天跟王沈、裴秀这些学者混在一起,读读书、写写诗、画画画,以此来消磨时间。不过,曹髦心里可不愿就这么混日子。他常说,他最佩服夏朝的少康,因为少康除掉了乱政的寒浞,是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主。有些还忠于曹魏的大臣劝他要低调点,别轻举妄动,但曹髦心里急得要命,一直在找机会呢。

机会说来就来,驻守在淮南的毋丘俭和文钦等将军,因为对司马师独揽大权不满,起兵反抗。曹髦心里头暗自窃喜,正打算趁机干点啥,可没想到司马师亲自带兵,一下子就把叛乱给平息了。而且啊,司马师在平定叛乱的时候,眼睛的老毛病又犯了,没多久就去世了。

曹髦瞅准时机,马上下了道命令,让司马昭留在许昌,别回洛阳。同时,他也开始动手,打算拔掉司马家在洛阳的帮手。但没想到,曹髦在政治上还是太缺乏经验了。司马昭这个老狐狸,根本不把曹髦的旨意当回事,直接带着兵马冲进了洛阳,把朝政大权都抓在了手里,还接过了司马师的位置和势力。曹髦的一番打算,就这么泡汤了,他也只能继续忍着。

可时间过得太快,司马昭比司马师还要咄咄逼人,曹髦的皇位眼看就坐不稳了。曹髦现在根本没时间多想,到底是继续当这个没实权的皇帝,乖乖把皇位交出去,像刘禅那样乐不思蜀呢?还是豁出去抗争,哪怕牺牲性命?

曹髦最后决定不再忍让,他下定决心豁出去了,带着只有几百人的小队,直冲司马昭的大将军府,打算跟司马昭拼个你死我活。

但是,这支队伍人数少得离谱,里面大都是没打过仗的仆人和太监。他们还没走出宫门,就撞上了司马昭派来的上千名禁军。这些禁军由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头,喊着就朝曹髦冲过去了。曹髦拿着剑大声喊道:“我可是皇上!你们冲进宫里,是想造反杀君吗?”

贾充压根儿不想搭理,他直接命令手下成济冲向曹髦。曹髦那小子,虽然勇猛,但话还没喊全——“你这家伙怎敢无礼!”就被成济一戟狠狠捅进了胸口,直接从皇辇上摔了下来。就这么着,曹髦惨兮兮地躺在了血地里,在大街上丢了命,年纪轻轻的,才19岁就没了。

曹髦这皇帝,真是有股子狠劲儿,敢跟大权在握的臣子硬碰硬,最后还英勇牺牲了,说他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是一点不夸张。北魏的孝庄帝提起曹髦,都赞不绝口:“我宁可像高贵乡公那样死得光荣,也不愿像常道乡公那样窝囊活着。”

【二、楚义帝熊心】

楚义帝其实就是楚怀王熊心,他被项梁扶植起来,做了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那时候,他还是各路义军公认的领袖。

熊心在被项梁发掘前,就是个平平无奇的放羊娃。那时候,项梁把他看成了一个能用的政治棋子。事实证明,项梁这招挺灵,毕竟那时候楚地政局乱成一锅粥,他正需要一个能站出来振臂一呼的领头人,熊心正好派上了用场。

熊心,出身于楚国的宗室家庭,但他早年的生活可谓贫困至极,甚至当过放羊的。后来他竟摇身一变,过上了锦衣玉食的日子,虽然只是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他也挺知足。因此,他乐意听从项梁的安排,踏踏实实扮演好自己的“傀儡”角色。

然而世事无常,仅仅过了半年时间,项梁就在定陶被章邯打败并丢了性命。项梁这一走,对楚军好不容易振作起来的士气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可对怀王来说,这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毕竟之前他一直被项梁管着。怀王自然不肯轻易放过这个机会。

熊心心里明白,他最大的威胁并非那个已经破烂不堪的秦国,而是项梁的那个侄子项羽。于是,他想了三个办法来对付项羽。

首先,把项羽的兵权给收了,把项羽和吕臣的军队都归自己指挥,只给了项羽一个空头衔,叫鲁公。接着,封刘邦为武安侯,让他带着砀郡的兵马。就连投降过来的吕臣,也被安排了个司徒的官位,让他在朝廷里有了实打实的权力。

这么一来,项家好不容易拼来的天下,还有项梁硬是没称王,费心扶起来的楚国朝廷,没想到一眨眼的功夫,就换了个主人。

接下来这一步,就是找些没啥本事的人去对付项羽,压制住他。

熊心想办法压制项羽,就找了个没啥带兵打仗本事,也没啥战功的宋义,让他管项羽。“宋义当了大将军,项羽是副将,范增是末将。”熊心这么做,不光是想管住项羽,更是不想再让军权跑到别人手里。

尽管最后项羽逆袭成了主导,但怀王的布局其实没毛病。要不是项羽在巨鹿之战里一战成名,威名大震,怀王事后本可以借这个机会拿掉项羽的兵权,或者联合其他人一起对付他。

第三步,就是明面上说好谁先进入关中谁就是王,但实际上是想偷偷给项羽下个套。

楚怀王对项羽可真是绝了,不光不提项羽以前的功劳,现在也不给他机会,更是把项羽以后的出路都给堵死了,让他想翻身都没门儿。

《史记·高祖本纪》里头写了这么件事:楚怀王派宋义带着项羽的大军往北去救赵国,另一边呢,让刘邦往西边走。他还跟大伙儿说好,谁先打进关中,谁就当王。

这事儿不光是让项羽没法第一个打进关中,要是仔细琢磨琢磨,简直就是把项羽往火坑里推嘛。

赵国那边咋就求援了呢?原来是张耳和赵王歇被困在了巨鹿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被秦将王离给团团围住了。王离何许人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翦的孙子,秦国统一六国时,他是少有的几个靠打仗立功被封侯的猛将。不仅如此,王离还是统率塞外30万大军的大将,那支队伍,几年前把骚扰中原几百年的匈奴打得落花流水,几十年都不敢再南下放牧了。

另外,巨鹿城的南边,章邯还带着好几十万的大军候着呢。

说好谁先进入关中,谁就当关中王,可偏偏不让项羽往西边去,非得让他去跟秦国的正规军硬碰硬,这不是明摆着让项羽去冒险送命嘛。

不过,要是熊心仅仅是这样,那他顶多就算个抢权夺利的小角色罢了,但明显熊心的算计比这深得多!

项梁去世后,反抗秦朝的力量大大减弱,特别是义军里大家对抗秦的信心都跌到了谷底。这时候,熊心做出了个挺大胆的选择,他决定把都城从远离战场的于台,搬到离前线更近的彭城,摆出一副要跟秦军决一死战的姿态。这举动就像是给义军打了一针兴奋剂,让大家觉得,抗秦胜利有望了。

另外,熊心在拿回项羽的兵权后,还瞅准章邯判断失误的机会,“(章邯)觉得楚地的军队没啥大不了的,就渡过河去攻打赵国了。”他就趁着这个空档,拉拢人心,集结军队。比如,他封了自己的亲信吕臣做司徒,还让吕臣的父亲吕青当上了令尹。

第三,熊心让刘邦带着小部分人马去西边打秦国,而宋义则带着大军北上帮赵国。这么做,不光是为了制衡项羽,更是选对了人。你看,刘邦那股子倔强劲儿,带着不强的队伍都能啃下秦国这块硬骨头。项羽呢,勇猛得很,跟着大军救赵那是刚刚好。要是把他俩的任务换一换,估摸着两边都得栽跟头。

第四,楚怀王不光会调配自己国家的人力,还特别会借用各地的老势力来帮忙,最终的目标就是灭掉秦国。比如说,有个魏国的大将叫魏豹来投奔他,楚怀王就给了魏豹好几千人马,让他去收复魏国的地盘,这就是“楚怀王给魏豹几千人,让他再去占领魏国的地方”。他还让楚国的两位大将,共敖和吴芮,他们从南郡那边向秦国发起攻击。

楚怀王一番布置后,没几个月光景,刘邦的大军就开到了咸阳,秦朝就这么垮了。虽说项羽消灭秦军主力的功劳不小,但怀王出的那份力,咱也得看在眼里,不能给忘了。

瞧瞧楚怀王那出类拔萃的智谋,要是没项羽在“巨鹿之战”里那么一闹腾,说不定他真能抢在刘邦前头,坐上那把龙椅呢。

【三、孝庄帝元子攸】

元子攸干掉大权在握的尔朱荣,那可是南北朝时期最让人心疼的事儿了。我当时看到这儿,也是好一阵感慨。说实话,尔朱荣的死让人觉得挺遗憾的,但元子攸的死,那更是让人惋惜不已。

北魏的孝庄帝,名叫元子攸,他是孝文帝元宏的侄子,也是彭城武宣王元勰的第三个儿子。孝明帝呢,跟他老妈胡太后争权,结果没争过,被老妈给毒死了。这事儿一传出来,并州的大军阀尔朱荣就坐不住了,他说是要给孝明帝报仇,带着兵就往南打。不过,出兵得有个名头啊,于是尔朱荣就把元子攸推上了皇位。

紧接着,尔朱荣带着大军往南冲,轻轻松松就拿下了洛阳,还把胡太后和小皇帝元钊扔进了黄河里淹死。之后,他又找了个祭天的借口,把像丞相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这些大官,还有宗室、百官总共两千多人骗到了河阴,然后把他们全给杀了,这事儿历史上叫“河阴之变”。

事后,尔朱荣把元子攸接到洛阳,让他坐上皇位。他自己呢,以太原王和大将军的身份,独揽了朝廷大权。为了把元子攸牢牢控制在手里,尔朱荣可没少下功夫。他让自己的亲信元天穆、尔朱世隆这些人去占据重要的位子,还把禁军的头头换成了自己的心腹奚毅。更绝的是,他还硬把自己的大女儿尔朱英娥“推”给元子攸,让她当上了皇后。

元子攸心里明白自己的境地,晓得自己跟尔朱荣的实力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所以只能选择默默忍耐。这时候的尔朱荣呢,也没空搭理元子攸,他正忙着征服四方呢。等哪天他大功告成了,也就是他取代魏国的时候。

尔朱荣这人,政治上一窍不通,但打起仗来却是个狠角色。没几年功夫,他就摆平了葛荣,收复了河北,打败了南梁,还平定了关陇地区,让北魏又重新统一了起来,这功劳可大了去了。有了这些战绩,他就硬逼着孝庄帝封他为大丞相、大都督,还有天柱大将军。但这些头衔他还不满足,又让元天穆去跟皇帝要“九锡”的赏赐,他那想篡位的心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不过,身为鲜卑族的皇上,元子攸天生带着一股子倔强劲儿,他可不愿重蹈汉献帝的覆辙,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一点点溜走。

为了这事儿,元子攸没答应尔朱荣要“九锡”的请求,他还联合了大臣杨侃、高道穆和城阳王元徽,偷偷地把禁军大将奚毅拉到自己这边,打算找个机会把尔朱荣和他的手下都除掉。另一边,尔朱荣对孝庄帝不跟自己合作篡位特别生气,打算借着进京见皇帝的机会,把篡位的计划给实施了。这么一来,孝庄帝和尔朱荣之间,迟早得来个面对面的“说清楚”。

公元530年那会儿,尔朱荣愣是不听老婆和大臣们的劝说,铁了心要去洛阳。孝庄帝呢,就找了个皇后生孩子的由头,请他这位老丈人来宫里看看,其实暗地里早安排了一堆杀手等着。尔朱荣哪儿知道这是个圈套,高高兴兴就往皇宫赶,结果一到朝堂,就被一群人乱刀给剁了,那时候他才三十九岁。

虽说尔朱荣已经伏法,但尔朱家的势力还是挺大。因此,尔朱荣被杀的风声一传出来,他的堂弟尔朱世隆、尔朱仲远这些人立马就起兵造反了。叛军轻轻松松就拿下了洛阳,还把孝庄帝给抓了起来。才过了短短3个月,孝庄帝就在三级佛寺里被吊死了,那时候他才24岁。

孝庄帝犯了个大忌,就是在还没拔掉尔朱荣的帮手之前,就急着动手杀他。虽然最后是把权臣尔朱荣给干掉了,但自己也伤得不轻,算是打了个平手。这俩人,一个是打仗从没输过的军事牛人,一个是性格刚强、做事果断的明智皇帝,要是他们能联手合作,说不定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四、秦王子婴】

嬴子婴的故事在历史上没怎么被多提,头一回露面,就是胡亥打算除掉蒙恬和蒙毅那会儿。子婴站了出来,好言相劝,还举了赵王迁错杀李牧、燕王喜和齐王建失策的例子,想让胡亥别杀蒙家两兄弟。可惜啊,胡亥愣是没听进去,还是把蒙氏兄弟给杀了。子婴劝胡亥的那些话,在《赵正书》和《史记·蒙恬列传》里头都有写,看来这事儿是真的。

没过多久,胡亥在赵高的撺掇之下,对自家的兄弟姐妹大开杀戒,秦始皇的儿女们一个都没能幸免。好在子婴因为是皇室的一个远亲,侥幸躲过了这场劫难。

公元前207年那会儿,天下局势动荡不安,项羽和刘邦已经崭露头角,正合计着怎么攻打关中。而朝廷里,赵高大权在握,他派手下阎乐去把胡亥给逼死了。

大家都知道,赵高心里打着小九九,想自个儿当老大。但要是他杀了胡亥后立马就坐上皇位,那名声可就臭大街了,反对他的人肯定一堆。所以,赵高打算先找个听话的傀儡来摆着,等时机成熟了,再上演一出禅让的大戏。

但赵高没想到的是,他挑中的子婴其实是个老狐狸,轻轻松松就把赵高给耍得团团转。

赵高打算让子婴当秦王,就吩咐他先回去清心寡欲地准备几天,之后得去宗庙拜拜老祖宗,正式接过传国玉玺。

子婴心里明白,自己不过是赵高手里的一个摆设,早晚得栽在他手里,所以他打算先动手。他想:“我就装病不去,那赵高肯定会自己送上门来,到时候我就干掉他。”于是,他找了个生病的借口,不去接那个皇帝的玉玺。赵高一看子婴没来,也没多想,直接拿着玉玺就往子婴家跑。哪知道子婴早就在家安排好了刀斧手。他杯子往地上一摔,刀斧手们立马冲出来,一眨眼的功夫,赵高就被剁成了肉酱。搞定赵高之后,子婴就把秦朝的大权给握在了手里,还顺手灭了赵高三族。

子婴虽然想办法除掉了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的赵高,可秦朝还是没能逃过灭亡的命运。就在那一年10月,刘邦的大军打到了咸阳。子婴只当了46天的王,一看情况不妙,就带着老婆孩子,自己拿绳子绑上,向刘邦投降了。

刘邦没对子婴下手,但一个月后项羽进了咸阳,他不仅把子婴给杀了,还一把火把咸阳宫给烧了。秦王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这么被一把大火烧了个干净。

我个人觉得,子婴算是那些皇帝里头,死得最让人心疼的一个。他明明是个被操控的傀儡,却聪明勇敢地干掉了大权臣赵高。可遗憾的是,他还没来得及一展身手,国家就亡了,自己也丢了性命,真是让人可惜啊!

【五、隆武帝朱聿键】

1644年4月25日那天,大明最后的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找了棵歪脖子树上吊自杀了。他临死前说:“我死了,没脸见地下的祖宗,所以自己摘了皇冠,拿头发盖着脸。你们就让贼人把我尸体分了吧,但千万别伤害老百姓。”

崇祯皇帝去世后,明朝的皇室成员们慌忙逃到南方。其中,福王朱由崧跑到南京,自己当上了皇帝,人们称他为弘光帝。还有唐王朱聿键,他在福州也称帝了,人们叫他隆武帝。另外,桂王朱由榔也不甘落后,在肇庆称帝,成了永历帝。

但弘光帝呢,他就爱大兴土木建宫殿,到处找美女,史可法都说他不忠不孝,“恐怕难以掌管天下”。再看看在位最久的永历帝,不是打了败仗就跑,就是被关起来威胁,他既没组建起自己的团队,也没个明确的打清朝的策略和政治本事,就这么被带着,糊里糊涂地“流浪”了16年。

在南明那三位皇帝里头(绍武帝只坐了一个多月龙椅),隆武帝算是挺有能耐的一位,也是心里头最惦记着恢复大明江山的那位。但可惜啊,就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压根儿没法扭转大局。

据说,在隆武帝举办大典的那天,突然刮起了大风,树木被连根拔起,沙尘满天飞。更糟糕的是,玉玺也被风吹得摔在地上,磕坏了一个角。在场的人心里都七上八下的,觉得这是个坏兆头。但隆武帝却反过来安慰大家,说这其实是好兆头,预示着大明即将迎来新的变革,重现生机。

隆武帝坐上皇位后,立马就发布了好几条命令。这里面有让老百姓安心的办法,也有整治军队的计划,可以看出他是真的很有拼劲,啥都想往前冲。

说到个人品德,隆武帝可比福王和潞王他们强多了。好多史书都记载,他生活特别朴素,当了皇帝还穿着土布做的黄袍呢。他的行宫里,不允许摆放金银玉这些贵重器皿,只准用些陶瓷、瓦罐、铜锡这些家常物件。而且,他还不让用那些华丽的锦绣、洒线、绒花做装饰,帐子被子这些,也都是用普通布匹做的。除了爱看书,他也没啥别的爱好,跟着他的就那几车书。

但隆武帝虽然挺聪明能干,却被郑家人给架空了。郑芝龙、郑芝豹这些郑家的头头脑脑,原来都是大海盗,几十年来在海边为非作歹,又做生意又抢劫。他们支持隆武帝,只是想壮大自己的势力,对恢复大明王朝一点兴趣都没有。因此,隆武帝下的那些命令,在郑芝龙阳奉阴违的捣鼓下,全都白搭了。

顺治三年那会儿,清军打下了江西和湖南。隆武皇帝没办法,只好说要亲自带兵去打回来,想扭转败局。可带大军的那个郑芝龙,心里只想守着福建,自己当土皇帝,对隆武皇帝的话压根儿不理不睬。明朝那位六十多岁的老臣黄道周跟隆武帝说:“我身为大臣,得走在皇上前面,给大臣们做个榜样。”

那一年,黄道周满怀忠义,只带着一点点银子,也就万余两白银,还有几名弟子,毅然决然地上战场了。隆武帝被他的举动深深打动,哭着为他送行。但无奈的是,所有的兵马、钱财和物资都在郑芝龙手里攥着,隆武帝只能给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一百张空白的任命状,却没法给他一文钱军饷,也没法拨给他一个士兵。

你大概能猜到,这支匆忙组建起来的队伍最后会是个啥结果。

黄道周离世后,隆武帝不顾郑氏的反对,带着几千明军亲自上阵,从福州一路跑到延平,打算拼一把攻打湖南。可这时候,郑芝龙却在背后跟清军偷偷商量投降的事。隆武帝本就靠着一股子冲劲,这事儿一出,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结果,隆武帝的军队被打败,他自己也被抓了。

不过,隆武帝展现了大明的英勇气概,他好几次都想自杀,可都因为清兵看得太紧没能成功。最后,他在福州被关的地方选择绝食,就这样走了,终年四十五岁。老百姓们心疼他,把他葬在了罗汉岭。

【六、汉献帝刘协】

汉献帝刘协,大汉王朝最后一位掌权人,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胆小怕事、只能被人牵着走的软柿子。但其实,他的脑瓜子灵光得很,一点不比那些让国家再次兴盛起来的皇帝们差!

刘协一共当了31年的皇帝,这在东汉历史上可是排在第二的。要说整个东汉,比他当皇帝久的,也就只有光武帝刘秀那么一位了。

刘协刚来到这个世界,就没了妈,是奶奶一手把他拉扯大的。到了八岁那年,连他老爹汉灵帝也走了,这下哥哥刘辩当上了汉少帝,而他呢,就被封了个陈留王。

刘辩哥哥当上皇帝后,老妈何太后和舅舅何进就开始掌权了。何进这人吧,没啥主见,让那些士大夫们一撺掇,就想把宦官给灭了。结果呢,两边都吃了亏,董卓却捡了个大便宜。何进自己丢了性命,宦官也被杀了个精光,董卓趁机进了京城,把控了大权。

刘协显示出特别聪明那会儿,是在他和汉少帝刘辩逃出皇宫,碰到宦官之乱,后来被董卓找到的时候。那时候,刘辩吓得话都说不出来,可刘协却挺镇定,跟董卓一五一十地讲了他们怎么逃出来的,还有路上的事儿。董卓心里头直嘀咕,觉得刘协真是个能人,于是就有了废掉刘辩,立刘协为帝的打算。到了那年九月,董卓真的就把少帝给废了,把当时才八岁的刘协扶上了皇位。

董卓一命呜呼后,李傕和郭汜起兵造反,刘协瞅准机会,又一次从皇宫里溜了出来。过了一年,他在洛阳被曹操给逮住了,从那以后,就过上了像傀儡一样悲惨的日子。

曹操确实给了刘协该有的面子,但刘协心里并不愿意当个啥也不干的傀儡。他也曾梦想过重振汉室,可惜啊,没能如愿。不是他不够拼,实在是这条路走得太艰难了。

公元200年的时候,刘协豁出去了,冒着曹操要他命的危险,偷偷写了衣带诏,想跟董贵人的老爹、车骑将军董承一起把曹操给干掉。可没想到,这事儿走漏了风声,董承他们一伙儿全被曹操给杀了,就连怀着孕的董贵人也被逼得上吊自杀了。刘协心里头那个痛啊,他冲着曹操就吼:“你要能真心帮我,咱就好好过;不然的话,你就放我一马吧!”曹操一听这话,里头带着股子杀气,吓得他脸色都变了,汗都下来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一个人去见刘协了。

公元214年的时候,刘协又悄悄和伏皇后计划,想跟她父亲伏完一起除掉曹操。可没等他俩跟伏完接上头,曹操就发现了这事儿。结果,伏皇后被关了起来,最后不幸去世,她生的两个皇子也被毒死了。伏皇后之前找刘协帮忙,刘协只能苦笑说:“我自己都不知道啥时候会没命呢!”

刘协虽然拼尽全力反抗,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不过,他的那份坚持和努力,确实值得称赞。只可惜,大局已定,他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扭转乾坤了。

曹丕当上魏帝后,给了刘协一个山阳公的封号,说他的地盘有一万户人家,地位比诸侯王还要高。他上奏事情不用自称臣子,接到诏书也不用下跪磕头,还能用天子的车马去祭祀天地和祖宗。曹丕甚至还跟卫臻讲:“全天下的好东西,我和刘协一起分享。”

公元221年那会儿,刘协回到了他的封地山阳。他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不光把这块小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当上了受人尊敬的山阳公,还亲自下田干活,跟农民们打成一片。此外,他还当起了治病救人的郎中,给乡亲们办了不少实事。刘协这些实实在在的举动,赢得了大家的爱戴。

刘协做了31年的傀儡皇帝,居然能让董卓、曹操这样的大人物都接纳他,最后还能全身而退,受到老百姓的爱戴。这说明他其实挺有本事,当个振兴国家的好皇帝完全没问题。但遗憾的是,历史就是没给他这个机会。

【七、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岁的同治皇帝因为重病去世了,然后4岁的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就当上了皇帝。载湉6岁那年,也就是光绪六年,很有名的大学问家翁同龢开始教他读书。

光绪呢,每天就在那位白胡子老爷爷翁同龢的指导下,接受着老辈人最传统的教育,整天摇头晃脑地背那些古文经典。记得有次翁同龢给光绪上课,光绪瞅着书里的“财”字,说他不爱这个字,他更喜欢“俭”字。翁同龢一听,激动得白胡子都抖起来了。瞧瞧,这就是纯正的儒家风范教育出来的孩子。

在那种教育背景下,光绪皇帝很快就变得有志向,心里头一门心思想着要把国家搞强大,成为了个有闯劲儿的年轻皇上。

1894年,日本强行占领了朝鲜,接着就挑起了跟咱们的中日甲午战争。那时的光绪皇帝年轻气盛,心里就想着要重振国家威风,做个流芳百世的好皇帝。刚坐上龙椅不久,光绪就因为法国人步步紧逼,还要咱们赔这赔那的,气得不行。他下令给法国驻华的大使,说咱们“决心要打仗”。后来镇南关打了个大胜仗,光绪更是信心满满。因此,甲午战争一开打,光绪皇帝就急着让人把老祖宗康熙的《圣武记》拿来,兴奋地给前线的将士下令,让他们狠狠地教训日本。

可是,甲午战争被打得惨败后,光绪终于明白咱们跟那些强国的差距有多大了。从那时起,他就一门心思想给大清找个活路。就在这时,康有为就像个及时雨似的,闯进了光绪的世界。光绪心里急啊,恨不得立马让国家好起来,所以他一股脑儿地接受了康有为的所有变法点子。短短两个多月,光绪就像疯了一样,发布了200多道命令,又是裁员,又是废除科举,还忙着建铁路、开工厂、挖矿、壮大海军。这些命令多得跟雪花似的,把大臣们都给惊得目瞪口呆。

可光绪那满怀壮志的心,却被紧紧抓着权力不放的慈禧给狠狠打击,碎了一地。

光绪帝推行的“戊戌变法”,很快就被慈禧太后带领的保守派给拦下了。光绪想借袁世凯之手把慈禧软禁起来,结果却被袁世凯给坑了,之后他自己就被慈禧关在了中南海的瀛台。这场改革啊,从头到尾就搞了103天,所以大家都叫它“百日维新”。

光绪被关起来后,他那一腔的热情就好像变成了湖里冷冰冰的水。再跟大臣们见面时,他就只能反复问那么两句话:“外面没啥动静吧?”“今年收成咋样啊?”

光绪帝最受打击的事儿,那就是珍妃没了。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慈禧打算逃跑,可珍妃却撺掇光绪留在北京,想着能跟各国搭上话,再拿回权力。慈禧这老狐狸一眼就识破了他们的小九九,直接让人把珍妃扔井里淹死了。珍妃这一走,光绪帝的心算是彻底碎了。到了1908年,光绪帝在憋屈和痛苦中默默离世,第二天,慈禧也跟着去了。

【八、孝静帝元善见】

元善见是北魏孝文帝后代里的曾孙辈,他一手创立了东魏,并且还是东魏历史上孤零零的一位皇帝。

公元534年,11岁的元善见坐上了东魏皇帝的宝座。这家伙挺出色的,长得帅气,还爱读书,力气大到能抱着石狮子翻过墙头。但可惜啊,当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也没用,东魏真正的老大不是他,而是大权在握的高欢。

高欢是通过打败尔朱氏发家的,虽然他手握东魏的大权,但一直不敢贸然篡位,因为他心里头那点小九九多,既想要那个位置,又怕被人说三道四。高欢这人挺会装,表面上对元善见那叫一个恭敬,每次元善见去祭祀,他都捧着香炉,跟在辇车屁股后面。

高欢表面上装得挺像那么回事,但实际上权力抓得紧紧的,朝廷里的大官几乎都是他的人。他还把自己的儿子封为大将军,兼任中书监。元善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默默忍受,等待机会到来。

这一晃眼就是十二年过去了,元善见从当年那个十一岁的小毛孩,长成了二十三岁的大小伙子。到了公元547年,高欢一命呜呼,元善见觉得机会来了,赶紧联系朝里的大臣们,准备兵马,打算自己掌权。但他没想到,高欢的儿子高澄可不是吃素的,能力挺强。

高澄先悄悄憋着丧事不发,接着火速带兵冲进京城,一把抓住了朝廷的大权。等元善见回过神来,朝廷已经大变样了,全是新面孔。高澄才不在乎谁是皇帝的人,他直接把人都换成了自己的人。这样一来,东魏还是高家说了算,元善见呢,还是个“摆设”。

高澄这人,历史上可是出了名的霸道,《资治通鉴》里头就讲了这么一档子事儿:

有次,高澄想让元善见陪他喝酒。可元善见心里头老大不乐意,直接硬气地回了句:“不喝!”高澄一听,火立马就上来了,当着大家的面就吼了声:“你这家伙,真是欠揍!”说完,他还不解气,连着给了皇帝三拳,就这么打完了人,大摇大摆地走了。

元善见最终明白,无论他怎么忍耐,都没办法和高澄和平共处。“实在是忍不下去了”,元善见下定决心,要豁出去搏一把。

第二天一早,元善见偷偷找来了自己信得过的手下,那个亲信大臣荀济,两人合计着要干掉高澄。因为高澄手里握着兵权,硬碰硬肯定不行,所以他们琢磨着挖条地道,来个直捣黄龙。但倒霉的是,地道挖到高澄家门口那会儿,被守卫给发现了。高澄一听这事,火冒三丈,立马带着兵马冲进宫里,直冲元善见:“我们高家一心为国,皇上你怎么反倒想对我们下手呢?”

元善见一听这话,立马就逮住了话头:“古往今来,都是臣子背叛君王,哪有君王背叛臣子的道理?你要说造反,也别往我身上赖啊!”高澄这才察觉自己失言了,赶紧处理了那些挖地道的人,随后不太情愿地给元善见摆了桌酒席,赔礼道歉。

孝静帝说的话挺有道理,但高澄篡位的脚步可没停下。没过几天,高澄就把孝静帝关在了含章堂,还在集市上当众杀了皇帝身边的亲信荀济他们。可就在高澄快要把皇位抢到手的时候,怪事来了,他居然被做饭的兰京给刺杀了。

一听说高澄被干掉了,元善见乐呵呵地跟身边的人说:“高澄这一走,可真是老天爷帮忙啊,轮到我掌权的日子终于到了。”可他这高兴劲儿还没过多久,高澄的弟弟高洋就带着八千人马,还有几百个拿刀斧的壮汉,直接冲进了含章堂,把元善见那点希望给彻底砸碎了。

公元550年五月,元善见在十万大军的重压之下,不得不把皇位让给了高洋。转眼间过了一年,高洋觉得自己的地位已经稳如泰山,就在含章堂对元善见下了毒手。可怜的孝静帝,就这样憋屈地死在了高家的霸权之下,年仅28岁就离开了人世。

大伙说说看,还有哪些挺让人惋惜的傀儡皇帝,他们本来有可能让国家再次兴盛起来呢?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