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英杰:论西北地区校史剧中的人物形象

光影故事的博客 2025-01-28 11:30:52

校史剧是指校园戏剧中取材于学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创作的一类剧目。除了与校园戏剧和历史剧有一定的重合外,校史剧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校史剧一般都有史实做参考,主题鲜明,故事框架相对明确,是校园戏剧社团进行剧目建设的首选类型。

西北地区高校众多,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凸显众多优秀历史人物,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基于这些历史诞生了众多源于历史的优秀剧目,如小黑剧社演出的《百廿回望》(2022年11月10日,长安校区学生活动中心,编剧李政伦、汪涛,导演杨慧),兰大剧团的《岁月有痕》(2019年11月30日,榆中校区闻欣堂)等。这些剧目多采用话剧的形式,将学校发展进程中的事迹呈现在舞台之上,对校园戏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以西北地区众多校史剧为例,通过分析校史剧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对校史剧进行研究。

一、多为正面角色形象

西北地区的校史剧从剧目题材上看,虽然都取材于校史,但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戏剧社团所在学校的教师或校友为剧中人物的原型而创作的。这类剧目主要有西安交大剧团的《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大树西迁》,西工大剧社的《华航西迁》《寻找师昌绪》,西农剧社的《雕虫沧桑》,南山剧社的《庄严的审判》和西电剧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另一类是以与戏剧社团所在学校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为原型而创作的。这类剧目主要有南山剧社的《汉吏张汤》和冯从吾剧社的《冯从吾》。这些剧目从人物选取上都有一定的的代表性,而且都是正面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戏剧人物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当时环境下校园学子思想的映射。

《庄严的审判》灵活运用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手法,讲述了“黄克功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一幕以审讯现场为起点,引出主人公的回忆。第三幕中设计了情节的突转,为后面两幕的发展作了铺垫。使黄克功最后被判死刑的做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与此同时,毛泽东最后送来的信也表明了对黄克功这样一个英雄处以死刑是值得惋惜的,但是他犯下如此大罪是不容赦免的立场。该剧所展现的是发生于20世纪的历史事件,但是,该事件所蕴含的法治精神和感召力却十分强大。这部原创话剧像是一个扩音器,以现代的美学视角把这份感召力传播出去,发扬光大。

除人物的选取之外,时代背景的选取也是比较关键的地方。如小黑剧社演出的校史剧《百廿回望》选取清末民族危亡、建国初意志觉醒、改革开放奋发前进、新时代民族复兴这些特殊的历史节点,越是危难之际越能显示出学子风采,通过时代背景的危难来进一步衬托其学子形象的独特之处,结合独特的历史环境将人物形象进一步塑造。

西交大剧团的《大树西迁》主要人物孟冰茜性格的复杂性就引人入胜。刚出场的孟冰茜想跟随“返迁”浪潮回去,内心对黄沙漫天、创业初始的大西北产生隔膜情绪。后来,在经历文革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她对这片待了数十年的黄土地产生深厚的情结,无私奉献,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精尖人才。而剧中从上海迁来的孟冰茜与在西北土生土长的周长安在思想、文化、性格、人生观上的冲突,是现代东部都市文化和西部传统乡土文化的冲突的缩影。她总是看不惯他的生活习性,往往忍不住批评他的动作粗糙,活脱出她是高级知识分子、知名教授的形象。

二、结合学校历史特点塑造

戏剧和现实相互呼应,作为校史剧中的角色,也势必具有相当浓厚的学校特色。火蜥蜴剧社的《我们正青春年少》以新疆学院时期为历史背景,以林基路及进步学生为主要角色,再现了历史,展现了林基路、杜重远等革命烈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高尚的革命理想,通过对1935年至1941年间,林基路、俞秀松、祁天民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学者,先后来到当时的新疆学院任教和讲学,向青年学生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思想,大批青年学生因此坚定走上了革命道路的故事的讲述,对新疆学院被誉为“抗大第二”的历史进行演绎。在这两部话剧中,无论是甘肃农业大学的农学特色,又或者是新疆学院“抗大第二”的历史特点,都深深地将学校特色融入其中,生动的展现了其中的师生,学子形象。

在数十年的高校建设改革史中,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独有的代表人物,而这些代表人物也各有特色,是西北地区校史剧人物形象的重要来源。在青海师范大学“我们”戏剧社原创校史剧《永怀之歌》(2021年5月21日)中,以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主要事迹为主题,还原再现特殊时代背景,生动展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郭永怀参与研制“两弹一星”的学研之旅、情感之旅和奋斗之旅。而甘肃农业大学火柴剧社在校史剧《盛彤笙》(2017年10月8日,本校礼堂)选取其首任院长,留德双料博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盛彤笙生平事迹而创作的。该剧通过对盛彤笙创建“伏羲堂”及当时国内唯一一所国立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前身)的曲折经历,展示了他作为学校奠基者、开拓者的坎坷与辉煌路程,表现了一代代甘农人爱国报国、献身西北的动人历史。在西北地区的校史剧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在众多校史剧中,在建校过程中留下举住轻重地位的代表人物就成为了形象取材的对象。

三、以爱国精神为内核

创作演出校史剧的出发点往往是宣传,宣传学校,宣传学校的某个学科或某个校史人物。如《汉吏张汤》宣传了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学,《雕虫沧桑》宣传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周尧及其创建的昆虫学,《寻找师昌绪》宣传了西北工业大学的师昌绪及其创建的材料学。但除其宣传功能外,更多的是教育功能的体现。

与其他宣传手段相比,校史剧的宣传简单集中,效果明显,更容易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优秀的校史剧是一个学校的无形资产,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校史剧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也会随着校史剧的传播被广泛熟知和认同。如《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大树西迁》和《华航西迁》宣传的“西迁精神”,《汉吏张汤》和《庄严的审判》宣传的法治信仰。每一部优秀的校史剧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青海交职院剧社为弘扬“两路”精神而创作的原创话剧《天路》(2021年7月26日,青海省文化馆群星剧场)主要讲述的是当代青年在时空交错中,通过与慕生忠等修筑青藏公路的第一代公路人、郭守肃等第一代养路人对话,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前辈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承载起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交通脊梁的故事。《天路》就很好地通过话剧的形式将青藏公路的第一代公路人、第一代养路人的精神财富传承下来,将其搬上舞台,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的作用。

爱国情怀是西北地区校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往往不能绕过的一环,究其源于西北高校特殊的历史情况,爱国就成了西北地区校史剧的常见主题,爱国人物的塑造也更加明显。在西北交大剧团校史剧《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中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罗永生的科研热情、牛桂花的大学梦都演绎得很好。草棚的坍塌、科研设备的损坏等紧凑的情节,富有张力的表演,时刻牵引着观众的心。环境的恶劣,设施的简陋,资源的匮乏没有动摇西迁师生的家国情。整部话剧生动感人,有笑有泪,有故事,更有情怀。演员们充满激情的表演,将当年西迁先辈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动人于心,催人泪下,激人奋进。

兰大剧团的《大河的源头是冰川》(剧编剧及导演郭纬纶,2021年6月26日,)的主人公秦大河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该剧讲述了秦大河的学习成长经历和徒步穿越南极故事的始终,展现了以李吉均、秦大河、效存德为代表的兰州大学科研团队勇攀高峰、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团结协作、热情诚挚的高尚情感,勇于为国争光、不甘落后的民族情怀。体现出中国愿为人类了解南极、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和平利用南极而作出贡献的决心和气度。这些都是爱国情怀在校史剧中的体现,爱国情怀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也是校史剧难以绕过的一环。

新疆大学火蜥蜴剧社的《共产党人在新疆》(2021年6月28日,校本部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再现了1936年到1945年期间,新疆各族群众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历史。这部革命历史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革命事迹。该剧以时间推移和空间变化为线索,通过典型人物、场景和事件,在舞台上生动鲜活地展现了共产党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教育、改善民生,带领新疆各族群众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献身革命的故事。西北地区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各大高校的校史剧往往将其吸纳在内,构成了其独特的人物形象。

四、重视时代碰撞

校史剧不单单是对历史的复刻和重现,在讨论其故事的同时,戏剧性也是很重要的。西安交大剧团的《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以1956年西安交大西迁为背景,以青年教师罗永生和西安少女牛桂花的爱情为线索,讲述了第一代西迁交大人在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巨大的地域差异时的排斥与转变,在面对故土亲情和事业理想冲突时的徘徊与选择和老中青三代交大人扎根西部,为国家教育事业作出巨大奉献的故事。西安多风沙,可是风越大,越能锻炼人的意志。最后,当他们喊出“交大西迁,坚持到底!交大西迁,勇往直前!”的誓言时,现场观众无法不受感动。一位观众看后表示:“印象最深的就是所有人一起呼喊着要留下来,正是他们当初的坚持,才有今天的交大。通过话剧,让我更加了解交大,了解西迁这段历史。”

《大树西迁》采用经纬交织的戏剧结构,以苏毅和孟冰茜夫妻的人生经历为故事内容,重点讲述了他们在六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和生活,演绎了主人公一生的情感嬗变和思想升华,展现了他们这一代人忧国忧民、知难而进、勇于担当的人格精神和高尚情怀。在这些校史剧的通过人物和时代的碰撞,将角色塑造更加完善,赋予其人物独特的意蕴。

五、结语

校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记录学校建立发展和变迁的过程的文献资料。高校校史是地方史和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西北地区作为我国多所高校所在地,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通过对西北地区各大高校校史剧中人物形象的探索,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校史的育人功能,更好的宣传育人。

西北地区的校史剧既受校外戏剧界和东部校园戏剧的影响,也延续着各个戏剧社团所在学校的戏剧传统。如西北政法大学的西法大剧社和西北大学的小黑剧社就延续了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本校的学生演剧传统。西法大剧社强调思想教育,小黑剧社则更重视文学内容。这些校史剧大部分都是为了宣传戏剧社团所在学校和对在校师生进行思想教育而创作的,往往缺少精神上的大气和力量,总是显得肤浅没有深度。但在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所选取的角色,背景往往带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戏剧艺术的教育作用不在于输灌,宣传作用也不能只靠传播,而应该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其宣传教育作用也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实现。因此,西北地区校史剧形象的塑造要在不失教育性的同时,兼顾艺术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