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促成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张闻天,后来怎么样了?

唠叨的三哥 2024-06-21 13:45:52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博古洋洋洒洒作了一个多小时报告,显然是有备而来,他知道这次会议的主题大概率就是针对自己,因此在此之前已经作了大量准备。

他的通篇报告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敌强我弱、自然条件太恶劣等“客观原因”。按照他的预先想法,报告结束后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谅解和支持。

没想到,博古话音刚落,在党内地位仅次于他的张闻天突然起身发言,手上拿着一份文件,开口就矛头直指李德在军事指挥上所犯下的错误,并对博古的总结报告给予态度鲜明的批评。

张闻天的突然发难不仅让李德和博古感到震惊,还让在场的不少参与者意外至极。

正是因为张闻天首先打响这第一炮,遵义会议正式撤销了李德的最高指挥权力和博古对军事的指挥,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下,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被称为“伟大的转折”。

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因为张闻天与毛泽东亲密无间的合作,才确保遵义会议成功召开。

与博古一起从莫斯科回来的张闻天为什么会与毛泽东走到一起?遵义会议结束后,他又去了哪里呢?

张闻天

要想弄清楚这些事,我们还得从张闻天这个人说起。

留学多国的“红色教授”

张闻天出身于江苏南汇的一个农民家庭,17岁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后,拥有一口熟练英语的他开始接触欧美的政治文化思想。

随着五四运动爆发,满怀爱国激情的张闻天受李大钊影响,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当时的很多进步报刊上发表时事评论。

五四运动

和当时很多进步青年一样,张闻天为了寻求救国之道曾留学日本与美国,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著作,为了宣传新文化思想,他还曾经在四川当过一段时间的老师。

慢慢地他逐渐明白一个道理:光靠写几篇时评,抨击封建军阀是救不了这个国家的,只有效仿俄国十月革命,走共产主义道路,才能真正与这个腐朽的社会抗争。

于是,他在1925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同年11月,作为首批留学生,张闻天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深造。第二年,曾经在苏州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博古也来到中山大学。

博古

两年后,成绩优异的张闻天毕业留校,被分配在列宁主义研究组,开始担任党内外多种职务。

1928年9月,一向以学识渊博闻名学校的张闻天进入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在那时的所有留苏学生心中,这座号称苏联最高学府的学院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毕竟从这里毕业后,就能成为令人敬仰的“红色教授”。

苏联中山大学

张闻天一时在学校中名声鹊起,他在担任共产国际执委会多项要职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山大学的兼职教员。

1931年1月初的一天,对于张闻天来说,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日子。在苏联漂泊整整五年有余,他终于接到组织的召唤,让他尽快回国。

1932年,由于顾顺章叛变,中共中央为保存力量决定前往苏区,同时确立新的中央班子,由博古任书记,在他和王明的支持下,张闻天得以当选党报委员会书记,主要负责宣传工作。

张闻天

摩擦不断的“博洛关系”和逐渐亲密的“毛洛关系”

在周恩来和朱德指挥下,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中央苏区由此得到半年稳定发展时期。之前一直偏向理论研究的张闻天在政府工作,得以对基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逐渐察觉出王明思想的错误,针对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符合实际的方针。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博古分歧不断,并随着广昌战役失败后,两人最终站在了对立面。

王明

那时候老蒋刚刚打败十九路军,调集重兵准备向广昌大举进攻。博古与李德决心与老蒋一战,张闻天与毛泽东对此坚决反对,但博、李二人一意孤行,还是陈兵九个师兵力准备死守广昌,

结局可想而知,红军浴血奋战18天,依旧损失惨重,广昌保卫战随着红军撤退最终宣告失败。

一向温文尔雅的张闻天对两人的指挥第一次提出质疑,他认为两人不仅存在军事战略错误还白白损耗了红军现有力量。

博古立即展开反驳,张闻天忍无可忍,拍桌吼道:“我们自己革命的事情,不要完全依赖共产国际,自己要有主心骨!”

两人在会上吵得面红耳赤,也是从此刻起,“博洛(洛指洛甫,是张闻天化名)关系”从摩擦不断发展到完全破裂。

长征时的毛主席

就在博古与张闻天开始产生分歧时,他与毛泽东逐渐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两人之前虽然彼此听过对方大名,但一直没有深入接触,直到张闻天来到苏区,开始分管政府工作后,与毛泽东的接触才逐渐增多。

而一次特殊的人事调动,让他搬到了与毛泽东相邻的院子里,两人办公也在一处。日益频繁的接触,让张闻天对毛泽东的思想越来越了解,也对他越来越敬佩。

在很多重大策略上,两人的观点可谓是完全一致。特别是在广昌战役失败后,两人在云山古寺的黄槲树下,彼此互敞心扉,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一致。

云山古寺

随着红军长征开始,张闻天与毛泽东、王稼祥从瑞金出发,一路上,三人对党和军队未来发展互相交换了彼此意见。

1934年12月,在黄平一片桔子林中,忧心忡忡的张闻天和王稼祥再一次谈到红军的前途。

王稼祥面带愁容地看着张闻天说:“红军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张闻天叹了口气:“这样盲目地打下去肯定是不行的,还是要请毛泽东同志,他打仗是有一套的。”

交谈之间,一场变换红军军事领导人的想法正在酝酿。王稼祥很快把张闻天的想法传达给了彭德怀和毛泽东,随后很快在红军高级将领中传播开来,大家都表示赞同。

王稼祥

生死攸关之际 历史的转折点

1935年1月初,在刚刚占领的遵义城中,张闻天和毛泽东、王稼祥就如何开好遵义会议进行了热烈讨论。

1月15日到17日这三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军事领导人等二十余人,召开了我们熟知的遵义会议。

张闻天炮轰博古手拿的文件提纲,就是源于三人之前讨论的智慧结晶,其中大部分思想源自毛泽东,但考虑到当时特殊情况,由党内地位处于二把手的张闻天来主讲,其分量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遵义会议(剧照)

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负责人虽然还是博古,但他已经无力领导工作。

1935年2月,在著名的“鸡鸣三省”,张闻天对毛泽东讲述了他的担忧:“博古在会后一直存在抵触情绪,恐怕继续领导,未来还会出现很多困难。”

毛泽东表示同意,并对他说:“这个事还是要与恩来等常委交换意见。”

鸡鸣三省

在毛泽东提议下,张闻天拿到最高指挥权,成为党中央总书记。

作为旁观者来看,毛泽东当时的考虑是十分周全的。毕竟那时候共产国际还是相对信任有苏联留学经历的学生,由在苏联颇有名望的“红色教授”张闻天来出任最高领导,必然有助于团结当时有留苏经历的一大批同志。

三度“让贤” 伟人称他为“开明君主”

在之后的工作中,张闻天和毛泽东始终互相信任,密切配合,大家团结一致,使党和红军避免了分崩析离的危险境地。

在长征路上,张毛二人的革命友情也在不断加深,在毛泽东积极牵线搭桥下,张闻天和刘英喜结连理。

张闻天与妻子刘英

1935年夏季,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意图急剧升级的张闻天,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停止内战,他把目光转向了对日抗战。

得知毛泽东和周恩来回到瓦窑堡后,张闻天很快在12月17日召开了瓦窑堡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在会上起草了《瓦窑堡会议决议》。

十天后,在他主持的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著名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由此拉开全面抗战的序曲。

瓦窑堡会议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中共中央在商讨和平解决事变上,对如何处置老蒋有一个短暂的曲折过程。面对很多人主张“审蒋”的局面,张闻天提出“要把局部统一抗战转变为团结全国力量进行统一抗战”的独到观点,并与毛泽东一起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作出最后的决策。

为人谦逊的张闻天其实一直觉得自己不适合领导地位,刚刚上任总书记一职三个月后,他就借需要一位中央领导人去白区工作为由,主动提出离职前往,但毛泽东没有同意他的请求,改派了陈云前去。

陈云

等到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他再次提出离职,又一次被毛泽东劝说。

第三次让贤发生在1938年秋天,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张闻天推举让毛泽东担任党中央总书记。深思熟虑后毛泽东还是选择拒绝:“你是‘开明之君’,还是由你继续担任吧。”

尽管在党的重大转折点遵义会议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闻天还是决定把工作逐步转交给毛泽东,随着六中全会结束后,宣传和教育再次成为他的主要工作。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为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张闻天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主动申请前往东北工作,在经济和政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成绩。

1951年开始,张闻天以驻外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的身份,开始专注研究国际问题。

对于张闻天来说,只要是对党、对人民有利的事,自己牺牲什么都可以。他不仅以严格标准要求自己,对待子女也从来不搞特殊。

张闻天

张闻天老年生活怎么样?

1956年,听闻政府精简机构,张闻天提出让小女儿从打字员岗位辞职,在他的以身作则下,整个外交部精简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自谋生路的小女儿最后在上海一家自行车厂找到工作,一直以工人身份工作至退休。

1975年,他的两个女儿相约去无锡看望父亲。长女在上海一家工厂做临时工,小女儿也是工人。分别数十年后的重逢,两个女儿都对着父亲哭诉不已。张闻天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们:“你们虽然是革命家的后代,但也是普通的群众,既然是群众,就要像群众一样生活。”

1976年,张闻天在无锡弥留之际嘱托妻子刘英,一定要把所有存款悉数上交给党,作为他最后一次党费。在他逝世后,妻子把4万元连同利息一起作为党费全部上交,没有给生活困难的子女们留下一分一毫。

“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这是从遵义会议后,张闻天面对质疑的坚定回答,他也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了这句话。在1979年为他举办的追悼大会上,邓小平用“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处事民主,善于团结干部”对张闻天进行了高度赞扬。这个一生都在追求真理的革命家,无论遭遇什么挫折,始终不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并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以此文致敬老革命家张闻天!

参考资料:《党史文汇》

3 阅读: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