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始皇帝一统六国、拉开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序幕起,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大地上先后诞生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
这其中兼容并包的两汉、令四海臣服的大唐将中华文明推向了顶峰,让每一位中国人都为之自豪。
然而近些年,很多历史爱好者开始对“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的明朝格外钟情,掀起了一股明朝热。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明朝出名的皇帝无非也就是从乞丐逆袭成皇帝的牛人朱元璋、从侄子手里抢皇位的朱棣、还有一心成仙还能把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嘉靖。
如果提到朱载坖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都会一脸懵,他也做过皇帝吗?
事实上他是明朝第十二皇帝、一位存在感很低、但却并不简单的隆庆皇帝。
近些年,很多历史爱好者特别热衷于将诸如两汉、大唐、两宋、明、清等朝代的帝王依据其在位期间的能力和功绩给他们排座次。
什么“最强打工皇帝”、“出身最低微的皇帝”、“最闹腾的皇帝”等等。
如果要将明朝,这个由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的16位帝王排个座次,立下“恢复中华”这个千秋不世之功的洪武皇帝,朱元璋排在首位应该没人会有意见。
第三位是通过“靖难”夺得皇位的永乐大帝朱棣,这同样也没什么异议,开疆拓土、撵的北元到处乱窜、编撰《永乐大典》、七下西洋等等彪炳史册的功绩足以对得起他“世祖”的庙号。
而从第四位开始,很多历史爱好者和史学家心中的答案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
有的认为是人好心善的洪熙皇帝朱高炽、也有的则是把朱棣眼中的“好圣孙”、宣德皇帝朱瞻基排到了第四把交椅。
之后的排名更是五花八门、理由也是千奇百怪,而被大家所熟知的嘉靖、万历、崇祯等等多位明朝皇帝即使是排名非常靠后,但也基本上算得上是妇孺皆知。
然而在这16位帝王中,有一位皇帝不但名字让人看了发懵,而且存在感极低,知道的人很少。
即便是对明朝情有独钟的历史爱好者们对他也是不甚了解,涉及明朝历史的古装影视剧也极少提及这位帝王。
但就是这么一位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皇帝,却经常在一些历史博主所评选的明朝皇帝能力排名中,有着相当靠前的位置、而且对于他的评价也是普遍颇高。
这位皇帝就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隆庆皇帝朱载坖。
朱载坖在位时间仅仅六年,前有老子嘉靖在位45年,儿子万历更是再接再厉、一口气在龙椅上干了48年,和这爷孙俩相比,隆庆实在是“太憋屈”。
嘉靖、隆庆、万历,这祖孙三代和之后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相比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都是爷爷和孙子在皇位上超长待机、夹在中间的隆庆和雍正就成为了最被忽视的那位。
哦对了,隆庆和雍正还有一个地方也很相似,那就是两人的名字都很拗口,隆庆的全名叫朱载坖、雍正的全名则是爱新觉罗胤禛。
朱元璋他老人家在开创了明朝之后,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是亲力亲为,活脱脱一个工作狂。
除了把权力高度集中,这位牛人还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制订了一套给后世子孙取名字的规则。
这套规则相当复杂,总结来说就是“朱+字辈+带五行相生规律偏旁的字循环取名”。
而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朱棣之后先后登上地位的皇帝依次就是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朱厚熜,到了朱载坖最后一个字正好是“木”。
对于老朱家来说,不论是皇帝还是王爷,名字在出生时就已经按照朱老板设定的规律订好了,不过是一个代号罢了,还不如民间老百姓来的自由,这点其实挺悲哀的。
即便是这样,隆庆皇帝朱载坖这个名字在不少史书上的记载竟然还有争议。
一些明清史料、甚至是藩属国朝鲜、越南的史料中,都把隆庆皇帝的名字记载成了朱载垕。
但是经过后来很多史学家的考证,终于确定这位隆庆皇帝的真实名字应该是朱载坖。
连名字都能被搞错,看来这位隆庆皇帝的存在感低的确够低,试问历史上还有哪一位帝王连史料都能给记错?
隆庆皇帝的生父就是整个明朝两百多年历史上鼎鼎大名嘉靖帝,按照很多史学家的说法,这位老兄的智商在明朝16位帝王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别看嘉靖几十年不上朝,热衷修仙、不理朝政,但是却能把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
在他在位期间,高拱、徐阶、严嵩父子,哪个不比猴还精,但是却被嘉靖拿捏的死死的,就能看得出嘉靖多厉害。
中国古代很多皇帝都迷恋于修仙、追求长生不老,因此不惜“吃仙丹”,最后中毒身亡的不少。
但是嘉靖却是个另类,他也吃“仙丹”,但是在位时间竟然长达45年,这在众多前辈当中绝对是个例外。
嘉靖是一个对于权利极其贪恋的人,他修仙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要长生不老、以便能够在龙椅上再坐个几百年。
因此,嘉靖一直都不愿立太子,因为曾经有人告诉他“两龙不能相见”,否则会影响他修道、威胁他的皇位。
但当嘉靖到了晚年,或许是意识到自己的修道大业无法实现,开始物色自己的接班人,当时呼声最高的是其四子景王朱载圳。
朱载坖是嘉靖的三子,按照长幼顺序应该排在景王之前,奈何嘉靖压根看不上这个儿子,一心一意的培养朱载圳做接班人。
所以在当时朱载坖在朝中势单力薄,别说老爹,群臣也都认为他难堪大用。
这其实对于朱载坖来说也不是件坏事,他原本也就没有争夺皇位的念想,自认资质平庸,只想着做个王爷享受荣华富贵、安稳渡过一生足以,但有些事却由不得自己。
就在嘉靖准备着力培养朱载圳时,他和群臣心中唯一的接班人却意外去世。
因为此前根本没有料想到会有这个结果,皇帝和大臣们一时间手足无措,最后不得不立朱载坖为太子。
一年之后,嘉靖驾崩、朱载坖顺利继位。
这位原本无欲无求、完全不被人看好的皇帝就这么阴差阳错地坐上了龙椅,开始了自己的统治。
人们常说,明朝灭亡亡于嘉靖,这话一点也不假。
这位老兄打从上台起就不安分,“争国本”、修道,把原本蒸蒸日上的大明朝搞得是乌烟瘴气,难怪海瑞说他是“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再加上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多年,按照嘉靖这种玩法,如果没有徐阶、高拱这几位绝顶聪明之人,大明恐怕不用等到崇祯上台、提前一百年就得关门。
因此,当隆庆皇帝登基之后,摆在他面前的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内忧外患的帝国。
内有积攒了多年的朝廷弊政、外有北部边境蒙古部落的军事威胁,东南还有日渐猖狂的倭患。
这一个个问题对于刚上台的隆庆皇帝来说,都太棘手了。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能力出众的皇帝,登上皇位也完全是意料之外。
但是面对这些摆在自己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却展现出了让人惊讶的一面。
对于北面蒙古部落的威胁、以及东南沿海倭患的日益猖獗,隆庆皇帝经过深思熟虑拿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开放”,总结
一句话就是:请进来、走出去。
具体来说就是开放北部贸易市场,让蒙古部落进入内地做生意,实现互通有无,在东南沿海废除海禁,允许百姓进行海上贸易,同时加大对于倭寇的清剿。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庆议和”,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困扰了大明很长一段时间的边境问题得到了根治。
尤其是废除海禁这一措施,让被嘉靖几乎霍霍一空的国库迅速积累起了巨大财富。
史料统计,隆庆皇帝虽然在位只有六年,但他开放海上贸易的措施让大明赚的是盆满钵满,大量白银从世界各地涌入明朝国库,足足有几亿两。
从这一点来说,称赞隆庆皇帝是个理财小能手决不过分。
除了会搞钱,隆庆还是个极会用人的皇帝,在他统治的六年时间里,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超级猛人都唯命是从,把嘉靖时期搞得千疮百孔的明帝国又给拉回到了正规。
结语隆庆皇帝绝对是一位被历史低估了的皇帝,他虽然能力不强,既比不上老祖宗朱元璋、朱棣,和自己的老爹嘉靖、儿子万历也无法并肩,但是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皇帝。
他知道自己能力不行,就放手让手下的人充分施展拳脚,而不是猜忌、打压,就冲这一点,历史上很多皇帝都做不到。
但可惜的是,这位能力一般、知人善用的皇帝只当了六年皇帝就驾鹤西去,宣告明朝最后一个中兴时期也就随之落下了帷幕,向着崩塌一路疾驰而去。
明朝在位太子,跟皇帝不死于意外那才叫意外[得瑟]朱棣死于最后一次征漠北,堂堂大皇帝还是封狼居胥的皇帝,死前一副药都吃不到。嘉靖就是一个超级意外,吃喝穿,都是自己心腹提供,天天不上朝,吃了那么多年重金属,反而长寿[笑着哭]
然后呢,又不知道怎么突然死了。隆庆还没那个魄力可以废海禁,只是开了两个口子而已,流入明朝白银是多,但是没进朝廷库房,都在沿海大海商手里,兼职海盗加读书人
看过一本小说,官居一品,里面讲的就是嘉靖和隆庆这两朝的事,蛮好看的
小编不是东林党的,就是晋商。隆庆跟他爹一个鸟样,明明有能力把朝庭给拉回正轨,不在一家独大,偏偏去修仙,让那些文官再度拧成一股绳,再去内斗伤害国家。隆庆皇帝也是这样的人,你不去整治也不能够再度蔓延开来,弄得万历成什么样了,没有亲政之前被张居正玩弄手中,再怎么样人家也是你老板,用不着不给面子。后来更是直接被逼到躲在宫里不见人,想干点事,却干不了。
除了好色都还可以
居然有人认为朱瞻基优秀过朱高炽[捂脸哭][捂脸哭]多瞎的人,他给他爹提鞋都不配
又开始吹牛逼了,明朝就开了一个福建漳州月港,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港口,并且只允许福建漳州泉州两地商人出海贸易,每年最多也就110张船引。大清康乾盛世时期仅广州一个通商口岸,贸易额就是废冥的几十倍,这才把十八世纪白银产量的一半赚到国内。你一个港口一年110条船拉了什么值钱的货物?能赚这么多?
隆庆喜吃驴板肠。
才跑到由就跑不动了[抠鼻]
大明威武霸气!
所以高拱着实比张居正要强,张居正出名是因为他在文官集团和皇帝之间找到了相对平衡的点,
隆庆开关
我大明朝总是有吹不完的牛逼,什么飞地三千里,库银几亿两都是小儿科。
哪里的资料显示嘉靖要培养景王当接班人?朱载圳死的时候,嘉靖说:“此子素谋夺嫡,今死矣”,只是严党对抗朱载坖和徐阶高拱他们,想推景王当接班人。朱允炆那画像不对吧?
明朝皇帝易溶于水[得瑟]!
赚回来?意思是以前一两白银都没有?
区区几亿两白银,还不够慈禧赔的[得瑟]
赚回再多白银有毛用 钱之所以有用在于能兑换出东西 没那么多东西只能造成通货膨胀 连点基本的经济常识都不懂就在这瞎吹
胤禛也觉憋屈
为啥好人命不长
假的,并没有。
傻子,中国大部分地方都是这样取名字
哈哈,明朝从国外赚的钱有几个到得了皇帝腰包和国库里。
感觉他就是另一个刘禅,刘禅如果坐他的位置,表现可能也跟他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