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或与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AI+”正深刻影响着各个领域,校园教育也不例外。北京的这一工作方案,传递出“AI教育从中小学抓起”的明确信号。在课程设置上,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让学生初步接触和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高中阶段则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层层递进的课程安排,既符合教育规律,也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知识。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AI技术能够拓展教学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在使用AI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缺乏对AI生成内容的辨识能力等。这些问题都凸显了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开设AI通识课,学校可以帮助学生补齐人工智能素养短板,引导他们合理利用AI技术,避免被技术绑架。

然而,AI教育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师资力量是关键。当前,AI领域人才整体短缺,懂AI又会教AI的老师更是稀缺。随着AI教育在更多地方走进中小学校园,师资供不应求的问题将愈发突出。因此,各地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提前谋划AI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通过引进人才与帮助更多老师掌握AI知识相结合的方式,缓解师资短缺问题。同时,学校也可以借助AI技术参与教学,通过远程在线教学等方式实现优质AI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质量。
从中小学抓起AI教育,不仅是为孩子们播下人工智能的种子,更是为我国建设人工智能强国培土筑基。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将为未来培养更多高精尖的领军人物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