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宝大坝,科技新“稻”路让古老的土地亩产再创新高;广袤乡间,古树茶、八月瓜、赤松茸为传统产业求新求变增光添彩;高峰山下,烧烤露营亲子研学走出农旅融合新路……
金秋时节,一台收割机在高峰镇龙宝村千亩坝区收割稻谷。
既要打造经济新高地,又要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近年来,贵安新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地理条件,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让土地生金,让“丰”景更美,让群众更富。
科技赋能 产量创新高
“最高亩产达到909.25公斤!继2023年后,水稻种植再次在贵阳高海拔地区突破900公斤大关!”今年金秋时节,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千亩坝区水稻示范田,再一次交出优异成绩单。
高峰镇龙宝大坝水稻丰收,村民喜笑颜开。
“龙宝模式”再创佳绩,背后的密码是:科技创新。
“今年,我们继续推广‘两增一调’技术,即增加种植的密度,增加钾肥的使用量,调节氮肥的使用次数,以提高亩均单产。”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张斌说。
水稻大丰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张斌说,在病害绿色防控方面,科技人员依托水稻病虫害监测物联网系统,及时发出病虫害预警信息,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有效克服福寿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牢牢把丰收主动权握在手上,让丰收水到渠成。
龙宝村水稻种植连年实现高产,是贵安新区坚持科技赋能农业产业的缩影。
在马场镇,作为贵安新区“三红”(红茶、红米、红辣椒)特色农产品之一的“林卡辣椒”,今年也喜获丰收。自去年以来,该镇林卡村积极抢抓机遇,强化科技支撑,采取种子提纯、苗圃培育、定向种植、科学化烘干、多元化销售、规模化供应的方式,让“林卡辣椒”品牌越来越红火。
“林卡辣椒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有马场镇南部山区10多个村3000余户参与,种植面积比往年增加1倍,初步估算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10余万元。”林卡村党支部书记周四敏说。
向科技要产量,向科技要产值,向科技要效益。如今,马场镇的香葱种植,高峰镇岩孔村的黄瓜种植、王家院村的葡萄改良等,正在坚持科技赋能,提升农业种植效率,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 产业孕新机
贵安新区党武街道掌克村,是远近闻名的“古茶村”,村里拥有8.6万株300年以上的古茶树。
“古茶树的茶叶只能纯手工采摘,有的还需要借助梯子攀爬,采摘数量和加工效率都不及市面上的普通茶。村里一直有手工采茶制茶的传统,但各家各户做出来的茶口感和品质不统一,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利润也低。”掌克村党支部书记张兴国介绍,为了拓宽村民的收入来源,近年来,掌克村大力挖掘古茶价值,成立了合作社,就地建设红茶生产线。村民采摘茶青,合作社现场收购,并统一进行生产加工和成品茶后期的包装、推广等工作,不仅保证村民能够及时获利,也让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古茶品质更加统一。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近年来掌克村不断推动“古茶二代”的种植。茶树种子都来自于村里的古茶树。每年古茶树种子成熟的时候,张兴国就请村民上山捡种子,合作社向村民收购,年底再将种子免费发放给愿意种茶树的村民,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古茶二代”的种植中来。
今年,掌克村“古茶二代”茶树种植面积占全村茶树种植面积的二分之一。“全村仅卖茶青的年收入已能达到300万元至700万元。”张兴国说,今年,掌克村新的生产车间正式投用,古茶的产量和品质再次得以大幅提升。现在大家种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
湖潮乡芦猫塘村则精心打造了果蔬种植基地,今年200亩板栗薯喜获丰收,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我们村种植的红薯品种为‘板栗薯’,软糯香甜,市场走俏。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可达36万元,比2023年翻一番。”芦猫塘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小燕说。
芦猫塘村离城区主干道很近,交通便利,人群集中。结合市民消费喜好、地缘优势,芦猫塘村发展板栗薯产业,并通过社区团购抓住本地市场,面向周边机关、企业以及个人销售,很快打开销路。此外,该村还通过发展土豆、辣椒轮种示范试验基地等,成功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土地,总能孕育无限希望。
10月14日,马场镇平阳村松林里,一朵朵赤松茸破土而出,鲜香圆润。平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松林说,今年该村种植了50亩赤松茸,预计产量7.5万公斤,为村集体、村民增收打开又一新路。
在湖潮乡磊庄村,贵安新区夜郎金果猕猴桃生态果园里的15000棵猕猴桃树,成为当地的又一特色产业。今年9月1日,果园开园后,在短短6天时间内,销售额便超过10万元。此外,磊庄村还通过党建引领,建立起“党支部+科研院所+公司+村集体+群众”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发展红托竹荪特色产业,成为该乡特色产业新标杆。该乡平寨村则另辟蹊径,实行“村集体+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积极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交叉融合、互促互融,大力发展油菜花、荷花、葵花“三花经济”,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农旅融合 美景变“钱”景
10月20日,一场感受农耕文化的研学之旅,在马场镇滥坝村云上研习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进行,来自贵安新区周边的数十名小朋友开心地在田里摸鱼虾、到木工坊认识各种传统木工工具,乐此不疲。“这里不仅能体验和感受农耕文化,还能让孩子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非常适合带孩子过来游玩体验。”游客李艳一家对此次研学赞不绝口。
全国民宿头部品牌的30多家企业代表到马场镇普贡村考察民宿产业。
滥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凯说,滥坝村紧邻贵安大道、云漫湖景区,适合发展旅游。去年初,村“两委”经过深入研究后决定,打造研学基地。基地依托滥坝村周边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按照“农耕+文旅+科创”的思路打造研学产品,并设有木工坊、混水摸鱼、厨艺大比拼、农耕展示、农耕文化研学课程、露营、烧烤等项目。
“2023年6月18日基地正式开业。基本上每天都有人来,特别是周末,一大批城里的孩子来这里摸鱼、‘玩泥巴’。”曾凯说,开业以来,基地成了朋友圈中的“网红”,承办了很多团建和研学活动。除上述项目外,基地还可为游客提供分割成小块的土地,游客可以租种自己喜爱的作物,并委托基地代管。今年3月,基地还正式挂牌为贵安新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
近年来,贵安新区不断探索文化旅游与农业、林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路径,积极构建多元共生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马场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沈晓茜介绍,今年以来,马场镇平寨村积极盘活闲置农房,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乡村客栈,探索“民宿+”和“+民宿”,以避暑游、采摘节、布依“六月六”民族风情节等活动为载体,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各地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接下来,马场镇将加大特色文创旅游产品、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力度,从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出发,突出文化特色和农事体验,因地制宜开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文体活动、民俗活动。同时,以农村“五治”为抓手,持续改善示范带农村人居环境,健全文旅市场管理制度,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湖潮乡车田村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党武街道龙山村闲置学校建成辣子鸡文化推广基地,高峰镇栗木村-普马村“五治”集成暨“爽爽贵阳·旅居生活”示范带盘活旅居农房吸引避暑游客……如今,贵安新区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不断推出新产品、新玩法、新体验,将乡村美丽风景变成美好“钱”景。
记者 黄宝华 潘朝选 谢孟航 汤欣健 梁俊鹏/文 石照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