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 胡雨薇】《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7月10日正式面向全球发布。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此次报告是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完成。联合调查队于2024年5月至6月赴黄岩岛海域系统开展该海域生态环境状况现场调查,调查内容涵盖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生物质量、海洋垃圾,以及珊瑚群落、礁栖鱼类和典型生物类群等,累计获取各类样品600余份。调查评估结果表明,黄岩岛海域环境质量优,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礁栖生物多样性丰富。《环球时报》记者在梳理中发现,该报告也是我国首次公开发布的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估报告。参与此次科考的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科考展现中方对黄岩岛实现有效管控后,对黄岩岛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联合调查队于2024年5月至6月赴黄岩岛海域系统开展该海域生态环境状况现场调查(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多点位均未测出氰化物
妄称“中国渔民在黄岩岛海域使用氰化物捕鱼,故意破坏菲渔民的传统渔场”是去年以来,菲律宾部分政客和媒体反复炒作的话题。此前,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就菲律宾渔业和水产资源局发言人的相关言论回应称,这一表态纯属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中国对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的捕捞活动。此次调查则用科学的方法论证菲方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报告显示,在2024年5月~6月的开展的这次调查结果表明,黄岩岛海域的海水水质等级为一类,所有调查点位海水中均未检出氰化物、铜、铅、镉、总铬、汞、砷等,海水中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锌和石油类的浓度均低于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限值,也符合我国南海珊瑚生长的水质要求。
联合调查队在黄岩岛潟湖内开展生态调查(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而对于沉积物质量的调查研究显示,黄岩岛潟湖内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等级为一类,所有点位沉积物中均未检出氰化物、硫化物、六六六、滴滴涕和多氯联苯,沉积物中总有机碳、重金属和石油类的含量均低于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限值。
此外,在对海洋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在黄岩岛潟湖内采集马夫鱼、条斑副绯鲤、横带刺尾鱼等鱼类生物样品的体内,未检出氰化物,铜、锌、铬、总汞、镉、铅、总砷、石油烃等的含量均低于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指南规定的标准限值。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在黄岩岛并不存在使用氰化物捕鱼的现象。”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林奎7月1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不仅是在黄岩岛,在此次20余天的科考航程中,联合调查队也没有发现渔民采用氰化物捕鱼这种非法捕捞方式。
物种多样性记录最丰富的一次
今年五月,菲律宾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乔纳森·马拉亚扬言,菲律宾将对中国渔民在黄岩岛违规作业,导致当地珊瑚礁遭受破坏,以及捕捞濒危巨蛤——砗磲等行为提起国际诉讼。此次科学调查的结果却表明,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本次调查中共记录造礁石珊瑚12科34属109种,这也是黄岩岛有调查记录以来物种多样性记录最丰富的一次。
报告显示,此次调查发现,黄岩岛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较高。活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度为28.6%,其中,黄岩岛东北部活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度高达37.1%(变化范围25.4%~52.2%),该数据可与澳大利亚大堡礁相媲美。
联合调查队在黄岩岛潟湖内拍摄的造礁石珊瑚(来源:生态环境部)
此次调查还发现,造礁石珊瑚幼体补充量充足。黄岩岛造礁石珊瑚幼体补充量普遍较高每平方米大于5个,主要以杯形珊瑚科、鹿角珊瑚科、裸肋珊瑚科和滨珊瑚科幼体为主,占比为94%。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黄岩岛造礁石珊瑚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本次调查共记录造礁石珊瑚12科34属109种,与2015年5月调查结果相比,造礁石珊瑚物种增加45种。本次调查记录的造礁石珊瑚物种均为我国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中41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近危物种、14种被列入易危物种。优势种主要为疣状杯形珊瑚、澄黄滨珊瑚、埃氏杯形珊瑚、团块滨珊瑚、火焰滨珊瑚、网状菊花珊瑚、栅列同孔珊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查还发现,黄岩岛礁栖生物还呈现多样性丰富的特点。其中,本次调查基于带状断面录像法共记录到23科125种礁栖鱼类,礁栖鱼类的平均密度为165尾/百平方米。
对于关注度较高的砗磲物种,此次调查在黄岩岛潟湖发现了丰富的砗磲分布,栖息密度平均为25个/百平方米。而对于珊瑚礁中另一重要的造礁生物类群——壳状珊瑚藻。本次调查发现黄岩岛珊瑚礁的壳状珊瑚藻覆盖度达 23.5%,较2015年增长5.6个百分点,这表明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现场调查也没有发现珊瑚向大型藻的相变,未发现珊瑚礁病害现象,长棘海星等敌害生物量少。
“我们在现场调查时发现,砗磲在黄岩岛的分布密度比较高,整体呈现非常健康的状态。”林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16年起,我国就明令禁止出售、购买砗磲及其制品,该法令一直被严格执行,通过现场观察来看,黄岩岛已经不可能再出现盗挖盗采砗磲的现象。
联合调查队在黄岩岛潟湖内拍摄的砗磲(来源:生态环境部)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目前,中方已经对黄岩岛实现了实控,加大对黄岩岛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是中国对黄岩岛行使主权管辖的重点工作,此次联合调查也展现了这项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效。
“我们将此次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我国历次开展的黄岩岛生态环境调查进行了比对,发现整个黄岩岛的生态环境确实是在变好。”林奎介绍称,从珊瑚礁的状况来看,此次调查是黄岩岛有调查记录以来物种多样性记录最丰富的一次,这足以说明黄岩岛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在变好。
面临全球变暖危机,但仍保持健康状态
全球变暖是导致珊瑚礁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快速退化(热白化)的主要原因,这是国际珊瑚礁学者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形成的共识。本次现场调查发现,黄岩岛造礁石珊瑚白化率小于1%,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调查中也未发现珊瑚病害现象,近期死亡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小于1%,这一水平较低。
本次调查还结合卫星遥感影像发现,1993年至今,黄岩岛海域的海表温度和周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海表温度平均上升速率为0.021°C/年,并在1998年、2010年、2014年、2016年、2019~2020年面临较高的热压力。这与已报道的全球珊瑚礁大规模白化事件的发生时间较为吻合,这表明黄岩岛珊瑚礁同样经历了海水温升热胁迫的全球性危机影响,但其生态系统仍保持着较为健康的现状,揭示其对气候变暖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和耐受性。
联合调查队在黄岩岛潟湖内拍摄的珊瑚礁景观(来源:生态环境部)
但此次调查同时发现,今年以来,黄岩岛海域海表温度和周热度自4月起与往年相比已明显升高,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在今年夏季可能面临着比往年更强的海水温升热胁迫压力影响。
在结合历年调查数据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后,此次调查结果表明,黄岩岛造礁石珊瑚群落整体呈现健康发育的良好态势。其中,卫星遥感调查评估显示,自2012年至今黄岩岛珊瑚礁礁体面积整体持续增长,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此次科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展现我们对黄岩岛实现有效管控后,对整个黄岩岛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良好的、正面的作用。”林奎表示,自然资源部7月8日发布的《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显示,菲律宾军舰长期在中国南沙群岛的仁爱礁非法“坐滩”,已经严重损害仁爱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从黄岩岛的现场调查情况来看,从科学的角度而言,黄岩岛的生态环境确实处于逐渐变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