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毛主席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邃的战略眼光,赢得了党内外的广泛尊敬,他作为国家领导人唯才是用,很多将领在他的推荐下担负起国家建设重任,黄克诚大将就是其中的一位。黄克诚大将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坦诚直言的个性,成为毛泽东主席三次重用的重要人物,黄克诚晚年时对毛主席给出了充满深厚感情的评价,以此表达他的崇高敬意。

黄克诚将军1902年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农民家庭之中,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仍旧节衣缩食为他提供了读书环境,最初他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1922年他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后思想发生了变化。在学校里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让他看到了改变中国现状并不能通过笔杆子完成,而是需要拿起枪杆子,从那时起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25年,黄克诚将军光荣入党,之后他在北伐战争的战场上脱颖而出,在国民革命军中逐渐担任起要职。1928年,他参加了湘南起义,之后跟随朱老总、陈老总上井冈山,在那里他见到了毛主席,之后在长征和抗日战争中逐渐成为毛主席的得力助手,在此期间他表现出了卓尔不群的军事才能。

黄克诚虽然是“书生”出身,但他在反“围剿”战斗中表现异常勇猛,他多次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带领部队出色完成任务,并且冒着抗命风险率部突围,避免部队遭受全军覆灭的严重后果。面对“左倾”冒险主义时,他坚决反对,从中能够看到他用兵灵活、坚持原则的鲜明个性,但他也因此多次受到批判和降职处分,直到陕北后他才被起用,担任红1军团第4师政委等职。
抗战爆发后,黄克诚将军担任第115师344旅政委,与旅长徐海东一起率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为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他担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先后率部南下华中豫皖苏边区、转赴皖东北、东进淮海等地,与发起黄桥战役的新四军共同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并打通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他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军事指挥作用。

在解放战争中,黄克诚将军预见到东北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向中央提出了进军东北的战略建议,这一建议与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不谋而合,中央随后做出了进军东北的战略部署。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3师3.5万人急赴东北,成为我军最早抵达东北的部队之一,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了重要基础。
从黄克诚的军事成长历程可以看到,他不仅是位军政双全的将领,还拥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其领导才能深得毛主席欣赏,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毛主席亲自点名黄克诚接管天津,这是毛主席第一次重用黄克诚将军。黄克诚将军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在他的领导下使天津快速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他的领导能力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与黄敬、黄火青留下了“三黄治津”的美名。

建国之时,黄克诚将军再次被毛主席委以重任,派他前往湖南担任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他集党政军于一身,能够看到毛主席对他的倚重之情。黄克诚将军在三年的时间里成功完成了剿匪、土改、支援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任务,为湖南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2年,毛主席第三次重用黄克诚将军,任命他为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协助彭老总、聂帅主持军委、总参日常工作。
此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黄克诚将军负责前线战勤保障工作,他以高度的责任心确保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为战争胜利提供坚实的后勤基础。黄克诚将军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战略部署、军事指挥、后勤保障,还是地方治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的性格仍然是耿直坦诚的,庐山会议时他对“大跃进”政策提出批评而受到处分,但他并没有对毛主席产生不满情绪。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黄克诚将军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动情地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他认为,毛主席的领导和智慧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这不仅是他对毛主席个人的尊敬,更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是革命同志之间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