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号”火车,被誉为“机车领袖”,是以“毛泽东主席”名字为命名的机车,它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之中;先后跨越了“蒸汽、内燃、电力”3个时代、历经5次换型、13任司机长,184名乘务员。
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号”机车承担着运送部队和战争物资任务。在当时,有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叫: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毛泽东号”就开到哪里。


“毛泽东号机车”经历了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以及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还有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
在这“三大战役”中,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154万余人。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直到“三大战役”胜利,使得“中原、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各个解放区连成一片,同时也为“中国人民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号”机车载着英雄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次又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1949年,该机车正式编入北京铁路分局的机车序列。
截至2024年,“毛泽东号”机车已经连续安全走行了1240万公里,也就是说:相当于环绕地球赤道约310圈,是铁路系统组建时间最长、安全成绩最好、完成任务量最大的一线班组,同时还保持着铁路机务系统安全走行的最高纪录。

在1946 年,为了支援解放战争,以及缓解中国铁路运输的运力不足问题,哈尔滨机务工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死车复活”行动。同年10月,在哈尔滨机务段的肇东站,工人们经过27个昼夜才抢修出了一台蒸汽机车,“毛泽东号”机车也就此诞生。
直至2014年7月1日起,“毛泽东号”机车才正式告别了货运历史,并且转岗成为了客运“机车”。同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1周年纪念日。也是“毛泽东号”机车HXD3D1893第五次换型后的首趟牵引“北京至长沙”特1次旅客列车,并在12月25日下午从北京出发,次日抵达“毛泽东”的故乡“湖南”。


“毛泽东号”机车经历了五次换型,分别为:
1.第一代(1941年),型号为莫特瑶1-304号的“蒸汽机车”,由大连沙河口工厂制造,该机车及煤水车的总重量为155.42吨,速度80公里/小时,车轴排列为1—4—1式,动轮直径1500毫米,隶属“哈尔滨”机务段。1946年,哈尔滨机务段的工人们将该机车修复,并在同年10月30 日,将这台机车命名为“毛泽东号”机车。
2. 第二代(1977 年 2 月),将“毛泽东号”蒸汽机车改为东风4型0002号“内燃机车”。
3. 第三代(1991 年 8 月),将“毛泽东号”机车换成“东风4B型内燃机车”,并且将车编号号定为“1893”,也就是“毛泽东”同志的诞辰年份。
4. 第四代(2000 年 11 月 2 日),将“毛泽东号”机车换成“东风4D型”,原本在车头的“毛泽东号”徽标,已经更换为“先锋号”。
5. 第五代(2010 年 12 月 20 日),也是“电力机车”HXD3B1893正式交付日期。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装备“毛泽东号”机车、第四次换型的“和谐3B1893号”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正式交付。
升级后的“毛泽东号”机车两端分别安装了重达390千克的镀金“毛主席”正面像,以及4个车号灯牌、2个局段配属牌。而且机车还配置了车载安全防护系统,针对机车在运行时的行车路况、司机室的状况、以及电器间等进行实时监控,便于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处理。
6. 第六代(2014 年 12 月 12 日),将机车正式换型为HXD3D1893客运电力机车,运行速度则为160公里/小时。



升级后的“毛泽东”号机车担任着京广线、北京至长沙间T1/2次旅客列车牵引任务,单趟运行里程为1593公里,纵跨“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运行时间为上行16小时17分钟,下行15小时41分钟;这也是“毛泽东号”机车历史上行驶距离最长的行程。
为了提高机车防范安全能力,确保机车的运行安全、稳定、以及可靠性,“毛泽东号”机头还配备了三个驾驶员,分别为“司机长、司机、学习司机“,另外,“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还成立了“毛泽东号”机车专修组,并抽调优秀的专业技术员对机车进行保养、维修、及时处置等隐患。
总之,“毛泽东号”机车不仅是一台普通的机车,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激励着铁路人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奋进。


#辽沈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