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理智慧:探索‘五服’背后的权力边界

宗谱链 2024-03-07 16:25:03

如果你热爱观看古装剧,你一定会留意到,某位官员如果犯了大错,极有可能会遭到“株连九族”的惩罚,这相当于整个家族都会受到牵连,面临灭族的危险。

“九族”这个概念并不难理解,它是指从高祖开始一直到玄孙,共计九代,纯粹指父系家族的几代人。也有一种说法是将母系的几代也包括在内。但从中国历史上统治者的需要来看,更多地倾向于前者,因为一直强调的是“父宗”。为什么要先解释这个概念呢?因为民间传说中的“五服”实际上就是指这个“九族”的概念。在中国的某些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如果达到了“五服”的程度,就不算是“亲戚”了。

很多人认为这“五服”等同于“五代”的概念。但是为什么古人不直接使用“代”这个词,而非要用“服”呢?我们来看看古人对这个概念的定义。

在古籍中,“五服”的用途很广泛,其中一个概念是根据距离的远近划分,将地域分成几个服,这里的“服”意指服侍天子。这种以天子为中心,向外扩散的统治管理模式,与大家族中以某个老祖为始,子孙绵延的情况非常相似。

因此,中国历代的这种治理方式实际上也渗透到了各个家族的管理中。九代以外的后人,从血统上来说,已经与本宗族的亲缘关系非常遥远,因此自然就不能再算是“一家人”了。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统治者在对一个人极度厌恶的时候,会直接对其九族进行惩罚,而不是少一些或者多一些。

“五服”的最早表意有点类似于现代的“行政区”划分,但是以天子所在地为中心,以此为圆心,然后画出不同半径的圆,从内到外,分别称为不同的“服”,目的是便于管理。

因为不同“服”的区域有各自不同的“任务”。例如,《尚书·禹贡》中提到的“甸服”是距离统治者最近的一个“服”,半径为500里的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又细分为5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大小是在半径为100里的基础上加上的。

这5个区域,从内到外,每年要缴纳的“粮食”包括:带藁秸的谷物、禾穗、去掉藁芒的禾穗、带壳的谷子、无壳的米。

中国的古人确实非常智慧。虽然没有现代的大数据,但通过这种区域划分,可以保证国家的粮仓收入。

目前的史料中,《尚书·禹贡》是最早提到“五服”这个概念的书籍,实际上与人口管理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一本区域地理著作。

为什么后来“五服”更多地与人有关联呢?因为可能没有其他词汇能够用两个字来简洁地概括“亲疏远近”。

这个词在国家层面上是指与天子的关系的远近,而在民间,这个说法可以简洁地表达某个后人与某宗是否有亲缘关系。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传统,就是修家谱,记录家族的世系。但是如果按照“出五服就不算一家人”的说法,即使是在同一个家谱上,大家都有同一个姓,也可能与外人没有区别。

由于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所以存在“嫡庶”之别。对于大家族来说,后代自然非常繁多。如果没有一个家谱来记录,到了某一代,可能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然而,现在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度,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出五服”的说法在生活中逐渐失去了意义。

这种说法在以前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导致的人口质量问题。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对婚姻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在民间,这些复杂的规定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的百姓来说可能并不容易理解。因此,“出五服”就成了一个更加直接的表达方式,只要达到这个程度,就不再被认为有亲缘关系了。

这实际上也是民间对血缘关系最简单的理解。从现代的生物遗传学分析来看,这个理论确实成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