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的哀牢山山区,一位正在采茸的农家村民因为听到附近不断发出奇怪的声音,而逐渐朝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
当他走进灌木丛中查看时,被眼前的一幕吓到了,于是赶紧发消息告诉自己的朋友,没有想到自己竟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一个新物种。

于是很快就有朋友赶到现场,对这位云南农民说:“这或许是一个全新的物种,你最有可能是这个新物种的发现者诶!”
原来在他眼前的众多眼睛都是一种未知物种蛙类的眼睛,该蛙类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灌木丛中,以昼伏夜出为习性。
中国的蛙类物种非常丰富,而云南又作为我国蛙类宝库之一,发现新物种的几率很大,虽然蛙类现阶段已发现物种就有177种,其中70多种都是云南地区发现的新物种。

然而此时在云南地区发掘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是一个全国性的生物学行动,参与者不仅有朋友的帮助,同时这位云南农民自己也参加其中。
经过多方确认后,发现其为云南特有物种,且新物种是哀牢髭蟾的一种,因此这位云南农民也算成为了新物种的发现者。

至此,哀牢髭蟾这个新物种也被广大生物学家所了解和展开研究,但总的来说,这种在我国独有的蛙类物种并不怎么被大众所熟知。
所以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哀牢髭蟾本身作为一个新物种其生态保护价值客观上可能远超大熊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随着生物学发展,我国在1977年将哀牢髭蟾作为新物种正式发表和命名。
然而既然要说哀牢髭蟾比大熊猫保护价值更高,那么两者间又存在怎样的差异呢?
首先是数量稀少,大熊猫由于我国进行保护工作的及时,所以从1978年大熊猫由于数量较少被列为濒危保护物种时,它的全球数量也只有251只。

IUCN 保护赤色名录上对大熊猫进行了更新,大熊猫现在是易危等级(至少要有2500只个体),而如今将近40年过去,我国的科研人员所做的努力使得大熊猫数量增长至1800只以上,但是仍然面临着频繁发情,生产周期长以及环境地区受限等核心问题。
所以即使再过几年大熊猫的等级也不会从易危状态改变,即便如此,即便大熊猫没有从易危状态改变,但它生活地区生态环境变化较小。

因此大熊猫这种物种已经不存在快速灭绝这一可能性,所以大熊猫作为濒危保护动物,但不是最濒危保护动物,已经不存在高度濒危状态。
而反观哀牢髭蟾这种蛙类,由于环境适应性较差,不耐高温和低温,而且栖息地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山区。

随着纳入人工栽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之后,各大景区先后对哀牢髭蟾采取保育措施,使得它们在各个景点数量增多,对自然环境的不适应性使之活动于栖息地较少,这也导致唤醒和交配用途的召唤信号声特别悠扬。
同时云南作为我国著名的采菌地区,每到秋天,哀牢髭蟾所在的位置就会有越来越多采菌的人上山采菌,人类活动干扰着哀牢髭蟾的繁衍,为此它们在哀牢山栖息地繁衍越来越少。

所以人类活动以及栖息地减少使得云南各个地区相继有哀牢髭蟾灭绝事件发生,这使得哀牢髭蟾这种物种成为脆弱级保护动物。
客观上说,哀牢髭蟾比大熊猫更濒危。
作为地区生态环境“晴雨表”。其次就是地理位置,红外区是鲜红色区域,那是哀牢髭蟾栖息地分布区域所在,被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热边界,是生物圈中最热的部分。
在红外区的两侧即使是非常接近,但颜色会逐渐变冷,大部分植物及生物不适应寒冷条件而灭绝。
红外区内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并且作为全球四大生物中心之一,其独特性毋庸置疑,但也正因为红外区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所以其他生物自身也需要进行竞争。
因此多样性的独特性不仅体现于本身,还体现在与其他生物之间所形成共存共养关系上,这些共存共养关系还可能形成新的经济稳固支柱,因此未来商业价值更高。
反观大熊猫,其栖息地主要分布于四川地区,其区域内草原植物品种相对较少,大部分为竹子植物种群形成森林植被链。
虽然竹子植物在世界范围内非常丰富多样,但是竹子植物和其他植物进行竞争时,其多样性表达量基本处于落后状态。
因此大熊猫这种生物的生态保护价值虽然很高,但是无论从其核心条件还是未来发展空间,它都比不上云南哀牢山中的哀牢髭蟾。
然而除了这些标准化条件外,还有一些不能用数据测量表达,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得到的信息,那就是哀牢髭蟾可以作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晴雨表”。
凭借自身微小身体,它能敏感捕捉环境变化,因此一旦它们出现群体减少或者灭绝事件发生时,会瞬间通知科研人员观察该区域环境问题。
因此它甚至可以起到美学审美作用,同时帮助科研人员及时发现更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