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娃娃是20世纪最畅销的玩偶,它自1959年诞生至今,不知陪伴多少女生度过了童年。
而以经典款芭比为主角的电影《芭比》,从7月20日全球上映至今,票房已突破了14亿美元,目前暂列今年全球票房榜的NO.1。
如果你认为这个票房成绩得益于“回忆杀”,那就大错特错了。
《芭比》之所以能获得票房及口碑的双丰收,就在于:粉红色只是包裹它的糖纸,糖纸之下,是它丰富的精神内核。
故事的主人翁经典芭比和其他芭比,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芭比乐园。
在芭比乐园里,总统是芭比、法官是芭比,医生、科学家,乃至各个圈层的核心人物,都是芭比。
而男性则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只是镶边、点缀。
但是,有一天,平静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芭比洗澡时发现洗澡水变得冰凉,早餐的面包也烤焦了,而她天生为穿高跟鞋而设计的脚,变平了!
她甚至问了朋友们一个古怪的问题:“你们思考过死亡吗?”要知道,她以前可从没为“寿命”担忧过。
芭比被这些异常吓坏了,于是向疯狂芭比求助。
疯狂芭比告诉她,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她需要前往现实世界,寻找她的拥有者。
于是,芭比和她的男朋友肯一同前往现实世界。
芭比和肯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完全不同。
这里无论是建筑工人、公司高管,还是总统,统统都是男性,男性是这个世界的引导者和领导者。
现实世界的男性想占芭比便宜,而女性也仇视她,认为她是“枷锁”,一个要求女性从小就保持完美的模板。
这样的现实世界让芭比非常伤心,但她在这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觉醒”:
她认识到,原来,她已经从一个能够激励女性的洋娃娃,变成了物化女性的“帮凶”。
但肯却觉得现实世界的一切“棒极了”!
这也是肯的第一次“觉醒”:
在芭比世界里,他的存在感几乎为零,因此说出了“如果没有芭比,肯不会存在”这样的话。
但以男性为主导的现实世界让他发现:原来他可以不做芭比的附属、陪衬,他可以成为世界的主宰!
他决定回到芭比乐园,将它也改造成为男权世界,建立“肯乐园”。
当芭比为了躲避美泰公司的捉捕,带着自己昔日的主人葛洛莉亚母女,逃回芭比乐园时,这里已经被肯折腾得面目全非。
肯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各式各样的芭比不再是这里的“核心”,而沦为了花瓶。
芭比决定要带领大家夺回芭比乐园。
她联合葛洛莉亚母女,向其他芭比发表了一次“觉醒宣言”,帮助大家从肯的洗脑中清醒过来。
可芭比乐园被夺回来后,并没有再回到“芭比至上”的状态,而是给予了男性充分的话语权。
这时,肯完成了他的第二次“觉醒”,他说自己并不喜欢当领导,他已经迷失了自我。
他认识到:
在“女权至上”的芭比世界,他没有自我;而在“男权至上”的芭比世界,他迷失了自我,只有在性别的天平达到平衡时,他才能够抛开包袱,寻找真实的自我。
而当芭比世界的一切都进入新的秩序后,芭比完成了自己的第二次“觉醒”:“我是谁,我该何去何从呢?”
最终,芭比选择成为真实的人类,去体会和接受真实的喜怒哀乐。
本片的导演,是格雷塔·葛韦格,她曾拍过不少女性视角的电影,比如《小妇人》、《伯德小姐》等。
据说,在一开始时,她仅仅只是参与剧本创作,并没有打算执导《芭比》,但在创作过程中,她产生了想要执导这部影片的强烈愿望。
因此,我们才能看到现在的《芭比》
有人认为《芭比》主要宣扬的是女性主义,但从影片中芭比和肯的几次认知转变,以及致敬《2001:太空漫游》的开头来看,它不仅跟观众探讨了女性主义,还探讨了更为深刻的“自我觉醒”。
它一步步引导着主人翁们摒弃外界的评价和影响,将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内心:
你是否认同现在的自己?你做的选择是跟随外界的主流,还是跟随自己的意愿?你是否能够坚持自己?
虽然《芭比》的服化道、音乐等等都审美在线,但是仅仅凭借这些“糖纸”,难以让它获得票房及口碑的双丰收,而它向观众传达的精神内核,才是支撑它取得今天这些成就的主要因素。
据说《芭比》将竞逐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你觉得它有希望得奖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