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神白起,拒打邯郸之战被诛,是莫须有吗?秦王:白起利己,误国

曦月谈 2025-02-17 14:51:52

公元前257年,咸阳西门十里外的杜邮。驿道上,尘土飞扬。一个老人惶恐地肃立道旁,等候着“最后审判”。

他等到的是最坏的结果:使者带来一把王者赐剑,宣读了秦王口谕,赐其自尽。老人一脸茫然地向东望向咸阳城。

这个瘦削憔悴的老人,就是曾经名震天下的秦将白起。

“我到底犯的什么罪?君王一定要杀我?”引剑自刎前,白起愤愤不平地说。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全都坑杀了。或许凭这个我也该死吧。”自我安慰一番后,白起横剑自刎,血洒黄土。一代名将的传说就此落幕。

白起,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依靠秦国的军功制度起家。他南征北战,一刀一枪地立下不世之功,令诸侯们闻之色变。

但突然间,他却死于非命,疑点重重。论结局,白起和韩信似乎很相似。

有所不同的是,此时秦国统一大业还未成功,远没到“飞鸟尽,良弓藏”的时候。

白起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白起是魏冉所扶持,不为秦昭襄王所容。可白起最为经典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襄王支持下获得的举世皆惊的重大胜利。

有人说白起功高盖主。可论战功,虽然白起重创诸国、歼敌百万,可跟后来王翦父子连灭五国相比,还是略逊一筹。论权势,白起在朝堂上并非无人制约。他最后的死亡,就是拜同僚范睢所赐。

白起之死,究竟是莫须有,还是有其原罪呢?

事实上,白起的最大风险,来自其模糊不定的立场:他受益于新规则,却最终活成了新规则最大的阻碍;他占尽顶端优势,让众多优秀年轻将领失去机会,隐没在其阴影下;他手握重权,却缺乏边界感和敬畏感,过度利己的思维,让他成为秦国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就像那些移民到国外的有钱人一样。他们曾经从发展中受益,但时势造英雄,红利期一过便纷纷显出原形。为了保住利益,他们选择润。

据2022胡润全球富豪排行榜显示,全球10亿美元及以上的富豪共计3381位,我国占据了1133位,在数量上已超美国。

与此同时,根据全球性移民咨询企业贝恩的调查显示:我国超60%以上的富人具有移民意向,亿万富豪中欲移民的比例甚至高达71%。

富人群体多年来凭借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红利,赚到了大量财富。可如今,事实却跟京东刘强东所说的那样,当很多富人已经感叹到“赚钱让人痛苦、赚一个亿是小目标”的时候,仍有很多人挣扎在贫困的边缘。这一现象应该是中国所有富人的耻辱。

可就算取得巨大成功,白起也没法润。巨大的杀伐,让他喜提仇家无数。这样即便到了他国,也终将是被消耗利用的对象。而其呆在秦国国内,因为无法通过转型适应新环境,一代名将只能落得令人唏嘘的下场。

杀神白起

崛起的悖论

战国末期的秦军,是最富有朝气的军队。

出色的军功爵制,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

一个普通小兵,在其他诸侯国,只能老老实实地当炮灰;就算表现出色,最多也只能得到点钱财奖励。可到了秦国,普通小兵却也有机会成为将军。

《汉书》中记载,秦国将过去的爵位全部取消,代之以大大小小二十级爵位。有功,即可受赏。

杀敌军军官一名者,能够升一级爵位,并且还可在家乡受赏良田一顷、面积九亩的豪华大宅一处。立下一功,就可名利双收、光宗耀祖啊。

商鞅变法中提出重农抑商。就是说,在其他国家还能做点小买卖让生活过得滋润一些。但在秦国,除了种田,要想过上好日子,那就只有一条路:上战场。

可能有人会怀疑:一个小兵,在秦国真有机会出将入相?谁能保证旧贵族不会斜插一杠子,薅光肥缺然后让老百姓自己卷去?

可老百姓坚信制度是公平的。不信?那就看看白起!

一、秦军之光

白起,又名公孙起 ,是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

白起的身世有点模糊不清,有人说他是白公胜的子嗣,有人说他是秦公子白的后代,也有人说他是楚平王太子芈建的嫡系后裔。

因为模糊不可考,所以在《史记》中,司马迁干脆来了个避而不谈。

而白起又姓公孙,照说是公族的后代。所以,很可能是其祖上哪代因犯了错被剥夺了爵位。

可以肯定的是,白起并没能沾祖先多大光。

但这个年轻人不甘于屈从于命运。他熟读兵法,修习武艺,然后投身行伍,想为自己博得一个公平的机会。

一开始,他默默无闻。

和那些粗犷勇猛的秦军士兵们一样,他一次次在狂热的氛围中,舍生忘死地冲锋、拼杀。倘若没死,再提头进行下一场豪赌。

很多人都在起步阶段被淘汰。但白起没有,他历经百战,九死一生。

因为作战出色,他屡屡被擢升。

公元前294年,白起已经38岁。浴血拼杀了半生的白起,终于迎来了一个让自己与众不同的机会:伊阙之战。这场战役,穰侯魏冉推荐白起挂帅。

为什么要让新面孔率军出战?

因为此战形势并不乐观。

当时秦军的对手,魏韩联军兵力达到24万人,韩国的“材士”(战国时期“特种兵”,注重射箭等)与魏国的武卒悉数参战。而秦军兵力还不足其一半。

敌人不仅人数多,还都是精兵强将。让白起出战,赢了可起飞,输了就填坑。

富贵险中求。风口,有时可能会以风险的形式出现,就看个人能不能过这个坎了。

说实话,如果韩魏两军齐心,秦军1V2,白起就大概率要凉。

但白起有个优点:遇事很冷静。他发现列阵时,魏军总是在韩军后面。就凭这个列阵上的细微瑕疵,他推断:韩魏两军并不紧密。韩国只是想借魏军壮大声势,而魏国则想把韩军拿来当炮灰。

这样,秦军完全可以将之各个击破,1V1单挑,秦军还是很有把握的。

看到机会后,白起思路特别清晰。他先布置疑兵与韩军对阵,将韩军拖住。同时,另派精锐主力,向魏军阵地杀将过去。

魏军那头,原准备先吃瓜看秦韩两败俱伤,然后再收尾来个渔翁得利。可突然出现的秦军让魏军猝不及防,立刻被杀得溃不成军。等魏军已经开始溃败,那一头韩军才醒过神来。一脸懵逼的韩军将士,毫无悬念地被战斗力爆表的秦军乘势收割。

最终,秦军连下5城,斩首韩魏两军 24 万。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秦军大获全胜。

白起因战功卓著升任国尉,由十级爵位左庶长,陡然升至十三级左更,距离最高爵位十七级的大良造,只有四级了。

地位的跃迁,激发了白起无穷的潜力。

伊阙之战后,公元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夺取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从此,秦国挺进中原的脚步势不可当。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数万秦军从武关方向大举攻楚。在楚国郢都北面的战略要地鄢,白起采取引水灌城的办法,溺死楚国军民数十万人,随后攻占鄢城。白起乘势进攻,公元前278年大破楚军,拿下楚国郢都,焚烧楚先王陵墓。

击垮楚国后,白起将重心转向三晋。

公元前276年,白起伐魏,攻取两城。

公元前273年,通过华阳之战,白起击败赵、魏联军,掳获赵、魏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最终,魏国被迫献南阳与秦国求和 。

公元前264年,白起攻打韩国汾水之畔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经过华阳之战和陉城之战,秦军打通了全面进攻赵国的战略通道,其军队和粮草开始向上党地区集结。

公元前262,国运之战在长平展开。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战争相持三年,二十万大军的巨额消耗使得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更急于结束战争。因此,赵国改变了坚守的策略,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白起为上将军,奔赴前线领军。白起面对轻敌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

在断粮四十六天、突围失败、主将赵括被杀后,四十万赵兵投降。为了消灭赵国有生力量,白起将赵降卒四十万全部坑杀。

一连串巨大的成功,让白起成为了秦将中的一哥。他接连升为国尉、大良造,直至后来被封为武安君。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长平之战,白起的封神之作

二、巨大的发展成本

有一些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因为这些成功太吃环境和政策,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一旦环境变化,成功便难以持续。

不可否认,白起能力超群。但这也离不开风口带来的加成。其实为让白起率秦军获得巨大胜利,秦国还付出了惊人的成本。

在白起指挥的著名战役中,包括与韩魏交战的伊阙之战、伐楚的鄢郢之战、破赵的长平之战。伊阙之战的对手除了人数占优之外,其他乏善可陈,和廉颇破燕是差不多的套路。

鄢郢之战,白起久攻不下,最后不得不引渠淹城,才得以攻破鄢城。当时为修这条白起渠,秦国拿出来修郑国渠的劲头,这渠也堪称是质量精品,以至于两千多年后还能为今人所使用。但这必然导致在人力物力上花费巨大。要知道司马错已经先期成功进攻过一轮,面对残兵败将,白起还打得如此吃力。

长平之战白起统领六十万大军与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展开决战,赵军战死二十多万,投降被坑杀二十多万。而秦军自损过半,也实在算不上大胜。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战国之战

三、注水的胜利

不可否认,有些成就是带泡沫的。

就像白起那些被隐藏了的败仗。

如果这些泡沫太多,将会带来不可控的风险。秦王若需防范风险泡沫,白起应该是一个重点关照的对象。

秦国史官素来只喜欢记载胜仗。但是从史料中,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一些疑似白起吃败仗的蛛丝马迹。

1、匡章攻函谷关之战

公元前296年,匡章攻破函谷关,秦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要知道函谷关是秦国唯一可据守的重要关隘。一旦被突破,敌军就能长驱直入,秦国搞不好会有被灭国的可能。

据史料推论,此时的白起的职位应该是左庶长往上走。作为统兵大将,如此危急关头,他不可能作壁上观。可我们却又找不到任何白起在当时的参战记录,很有可能他就是畏战退缩或者战败。

2、林下之围

公元前283年,林下之围秦军战败,魏冉因此而被罢相。

白起是魏冉提拔的重要军事将领。并且此次作战之前和之后的军事行动均有将领负责。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是白起被围于林。

3、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

公元前281年,白起攻打石城。在与魏议和后,秦把公子延送到魏当人质,白起随魏将公孙衍连续不断地发兵攻赵。军队在离石受挫,在马陵遭到失败。

4、楚人反我江南

公元前276年,楚襄王收复江边被秦国攻占的十五座城池。同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但是《秦本纪》中将“楚人反我江南”置于“白起伐魏,取两城”之后,并且对丢了几座城避而不谈。

但是,如果综合楚国史料,便可得知,当年秦国取了魏国两座城,却被楚国一下反攻下了十五城。两个数据一加减,秦国当年净丢了十三座城。

作为负责伐楚的主帅,此次丢掉大批城池,白起肯定得负主责。但按史料中记载,这次楚襄王收复失地后四十多年,秦国都没有攻打楚国,可见这次秦国输得有多惨。这也可以反证当时的白起,要么不敢反击,要么就是反击失败了。

这样一对比,白起的战绩就没有那么耀眼了,甚至能不能在秦将中坐上第一把交椅都难说。

这成为了秦国的军功制度的尴尬:

设计军功制度,就是为了提升发展和作战的效率,奖优罚劣,鼓励能征善战之士。

论功绩,白起当然是最耀眼的。但论付出的成本代价,白起也是最大的。

白起式的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耗费了巨大资源,究竟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这就好比,过去沿海地区的一些先富者们,他们可谓是时势造英雄,在当时的环境下获得巨大的成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但一旦增长方式有所转变,不少先富者就被打回原形。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有些人选择了润。

战国后期形势图

失控的将军

占据了顶端优势,让白起迅速崛起。

这让白起产生了一种错觉,他将所有成绩视之为自己实力所得。

也就是说,他不认为是时代造就了他,而是他影响、左右了时代。

自我意识的膨胀,让他不再顺势而为。开始脱离时代浪潮。

一、独揽众多资源

当年沿海经济大发展,得到了太多的增益BUFF。除了国家全力政策支持,还有大批南下供血的打工者队伍。

如果失去了这些必要条件,一部分人能够先富起来吗?在达成小目标后,其中某些人是否感受到时代的助力,是否想到回报和反哺呢?

白起也是如此,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众多支持。尤其是穰侯魏冉和大将司马错两人。

穰侯魏冉,为白起争取了足够的政策。魏冉是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魏冉在秦武王举鼎而死后,拥立了秦昭襄王。魏冉曾四任秦相,拥有众多党羽,深受秦王宠信。

为了获得足够的资本,魏冉开始推行积极的进攻策略。由谁来担当主要实施者?魏冉选中了正处于上升期的白起。

事实上,白起没有辜负魏冉的期望。他一路向东,接连击败韩赵魏和楚。

也就是说,在魏冉给予的政策支持下,白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战争奇迹。

而司马错,则成为了天选打工人。

公元前279年,白起伐楚之前,由司马错先进行了预热。

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兵灭亡蜀国,秦国喜提巴蜀平原这样一个重要粮食产地。这,就为之后的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支持。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经由蜀地发起来对楚国的进攻。他沿巴的涪水顺流而下,在巴蜀补充兵粮、舰船后,一举攻占楚国黔中郡(今湘西及黔东北)。楚国被迫割上庸(今湖北竹溪东南)、汉北(汉水以北地)给秦。

在司马错的基础上,白起才得以攻入楚国腹地,直至占领楚国的郢都。此外,司马错还留在边境警戒魏韩的动向,不让两国干扰白起攻楚。

公元前262年,秦国发起长平之战。这次战略会战,秦国得以获胜正是在于后勤保障。而由于司马错占据了巴蜀平原,方才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粮草供应。

正是这样,在政策上有魏冉的支持,在行动上有司马错的配合,白起才得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无论是魏冉,还是司马错,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离不开秦王的支持。若秦王没允许调用整个国家的资源,白起再神也没用。

从这点上来看,白起和霍去病有相似之处。

当年的西汉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已拥有着众多可“爆兵”的富饶之地,包括华北平原、关中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成都盆地。特别是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后,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和人口都迅速上升,国家渐渐拥有了丰厚的财富。

在优势如此大的情况下,打仗就是拼国力,用啥战术都管用,只要执行力够强就行。就比如霍去病每次出击就是简单粗暴地突袭。汉武帝劝他多学学兵法,霍去病也没听。

所以说,无论是白起还是霍去病,他们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就是靠着时代浪潮的推动。

为啥时代要选择他们?让他们先发展起来是为什么啥?他们发展起来了,又该做些什么?

当初,如果他们在头脑中能将自己得以成功的底层逻辑弄清楚,是不是做出的决定就更能贴合形势、更加客观与合理一些?

或许,就能避免某些不利的结局?

霍去病

二、成为尾大不掉的隐患

一开始,白起尚能作为军功制度的杰出代表。但到了后来,白起渐渐成为大秦的隐患。

也许,他对秦王是忠心的;但对于自己的被疑之点,他并没有努力消除。

他不明朗的态度,让秦王开始有了杯弓蛇影的感觉:

你真是对我忠诚的吗?如果是,你去证明啊!

可现在你什么都不证明,权势还越来越大。

我秦王能怎么做?难道不担心吗?难道不害怕吗?

已经忍你很久了。请你下课,已经够客气了。

起码,世界又清净了。

或许,白起一直沉浸在胜利之中,忘记了自己该如何站位。

1、魏冉的标签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提议,收回宣太后、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等贵族的权力。

“四贵”被驱逐出咸阳城。秦昭襄王任命范雎为相,朝堂重新洗牌。

虽然如此,有一个地方,秦王却迟迟难以插手。

那就是军队。军队是秦国赖以称雄的基础,轻易难以撼动。

而头号战将白起就是魏冉的人。

与宣太后和魏冉交好,才让白起抓住了风口,屡获提拔。

“四贵”失势,那么与魏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白起,就成为旧势力的代表人物。既然魏冉的头号战将白起都没有受到惩罚,那其他的大大小小的党羽必然都还观望,看白起下一步会怎么做。

可白起在关键时刻没能做好表率,他并没及时转而效忠秦王。这是秦王不能忍的。

2、手握兵权,难以替代

秦王还得忍忍,因为白起成绩太耀眼,已然成为秦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柱石。

就像崇祯突然间将魏忠贤除去后,对朝局的掌控能力大减。到了后来烽火四起时,大臣和宗室个个都如铁公鸡般一毛不拔,崇祯连打仗的钱都筹不到。

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对心怀异心的朋友,如果太过于依赖信任,将会是十分危险的。

白起同样是如此。他在魏冉加持下,几乎垄断了军队的资源。

他自私逐利的本质,让其他将领根本就成长不起来,使原本公平的军功制度几乎形同虚设。

其实,在当时的秦国,还有众多优秀的将领。

司马错

司马错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公元前316,巴、蜀两国相争,双方都向秦国求援。就是否出兵插手巴蜀之争的问题,身为大夫的司马错,与相国张仪进行了激烈争论。要知道,张仪是以三寸不烂之舌闻名于天下的。可这位司马错同学敢于坚持对的东西,罗列事实,据理力争,竟然让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司马错的职业生涯由此步入巅峰期。此后,司马错攻占蜀地,平定蜀乱,直至最后灭亡蜀国,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合构建了强大的后勤保障基地。

公元前295,司马错担任秦国国尉。可惜仅两年后,他的职位被大红人白起接替,其仕途开始走下坡路。

虽然不受重用器重,可司马错依旧爱岗敬业,发挥了重大作用。公元前291,司马错担任左更,夺取魏国的轵地、韩国的邓地;公元前289,司马错担任客卿,与白起联手,共夺魏国六十一城;公元前286,司马错再次击败魏国,夺取安邑;公元前280,司马错带兵从蜀地进攻楚国,“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王龁

长平之战,虽然白起拿了MVP,但这场战争也是王龁的崛起之时。

长平之战前期,秦王派左庶长王龁与赵国名将廉颇相持。面对对方老将,王龁没有露怯,双方打了个平手。可在赵王临阵将廉颇换为新手赵括后,王龁也被换成了白起,丢失了巨大的战功。

白起死后,秦军群龙无首,迅速被信陵君魏无忌所率的合纵联军杀得大败。秦军危在旦夕之时,王龁方才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天赋。他带领秦军主力火速撤离,并在汾城进攻合纵军,斩首六千,有两万人死在了黄河里。

公元前247,王龁率军重回上党。“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秦王嬴政即位后,王龁还以将军的职位与吕不韦等人共同辅佐朝政。

蒙骜

一直到秦庄襄王时期,蒙骜才脱颖而出。公元前249,蒙骜受命攻韩,得成皋、巩二城,秦国在这里设置了三川郡,“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公元前243,蒙骜伐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

所以,在秦国军队中,依然是“倚天照海花无数”,白起并非不可撼动。

强悍的秦军

模糊的边界

关于白起的死因。

有人说,白起之死,是因为秦王封无可封。白起已是武安君,再往上就是封侯,离王只有一步之遥。

但即使前面被罢黜的“四贵”都没有性命之忧。魏冉即使已经贵为丞相、穰侯,严重威胁到秦政权的稳定了,也只是被迫下课而已。何况在秦国,武将未必不可封侯。后来,因灭国之功,王翦被封“武成侯”,而王贲也得了“通武侯”的封号。

有人说,白起必死是因为秦国战败必须有一个替罪羊来买单。但邯郸之战,白起并没有参与。没有战败,却因而受罚,从道理上也讲不通。

那白起究竟为何而死呢?

一、鸟兽尽,走狗烹

对于有能力的下属,管理者的心态是很微妙而复杂的。

当收益大于风险时,管理者会有较高宽容度。但到了后期,收益减小,而风险无限上升时,宽容度开始大幅跳水。

在秦王看来,文官手上没有兵权,闹不起多大的浪花。但武将手握重兵,一旦闹起来,就不是小事情。王翦在灭楚国前,会三番五次地找嬴政要良田美宅。就是公开表示,自己没有任何野心,让嬴政做到完全放心。

这就说明,在君主容错度已经很低的情况下,你必须拿出一个旗帜鲜明的服从态度。否则,就会被君主视为包含异心,就很可能会被一剑封喉。

就比如一条猎犬,过去能够给主人打猎。即便偶尔不听指挥,主人看在他时不时能带回猎物的面子上,还能够给予容忍。但到了后来,鸟兽被打光了,猎犬不再能给主人带回猎物了,但它不听指挥的老毛病还是没改。这样一来,主人就不乐意了:继续饲养猎犬,不仅没收益,饲养成本还高,还有风险隐患。

如果这猎犬能够听招呼,打不到猎了,就自我转型成救援犬、看家犬,那倒还行。可这只猎犬不仅不转型,看主人要求多了,还亮出獠牙来。那么,这只猎犬接下来的命运,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了。

所以,要么保证你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要么就是你的服从性有助于公司管理。否则你,就只能被开或者自己润。

二、白起的獠牙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大获全胜。赵军45万全军覆灭,秦军也伤亡过半。

这是一场令白起提心吊胆的惨胜,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有一个细节,如果白起细品,或许能觉察出某种危险的味道:如此巨大的战役结束后,秦王并没有给他封赏。

公元前278年,白起获封武安君,此后便再无加封。但按照军功制度来讲,白起总该得到点什么。

大功不赏,这就很能说明君主的态度了。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乐羊攻破中山国,本想会获重赏。可没想到,魏文侯却拿出来一大筐子大臣们对他的告状信。乐羊背后出了一身冷汗。“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乐羊长跪不起,口中嗫嚅着。从此,乐羊选择了躺平,好歹得到了一个善终。

可白起不仅不警醒,而且还过界了。

长平之战后,白起执意要攻邯郸。

得不到封赏?那我白起就要立下灭国的功劳,看秦王是赏还是不赏,又如何安抚秦军将士?

但白起没想过的是,如果他如果因灭赵而获封,就将凌驾在丞相范雎之上。这样白起就会成为军政通吃的权臣,这显然是秦王不愿意看到的。文臣武将各自负责一摊子,都听命于秦王,这样才像话嘛。

白起表现出这么强的野心,一旦职位和权力超过了范睢,岂不会慢慢将他秦王给架空了?!

加上白起身上魏冉一派的标签还没清干净呢,谁知道这个野心家在掌权后会干什么?

接着,白起的所作所为,暴露出了不臣之心。

秦昭襄王否决了白起进攻邯郸的计划,理由是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无力再进攻。

显然,秦王想将MVP留给其他人。在长平之战几个月后,秦王换了一波将领又开始进攻邯郸。可赵国此时已经早有防备。邯郸城近在眼前就是攻不下,秦军损失惨重。若待救赵的诸侯联军赶到,秦军更有被包饺子的危险。千钧一发之际,秦王想到让白起来救场。

可白起好巧不巧,偏偏在这时病了。也不知是真病还是假病,反正秦王请了两次,范雎也请了数次,白起死活就不出马。

不仅不听招呼,白起还幸灾乐祸地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

——这样,白起存有异心的假设,便坐实了。

白起的狂妄之语,彻底激怒了秦王。几代秦王花了数十年时间扶持培养你,不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吗?现在秦国到了关键时刻,你不仅无动于衷,还站在一边吃瓜嘲讽。需要你回报国家时,你总是爱惜羽毛,担心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根本不愿付出奉献。稍微说多点,就不配合了。

那么,秦国把你培育起来做什么?

白起拒秦王之命后,秦军围攻邯郸两年不下,反而被诸侯联军打了个反击,损失惨重。这下,秦王震怒了!

主辱臣死,白起成为秦王转移矛盾的出气筒。

白起先是被剥夺了所有荣誉,从军方大佬变成了大头兵,被发配到甘肃戍边,其终生梦想与追求,被一夜清零。

这还不够。白起才走到杜邮,又接到秦王旨意,令其自裁。理由便是范雎等人在朝堂上的致命补刀:“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不过,秦王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万一白起逃往敌国,怎么办?

白起

白起之死,或许缘于他的原罪。

膨胀的私欲,吞没了他原有的美好梦想。

当赖以生存崛起的土壤发生了变化,往昔的风口早已不在。

白起无法适应转型,难以融入新的环境中。

这,注定了他被边缘化。

但他的冷漠,却让自己最终难以被秦王所宽容。

几十年前,他为了得到公平的机会,投身行伍出生入死;

几十年后,他却为了膨胀的私欲,彻底忘记了自身责任,将社会公平抛却得无影无踪。

最终,他变成自己年轻时所讨厌的样子。

这,或许就是白起的悲哀。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