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航空发动机项目,终于迎来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消息。卡弗里发动机,这个名字听着挺洋气,可它背后的故事却有点扎心。从1986年启动,到现在已经折腾了三十多年,一直被各种问题绊住脚步。不过最近,他们宣布非加力版的卡弗里获准进行飞行测试,还打算把它装到隐身无人战斗机上。这事儿要是成了,那可是印度航空工业的一大突破啊。但这能不能真正实现呢?我们不妨来聊聊。
说起现代航空发动机,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是工业领域里的“天花板”,就像皇冠上的明珠一样耀眼又难以触及。别看飞机飞得潇洒,但那台藏在壳子里的发动机可不是闹着玩的。光是材料,就得用那些你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过的高温合金,再搭配一些奇妙的涂层技术;制造工艺更复杂,每个零件几乎都得精确到头发丝那么细。如果哪颗小螺丝出了岔子,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所以,这玩意儿不是谁想造就能造出来的,它需要多代工程师日复一日地钻研、试验、失败,再爬起来接着干。
咱们中国人对这个深有体会。当年搞太行系列的时候,那真叫一个艰难,好比摸黑走夜路,摔了无数跤才找到方向。从立项到投产,我们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期间吃过多少苦只有参与的人知道。而反观印度,也许大家以为他们早该有所突破,可现实却远没有这么乐观。他们从1986年开始搞卡弗里,本来说1997年交付使用,现在2023年了,还只是在地面上做实验。这是什么节奏?如果有人问推力咋样,我只能告诉你,目前最高也不过49-51千牛顿,只够拉动轻型战斗机,更别提跟国际主流相比了。
其实吧,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懒散或技术差劲,有时候运气不好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当然,说到底还是基础薄弱和依赖外援的问题太严重。为了补短板,他们这些年来一直四处求助,比如找俄罗斯帮忙。这些俄国朋友倒是愿意出手,比如提供飞测服务或者转让AL31FP这种老款发动机组装权,但条件苛刻得很——核心技术不给,供应链还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让印度稍微喘口气后,又不得不回去掏钱买单。总之,就是典型的小鱼钓大鱼套路,把控住你的喉咙,看你还能怎么蹦跶。
除了俄罗斯,美国也来插了一脚。他们给LCA光辉战斗机送去了F404和F414这样的现成产品,用起来当然顺溜,不过话说回来,人家同样不会教你怎么生产,只答应未来建组装厂,这承诺嘛,说好听点是战略合作,其实就是拖延术。一边卖东西挣钱,一边继续掌握主动权,不管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而至于法国、英国这些国家,也偶尔支援些皮毛知识,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有句话怎么讲来的?靠别人摘星星,总归比不上自己种棵树。
有人估计会问,中国当初面对美俄等国封锁时,是咋突围成功的呢?这背后可是血汗换来的答案。当年的情况,比今天印度遇到的问题还要复杂百倍。不仅西方国家死活不卖东西,就连国内产业配套体系都稀缺得不像话,但硬生生靠几十年的坚持,从模仿起步逐渐做到自主创新,而今已进入全面追赶阶段。“两弹一星”的精神可以概括我们的航发发展历程:自强、自立、自信。而相较之下,印度虽然喊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始终未摆脱依赖进口的大框架。如果说咱们是在啃硬骨头,那他们更多时候像是在泡方便面——虽方便但营养不足呀!
再来看成本这一块吧,其实开发航空发动机会烧掉多少钱,没有明确标准,因为这是个无底洞般存在。据统计,仅卡弗里项目就耗资近30亿美元,而且毫无止境地追加投入中。然而成果如何呢?显然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不仅如此,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国外组件和支付各种测试费用,无形中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此外,美俄支持往往附带额外政治条件,需要选边站队,对任何独立决策能力造成极大牵制效果。所以即便拥有再多预算,如果不能建立完善产业生态圈,自主化水平仍将长期停滞在低端阶段。
于是问题来了,现在看似喜讯频传,包括无人战斗平台计划与新的应用场景构思等等,但这些是否真的能够扭转局势呢?坦白讲,很难下结论。一方面基础设施缺失限制其研发效率;另一方面受制于外交环境变化及经济压力持续增加,即使达成某些短期进展,也恐怕无法保证长久利益最大化。那么未来还有希望吗?我觉得,要么彻底改变发展模式,将资源集中放入少数几个重点领域寻求突破,要么继续维持现状混日子——毕竟凡事皆有代价,高科技尤甚!
东大“自强、自立、自信”之精髓,岂是阿三能领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