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芯战”拉开帷幕后,大陆半导体在核心设备材料方面的短板就被无限放大,尤其是光刻机,堪称我们实现芯片国产化道路上最大的藩篱。
事实上,早在2018年,国内就曾派出技术团队赴荷兰ASML总部“取经”,可不曾想,这反而成了刺痛中国芯片界的“奇耻大辱”。当我们的工程师提出参观EUV组装车间的时候,得到的回应却是:即便把图纸给你们,中国也造不出来。
在这“冷嘲热讽”的背后,是美西方精心编织的“光刻机铁幕”,他们通过《瓦森纳协定》严密封锁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出口,例如美国的光源,日本的光刻机,德国的蔡司镜头,还有ASML超过10万项的“专利壁垒”!
只不过,美西方似乎忽略了一个“铁律”,中国从来不惧封锁,外界封锁越严,突破就会越狠”。
就在3月25日,国内传出了一则重磅消息,中科院光机所成功研发出了全固态DUV光源。要知道,这项被ASML等西方精英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创新技术,不仅能使用国产晶体生成纯净的193nm的相干光,而且还可一举把半导体工艺推进至3nm的先进水准!
目前全球DUV光刻机设备普遍采用都是ArF准分子激光方案,它是通过电离氩氟混合气体产生的193nm激光。但这套DUV光源系统却存在着三大顽疾,对氩、氟等战略资源消耗过甚、工艺止步7nm,且技术专利遭到ASML垄断。
而全固态DUV光源技术的诞生,则从根本上打破了这三项壁垒,最关键的是,它还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拥有显著的性价比优势。可以说,中科院这次立了大功,这意味着,在全球光刻机市场,中国已初步具备改写游戏规则的实力。
在光刻机“赛道”,业界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得光源者得天下”。ASML作为行业翘楚,其DUV光刻机设备的售价普遍在1.2亿美元以上,仅仅是光源系统,就占到了总成本的约35%!由此足以看出全固态DUV光源横空出世的重大意义。
据悉,上海微电子已经启动该光源系统的适配测试,预计今年就会有结果。另外,该技术还可无缝衔接我们正在攻关的13.5nm EUV光源,也就是说,有该技术打底,大陆半导体完全有机会绕开ASML的EUV技术路线,直接进入到下一代的Hybrid光刻时代。
很显然,ASML最怕的情况来了。近些年,美西方持续对大陆半导体升级制裁,这导致ASML能够对中企客户出货的范围越来越小,而中国又是其最大的市场,营收占比一度高达36.1%,可现在几乎腰斩,这已经让ASML损失惨重、深刻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为此,ASML前段时间宣布不再公布对大陆市场出货光刻机的数量和型号,同时还升级了维修中心,并整合备件仓储、组建技术团队。业界猜测,ASML这一系列举动既是为了规避限制、也是为了保留其在大陆市场的“火种”。
但伴随着国产光刻机技术的突破,ASML的不可替代属性会进一步被削弱,它接下来所面临的,将不只是在大陆市场份额的再度萎缩,它在全球光刻机市场的行业地位,恐怕也会被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给冲击的体无完肤,盾构机就是前车之鉴,但凡被中国突破的设备或技术,都会被打成“白菜价”。
事实证明,ASML前CEO彼得·温宁克的预测是对的,早在美国实施芯片禁令之初,他就曾发出警告,称这么做将适得其反,在其看来,没有谁能阻止中国研发光刻机技术,而一旦中国搭建出完善的半导体产业体系,那么西方引以为傲的高端价值链将就此坍塌!
当然,我们从不提倡盲目的吹捧或者唱衰,虽然国产芯片近些年在产能、良率等各方面都发展惊人,但由于起步较晚,整体相比西方其实还有一定的差距,接下来仍需脚踏实地。更何况,美帝主义亡我之心始终未死,近期就又有50多家中企被列入了“实体清单”。
因此,我们必须放弃幻想,过去早已多次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换不来的、求不来的。纵然欧盟抛出了加大合作的橄榄枝,我们也绝不能放松警惕,中国芯的崛起之路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与创新,站在技术制高点,方能彻底洗刷被“卡脖子”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