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名日本人的出现,让冀南军区四千多位八路军战士陷入日军重围,穷途末路之际,军区政委喊出了绝命嘶吼:“共产党员集合!”
这一嘶吼声喊出了战士们不惧生死,同仇敌忾的气势,也刻下了中国抗日战争史浓烈的一笔。这个让四千多位战士陷入危机的日本人是谁,当年又发生了什么呢?

1941年前,冀南八路军作为抗战主线队伍已与日寇多次交手,面对手段残忍无所不用其极的日军,冀南八路军在初始打得十分艰辛,可随着交锋次数的增加,他们逐渐摸清敌人套路。
此后,冀南八路军无论是与日寇或是伪军对阵,都可有效应对,尤其是敌人在出现大规模的行动前夕,情报作战消息传递迅速及时,保证了冀南八路军协同作战的可靠性,也使得日寇屡屡受挫。
然而,就在1942年4月29日这一天,日寇突然发难却让冀南军区八路军有些措手不及。

随后,日寇接二连三地“扫荡行动”,更是让冀南军区彻底陷入被动,日军如此一反常态,令人始料未及,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铁壁合围”计划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背后的原因逐渐浮出水面,原来,让冀南军区陷入绝境的是一名名为冈村宁次的日本军官。
此人在1942年成为了日本华北方面新上任司令官,自他上任伊始就将冀南军区作为了“重点攻克对象”,他多次指挥日军作战,并处心积虑研究对付八路军的计划。

在此之前,日军虽装备精良,可在擅长打游击战的八路军面前仍并未能取得完全优势,这也使得八路军成为了日寇欲除之而后快的首要目标。
基于此,一个围绕着八路军展开的“铁壁合围”计划应运而生,制定计划之人正是冈村宁次。
而早在冈村宁次制定对付八路军的“铁壁合围”计划之前,日寇已提前在对冀中军区和冀鲁豫军区扫荡进行了试水,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冈村宁次的“铁壁合围”计划奠定了基础。
所以,1942年冈村宁次上任时,日寇“铁壁合围”计划已趋于完善,冈村宁次就是计划的推动者,在他确定计划时间后,他发起了进攻,日军对华北地区实施大规模的“肃正计划”。

为麻痹冀南八路军,冈村宁次声东击西,他命令日军率先对冀东冀西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扫荡,转移冀南军区注意力后,却突然在在4月29日,突袭了八路军冀南根据地。
在冀南八路军还未完全反应过来时,日军在两日后又突然杀回了冀中,半个月又扑向八路军在太行的总部,如此频繁密集且不按章程的袭击使得八路军应对十分被动。
不得不说,日军此种作战方式,对八路军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不仅逃脱了八路军的情报网,更是借助地理条件将日军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此之前,日军多番与八路军交锋却未能在八路军手中获得完全胜利,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日军的战法“老旧”,其打法和套路已被八路军熟知,所以,在冀南八路军面前,日寇屡次碰壁。
可这一次,冈村宁次利用了华北平原交通,发挥了运输车辆和装甲车的优势,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八路军情报网的及时性,使得日军可以悄无声息地对冀南八路军形成合围。

正因为有了交通和装备的加持,日军可以选择在较远的位置集结部队,并且不断“壮大”,可此时,八路军情报网依然处于延误阶段,这也导致当敌人驾驶车辆和装甲车向四面八方涌来时,八路军意识到问题时,敌人的火力已架在胸膛之上。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日军能够如此迅速对八路军形成包围圈的原因,此一役,冀南八路军陷入苦战。

4月29日凌晨,冀南军区司令部突收情报,大营附近日军和伪军出现异动,情报人员在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后向上级作出请示。
可当时冀南军区,三位上将外出巡查工作未归,能够掌控局面的仅两位中将,在听闻消息之初,两位中将认为日军动作不大,依旧是如同往常进行一般性的扫荡。
再加上,传回的情报证明,日军此次依旧是“小规模”的扫荡,问题应该不大,殊不知,这正是日军故意为迷惑八路军所行之策,而他们的策略很成功,冀南军区19团这一次轻敌了。
以至于,在双方终于交手时,十九军团才发现战斗变得越来越激烈,当他们反应过来,已落入敌人圈套,而在冀南军区另外一边的21团也陷入了与19团一样的困境。
冀南军区的两位中将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刻不容缓,二人命令队伍迅速安排人员兵分几路迅速撤离,并约定十二里庄作为汇合地点。

此时,距离与敌人交火的时间已过去了将近半日,这边敌人人数在不断增加,而济南军区各级机关约有4000余人也终于在当天上午十点左右,汇集到了约定地点。
然而,这支队伍,除了三个连队,其他的机关并不具备战斗力,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4000人还未安顿,敌人又一次开始了扫荡的行动,且行动迅速,范围更广,这一次扫荡到了骑兵团在东边军区活动一带。
骑兵团的团长曾玉良眼看敌人扫荡范围越来越广,并不想现在与日军正面交锋,于是下令队伍马上撤走,一行人同样撤到了不远处的十二里庄。
与日寇正面交锋此时,冀南军区队伍人数越来越多,洞悉敌人意图的中将,对队伍下达了指示。
可就在八路军正作准备之时,天空中出现三架敌机,对着地面一阵疯狂扫射,在敌人的扫射过后,队伍当中冀南行署的公安局局长却开枪反击,没有打到飞机,却引来了敌人的注意。
情势危急,冀南军区中将参谋长大呼:“快跑!敌人发现我们了!”队伍快速行进,与此同时,敌人的压迫感越来越强,敌人数量不断增加,渐渐形成合围,冀南军区数千人进入日寇包围圈,陷入绝境!

如此绝境,骑兵团团长曾玉良快速反应,他提出:“兵临城下,已无出路,代价再大,八路军也必须突出重围,我们可以利用夜色躲开敌人的追击,再利用东北和西北日军薄弱的力量作为突破口。”
曾玉良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可此时始终沉默的冀南政委况玉纯却开口了:“这个方法不妥,即使我们突围了,但有可能进入了第二层包围圈!我们还是要避开日寇的主力军!”

况玉纯此言一出得到了众人支持,随即冀南军区各机关开始按照计划行动,这注定是一场血战,所有人都知道意味着什么,在这最后一刻,况玉纯喊出了最后的嘶吼:“共产党人集合!”
况玉纯话音落下,我军正式突围,战士们陷入了血战,而骑兵团更是身先士卒,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为同胞谋求生的希望。
这场惨烈的战役,以少部分战士突围而告终,而突围无望的其他战士则打开了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四千名战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中国的历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