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意外cue到兰州,戳中了谁的青春DNA?

游者的日志 2025-03-27 17:02:38

最近有多少人被CCTV-1热播剧《北上》里的青春群像戳中了泪腺从花街小院的烟火气到周深演唱的片尾曲《消散人潮》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年代剧用90年代的怀旧密码编织了一代人的记忆

而最让观众意外的是剧中一句台词——“等毕业了第一时间去兰州”瞬间让兰州人集体破防也让这座西北城市闯入了全国观众的视线

01

一句台词 一座城的破防

《北上》这部电视剧是由赵冬苓编剧改编自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聚焦生活在运河边的6名“90后”少年讲述他们从青涩少年到北上创业的成长历程

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温馨感人的情感基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精心设计的视听呈现

被不少观众评价为

“一部惊喜不断的年代剧”

《北上》的少年群像戏还原了“90后”的童年记忆损友的恶作剧、QQ聊天页面奥运会开幕式、追星等情节引发观众共鸣被形象地形容为“90后找到了童年高清录像”

“等毕业了第一时间去兰州”

“你要学拉面啊”

毫无防备

《北上》里的两句台词

突然把兰州人整破防了

有兰州网友留言称“那一刻,我一哈就精神了仿佛家乡突然被全世界看见”外地观众则很好奇“兰州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剧中人如此向往?”这突如其来的“城市彩蛋”不仅唤醒了兰州人的自豪更让无数人开始重新审视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它不只是一碗牛肉面的故乡更是一代人青春与奋斗的见证者

02

兰州:藏在《北上》台词里的“青春暗号”

为什么偏偏是兰州?在《北上》的故事里京杭大运河串联起南北地域的文化碰撞而兰州的意外“出镜”恰恰契合剧中“北上”的主题——从运河到黄河从江南水乡到西北重镇地理的跨越背后是青春对远方的渴望与回归的宿命感

黄河兰州段及两岸景象。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 一句台词,点燃文化共鸣

《北上》对兰州的提及,看似偶然,实则暗藏深意。黄河穿城而过,裹挟着西北的苍茫与厚重,兰州这座城,不仅是丝路重镇,更是一座“行走的图书馆”。在这里,历史的尘埃被轻轻拂去,典籍的墨香在数字光影中重生,文物的低语化作新时代的共鸣。如今的兰州,不仅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厚重历史,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多元的文化活力。

01 读者

兰州有一本被誉为“国民读物”的杂志——《读者》,这本曾经“亚洲发行量第一、世界第四”的杂志,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岁月,也成为无数人的文学启蒙,现在依旧在报刊亭守候着一份纸质的温情。

《读者》为什么会出现在兰州?《读者》的创办者们曾给出过这样的答案:西北山川万千气象和深厚的人文蕴涵。

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读者集团外景。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兰州的山川气象是动静相宜的,既有包容宽厚的气质,也有天生灵气的贯通。

兰州的人文蕴涵是流动的,丝绸之路的开通,让它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地点,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在这里汇流。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胸怀、灵气与碰撞,才诞生了这朵“文化之花”。

在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读者博物馆,游客查看《读者文摘》。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郎兵兵 摄

02 铜奔马

到兰州,一定要去趟甘肃省博物馆,去看看“镇馆之宝”铜奔马。这座中国旅游标志的青铜器,以凌空飞驰的姿态凝固了汉代艺术的浪漫想象,成为丝路精神的印记。

铜奔马于1969年出土,是国宝级文物。这匹马膘肥身健,昂首疾驰,侧面看有点儿帅,正面看有点儿“疯”,虽然跑起来是顺拐,但丝毫不影响它的知名度。

20世纪70年代,铜奔马曾代表中国走出国门,先后在法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展出,成为当之无愧的文物外交“形象代言人”。1983年,铜奔马成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03 文溯阁《四库全书》

在位于兰州市九州台风景区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三进两院的古建群屹立于兰州北山台地之上,俯瞰山下兰州城与黄河水。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是对中国有文字有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堪称无价之宝。

这部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的《四库全书》目前仅三部半存世。20世纪60年代,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安排,文溯阁《四库全书》从辽宁省搬迁至甘肃省保存,从此这部典籍便落户甘肃省兰州市藏存至今。

在甘肃,对于《四库全书》的学术研究也在持续。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甘肃省内高等学府的历史文化学院都开设了《四库全书》研究的专题课程等。

文溯阁《四库全书》数字化及影印工程正在进行中

04 甘肃简牍博物馆

坐落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文化岛上的甘肃简牍博物馆,是一家以简牍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展示利用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目前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现收藏简牍近4万枚,汉代帛书、悬泉西汉纸、汉代毛笔、屯戍用品及其他文物1万余件。5万余件藏品中,珍贵文物达到3.2万件,占比居全国博物馆前列。

输入个人信息,可以生成属于自己的出关凭证;拉弓射箭,可以体验戍边将士的“秋射”考核;借助多媒体影像,再现西北汉简考古发掘的情景……甘肃简牍博物馆还利用全息呈现、数字孪生、AR等多媒体技术,给观众带来一场身临其境的简牍之旅。

每一枚简牍,都记录着中华文明,传承着文化根脉。无数后人驻足观望,在古今对话中,认清中华民族的所来之路。

当我们在甘肃省博物馆凝视铜奔马的飞扬,在文溯阁触摸影印本的温润,在甘肃简牍博物馆感受文字的魅力时,文化的血脉便悄然流淌。兰州告诉我们:典籍不是尘封的旧物,而是活着的精神;文物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未来的种子。

2. 兰州,是“江湖气”与“烟火味”的代名词

剧中的花街小院生动复刻了90年代的生活场景:实景搭建的“花街小院”、斑驳的木门、蓝白条纹的运动款校服、墙上的“仙剑”海报、光盘、随身听、翻盖手机等。

而兰州,同样也是一座活在烟火气里的城市。清晨的牛肉面馆飘着“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香气,正宁路夜市的牛奶鸡蛋醪糟在炭火上沸腾,黄河边的茶摊上,三炮台盖碗里浮沉着枸杞与桂圆……这里的生活,从不缺江湖儿女的豪迈与市井的温情。

这是在兰州市一家牛肉面馆内拍摄的牛肉面套餐。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如果要为兰州写一首诗,那么关键词必然是:“牛肉面”“黄河”“中山桥”“甜醅子”“羊皮筏子”“手抓羊肉”……这座城市用粗犷的外表包裹着滚烫的内核,正如《北上》里那群不服输的少年。

牛肉面:兰州人的早晨从一碗面开始。毛细、二细、韭叶、大宽——面条的粗细是性格的标签,辣子的红亮是青春热血的象征。甜醅子:发酵的青稞酒酿,甜中带酸,像极了青春的滋味。手抓羊肉:代表着西北人骨子里的豪迈。

《北上》里的花街少年若是来到兰州,定会围坐在夜市摊前,用一碗面、一把烤肉,讲尽半生故事。

3. 黄河边的青春:像水一样奔腾,像沙一样沉淀

正如电视剧《北上》里的少年们在大运河边长大,兰州人的青春也与黄河紧密相连。中山桥上,少年们迎着风奔跑着,那是青春的模样;水车园旁,小伙伴们相约一起看落日慢慢沉入河面;站在白塔山上,俯瞰兰州全景,穿城而过的黄河犹如一条丝带蜿蜒东去,让人感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美意境;“中山桥很长,没有思念长”“那座桥下那条河,流淌在心上”……夏天的夜晚,华灯初上,幽静的黄河边,朝气十足的年轻人合唱着《你好,兰州》。

黄河的奔腾与泥沙的沉淀,像极了青春的模样——既有闯荡四方的冲动,也有落地生根的眷恋。

黄河兰州段景色。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黄河兰州段傍晚景象。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03

致青春:不如一路向西,来兰州

如果你也被《北上》的青春故事打动不妨把兰州列入“必玩打卡”清单——

来兰州的黄河边等一场日落

看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耳机里循环播放着《光辉岁月》

在牛肉面馆和拼桌的本地人一起闲聊听他们用西北方言讲述这里独特的历史文化

下午去白塔山公园坐一次黄河索道看奔腾的黄河水看日出日落感受兰州城市风光❤️

夜晚登顶兰山

对着灯火通明的城市举杯敬所有未完成的梦想

毕竟青春从不止于回忆更在于当下的奔赴

《北上》用一句台词让兰州“出圈”而这座城市用千年的沉淀回应了所有期待它或许没有江南的婉约也没有沿海的繁华但它有黄河的壮阔牛肉面的滚烫和一群善良淳朴热情奔放的兰州人

“等毕业了第一时间去兰州”——这不仅仅是剧中的承诺更是一场关于青春与远方的邀约

你,准备好出发了吗?

你有过因为一部剧而爱上一座城的经历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兰州记忆”或“青春坐标”

来源:微游甘肃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