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八大古都之一,洛阳和其他古都一样有着极其辉煌的前世,数千年来总共有一百多位统治者定都于此。而如今这座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洛阳,成了一座平凡美丽的小城。只有在每年四月牡丹花会节的时候,才能得到央视的青睐。犹如一个成熟美丽的少妇,宁静平和,深藏不露,温柔大方,与世无争,偶尔也会惊艳一时。那么洛阳是如何从首都沦为地级市的?
洛阳牡丹
十三朝古都洛阳
广义上的洛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从司马光词条的诗里,我们对洛阳城的兴衰可窥见一斑。洛阳十三朝古都,有着辉煌的过去。有人说:“在中国众多的城市中,没有哪个城市能像洛阳这样有浓厚的历史资源。”
可以说,洛阳的历史地位堪称一流。它是名副其实的古城,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其中1500年是建都史。夏商周词条三个朝代的都朝都建立在此地。洛阳被康熙誉为九朝古都,事实上先后曾有22个政权建都于此,它共出过105位皇帝。
康熙画像
成也位置,败也位置
洛阳成也地势,败也地势。定都洛阳的时代大都处于战乱期内乱不止!国家内乱帝王肯定要坐镇于中原,以安民心。国泰民安,既无内忧必有外患,帝王必然立于靠近边界的位置。定都于洛阳自然是国有内乱的时刻!
交通不便
从地理形势上来说,洛阳并非长久的建都胜地。因为它在交通上有诸多不便,尤其是经济运输上,十分不便利。政权上,发迹于洛阳及周边地区的统治集团不多,统治集团也是人,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人离乡贱,都城也多建在发家或靠近发家之处很正常。
就连明朝,成祖词条也非要迁都其发迹地北京。所以发迹于洛阳的统治集团并不多,能在此起家并一统全国的可能只有东汉、西晋及北宋这两三个朝代。所以大统一王朝没有一个在此建都的。
其实,自从宋代开始,洛阳就已经寂寞了。北宋名义上的都城是洛阳,但东京汴梁词条有水运之利,于是洛阳由京都变成了陪都。没有永远的帝王,当然也没有永远的都城。没有变通,只有落后。
北宋汴梁
而最要命的是,因为洛阳群山环绕的特殊环境,在清朝末年我国南北大动脉平汉铁路修建时,洛阳因地形被首先排除在外。在因袁世凯等领导因素最终敲定郑州为过境城市后,作为交通枢纽的郑州异军突起,将洛阳和省会开封远远甩在身后,并在建国后的1953年彻底做稳了河南省省会的宝座。
自身条件限制
能作为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洛阳地理条件的得天独厚是毋庸置疑的。但令人郁闷的是,除了洛阳,周边区域的地理条件同样优越。足见河南省地理条件的巨大优势,八大古都,河南独占四个!因为黄河中下游地理条件的整体优势,使洛阳在河南省境内不具有唯一性,所以洛阳在失去帝都地位后,连省会地位都没能保住。
面积太小
导致洛阳衰落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洛阳周边的特殊地形,虽然洛阳北靠黄河不缺水,群山环绕很安全,但相比于西安周边的八百里秦川,洛阳盆地的面积确实太小了。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威严之所以一落千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周天子直属的京畿之地由原来的方圆数千里萎缩至方圆数百里,势单力薄的周天子如何与强悍诸侯国抗衡?
洛阳盆地在古代尚显不足,在工业化急剧膨胀的近现代就更是捉襟见肘。相比之下,洛阳东部地处华北平原上的郑州和开封,则可以依靠周边面积广大的区域作为发展的经济腹地,超越洛阳势在必然。
洛阳盆地
兴亡—四战之地
军事上,洛阳是四战之地。东周都洛阳是被赶来的,东汉都洛阳是被南阳及河北士族集团绑架的。洛阳在地理上并不是一个精确的地点,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分为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故城词条和当今的洛阳市。可以说洛阳从古至今是一片地区,城市具体的位置发生过较大的变化。战乱是洛阳城市“移动”的重要原因。
洛阳长期以来作为首都、陪都积累了巨量财富和重要的政治意义。正所谓树大招风,虽然有众多关塞把守,但是当天下大乱时,进攻洛阳是产出远远大于投入的行为,洛阳在历史上多次战争的摧残,以至于几度被毁。190年2月董卓向西逃往长安,毁灭性的破坏了洛阳,《后汉书》词条记载:“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六年后曹操才结束了洛阳附近的动乱局面。
董卓烧毁洛阳
战争对城市的破坏是巨大的,以至于又过了七十年的时间,493年孝文帝到达洛阳时,洛阳依旧荒芜。洛阳在北魏迁都之后终于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兴建了龙门石窟等重要建筑,成为了商业繁重的大都市,但是好景不长北魏分裂与南朝三足鼎立,洛阳又成为了争夺的前线。
洛阳的最后一个大发展时期是在唐朝,特别是武周时期,很快唐朝由盛转衰,756年唐安禄山在洛阳称帝,757年郭子仪收复洛阳,760年史思明攻破洛阳,761年唐借兵回纥收复洛阳,回纥军队劫掠三日。
武则天神都洛阳
宋以后洛阳的重要性已经明显降低了,但是依旧没能躲避战火。李自成进攻福王封地洛阳,烧杀抢掠。抗日战争时期,洛阳失陷。可以说,只要中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洛阳就会遭殃,历代的战争让洛阳随着治乱周期被毁重建。
国家重心迁移
在秦朝之后的数千年历史中,洛阳之所以辉煌,除了作为长安的双子星,更重要的是因为宋朝之前的中原王朝,进取轴线为东西方向,比如张骞凿空西域,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以及隋唐两代坚持不懈消灭高句丽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安主要承担了向西的扩张和经营,洛阳则作为向东进取及统治东部区域的重要枢纽,隋炀帝就是以洛阳为中心向南北两个方向开凿了长达数千公里的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实践证明:正是由于“长安-洛阳”双子星式的都城模式,使中原王朝不断在东西方向开疆拓土,巩固统治。但唐朝灭亡后,长安因战火屠戮失去了再做帝都的可能性,帝国的进取轴线由东西转为南北,洛阳也不可避免地和长安一起走向衰落。
宋朝建立后,海上丝绸之路迈向新的高峰,沿海区域经济迅速崛起,经济重心逐渐从中原向江南区域转移,在这样的情况下,靠近东部沿海地区词条的开封和南宋时期的杭州就相继成为帝国的行政中心。
而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不得不面对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帝国威胁,辽朝、金朝及蒙古纷至沓来,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帝国,蒙古甚至消灭宋朝,实现了少数民族历史上的首次大一统。
海上丝绸之路
元朝建立后,由于东北和蒙古高原词条陆续并入帝国版图,处于中原、东北及蒙古高原板块交界处的北京,理所当然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并在明清时期一道延续下来。从数千年来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冲突的历史来看,我国政权北强南弱,守住北方则中原无忧,偏居南方则北疆不保。所以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都城必须定在北方,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明成祖朱棣
所以洛阳的没落从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是不可逆转的必然事件,平汉铁路的修建只是加速洛阳衰落的催化剂。建国后虽然洛阳也落户了“一五计划”的156项目。但随着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推进,沿海地区再次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洛阳作为内陆城市彻底失去了逆势而上的可能性。
龙门石窟
几乎与中华文明共同生长发育的洛阳,就像龙门石窟下,民国廿八年的那首题壁诗,充满了沧桑感:王气中原不可招,兴亡遗恨付渔樵。诗人老去香山在,石佛长存劫火遥。固国匪依伊阙险,救民常仰禹神焦。纵知霸业沧桑变,悲智勋华剧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