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电工作人员在北干二级站厂房进行巡查 通讯员 孙长甲 摄 下寨三级站出水塔(资料图片) 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提供 “1小时能浇3亩地,地一浇,小麦的旱情一下子就缓解了,希望今年能有个好收成。”4月23日,蒲城县孙镇南蟠村村民金红文看着汩汩清水流进麦田,眼里满是欣喜。 谷雨之后,小麦进入孕穗关键期,充足的水分供应直接影响最终产量。若此时无法“喝足水”,将直接影响麦穗发育,导致减产风险。 然而,今年3月中旬后期开始,我市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九成以上,近期气温明显升高,农作物需水量增大,土壤失墒加快,多个县(市、区)出现干旱。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市多措并举开展抗旱工作,通过科学错峰灌溉、灵活调配水资源等方式,全力保障农业灌溉有序推进。 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闻令而动,自4月17日起紧急启动灌区“超级运行模式”,要求各级站点下沉管理,指挥前移。各级灌溉管理人员深入一线,及时准确掌握灌溉情况,积极协调用水矛盾,确保科学有序灌溉。针对河源来水不足、灌区用水需求迫切的严峻形势,中心精心组织,优化调度,制定不同开机规模的调度预案,按照分组轮灌方式,确保系统用水均衡。成立应急服务突击队,对泵站、渠道及重点建筑物每日进行拉网式排查,加大各级巡查巡检力度,发现隐患迅速处理,确保系统用水安全、平稳进行。严格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落实水事服务坐班制度,开通灌溉用水服务直通车,不断优化水事服务流程。 就这样,35座泵站轰鸣作响,化身“钢铁巨龙”24小时满负荷运转;500余条渠道奔涌不息,宛如“生命动脉”昼夜不停输送河水;千余名水利人化身“护粮卫士”,穿梭在田间地头……通过挖槽引流、跨灌区调水等硬核操作,黄河水以最大流量奔腾前行,直抵旱情严重的农田。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灌溉科科长程军伟介绍:“截至4月28日零时,渠首已累计引水1.2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33.4万亩次,日灌溉农田1.6万余亩。” 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孙镇总站更是打破常规,通过调度,暂停三轮灌溉,优先保障二次用水需求。“往年4月25日左右,灌溉就要结束,今年延长了灌溉周期,旱情不解除,我们灌溉不结束。”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孙镇总站站长耿林博话语坚定。 据了解,孙镇总站还组织抗旱服务队深入灌溉一线,开展灌溉用水技术讲解及基层用水指导专项行动,以务实举措助力提升抗旱能力,彰显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抗旱服务队根据前期考察及现场实践,准备了一批适配斗渠用水、材质柔韧的挡水设施送到基层灌水人员手中,并结合实物进行现场操作演示,详细讲解使用方法,确保基层灌水人员和用水群众能够熟练掌握使用技巧。“这款挡水设施可以有效拦截渠道水流,提升灌溉用水效率,进一步提升末级渠系管护水平,确保工程设施完好。”耿林博说。 同时,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各站点工作人员利用空暇时间开展抗旱节水宣传,及时响应群众诉求,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用水需求,确保农作物增产增收。 当黄河水漫过田垄,当麦苗重新挺直腰杆,这场与干旱的较量,正是“人定胜天”最生动的注脚。渭水之滨,二黄人用坚守与智慧,浇筑出麦田的金色希望。(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