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老人长寿克子孙”,过来人讲出实情,做子女的要注意

允灏看历史 2023-02-10 17:10:02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当中,长寿的人必然会被认为是有福气的象征;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说家里的老人福寿绵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人心中的家族兴盛。

在许多地方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那便是:“老人长寿克子孙”,乍一看这与国人心中的尊老爱幼、长寿有福的传统理念相悖。

但正是反映了古往今来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即养老问题。过来人讲实情告诫为人子女者要多加注意老人的赡养问题,而这赡养不仅是物质经济上的,更是要关注精神与心理上的赡养与陪伴。

寻仙问药求长生,国人传统长寿执念

在科技尚且不发达的古代时期,上至地位至尊的统治者,下到底层广大劳动人民,科学力量薄弱导致他们对整个生存世界认知不清晰,所以常常将美好愿望与人生追求寄托于飘渺的天地山水间。

这些自然界的具体物象被人们想象并赋予了一层神秘的鬼神色彩,统治者更是抓住了这一迷信思维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进而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

纵观古今,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长寿的追求从未停歇,古代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低下导致古人的寿命远远不及现代人的平均水平,大多到了天命之年已经可以算得上是长寿了,若是能活到古稀乃至耄耋之年则被视作长寿福星。

所谓物以稀为贵,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人们普遍对于长寿的执念更加根深蒂固。在古人封建迷信的思维当中,神仙妖魔的寿命往往比人的寿命更长。

再加上随着佛教与道教等宗教信仰的广泛传播,人们想要达到长寿,普遍通过求仙问药的方式,甚至还有专门的炼制丹药的团体盛行于民间。

但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总体趋势下,炼制长生不老丹药的原材料多含毒性,不仅服用后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而且价格昂贵非普通平民百姓消费得起的,据历史记载就曾有多位帝王都因服食丹药而亡。

既然古人代代相传都对长寿的执念如此之深,并且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那么为什么到了近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愈发向前发展,出现了“老人长寿克子孙”的俗语,这归根结底都指向于养老问题。

三世同堂之弊病,留守老人矛盾多

家庭生产模式是国家整体趋势发展的时代缩影,从前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崇尚小农经济,三世同堂乃至四世五世同堂成为了社会的常态。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思想观念也文明开化,渐渐地不适宜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三世同堂的家庭生活模式弊病凸显,并且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龄人之间尚且有着迥然不同个性,隔着辈分的两代人更是因为生活的年代背景以及生活阅历的不同思维观念多有差异,基于这样的情况,若是强行让两辈人居于同一屋檐下,那么家庭矛盾势不可挡。

现代社会三世同堂的家庭模式已经几乎被年轻人独立居住的形式所取代,父母乃至更上一辈的长辈需要时常去探望,但不可日日生活在一起,这也是为了家庭和睦所着想而衍生的现代社会家庭生活模式。

但凡事皆有利有弊,常言道日久生情,从前三世同堂乃至四世同堂唯一的优势就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在一起每日低头不见抬头见,虽时有争吵但关系的亲密程度普遍高于现在的分开居住,现代社会不聚集的亲情则要相对淡漠一些。

尤其是现在年轻的劳动力呈现流向发达城市的趋势,那么势必就会导致家乡留守老人居多的现象,这样一来亲疏关系便会受到影响,得不到子女关心与陪伴的留守老人晚景多凄凉孤独。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凄惨无人管,年轻人忙于事业无暇分身,曾经广受国人推崇的老人长寿则不仅对于老人自身不是享福之事,而且对于在外辛苦打拼却时刻心系老人的子孙而言也并非益事,久而久之成为了社会性的养老难题。

久病床前无孝子,老人子孙双受罪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中的长寿观是基于古代人均寿命较短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古代长寿健康的老人显得格外稀缺;而在经济富足、医疗健全的现代社会时期,老人的平均寿命逐年升高,活至七八十岁已是稀松常见。

而在养老问题中,除了子女儿孙近身陪伴外,更险要的一个模块就是医疗问题。正如同运转工作的机器一般,若是部件老化,再一味地追求继续工作运转,即便是寿命长,但生产效率却低,机器甚至会受损。

人更是如此,在身体器官尚且健全可以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老人可以幸福健康地安享晚年,这时追求养生长寿也是无可厚非;但若是老人的身体部件都已损坏,那么再一味追求长寿,无异于是在加深老人的痛苦。

若是老人的身体器官衰竭,各项机能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且整个人已经到了医治无效的程度,那么难受的不仅仅是承受病痛折磨的老人本身,还有要同时兼顾工作与自己的小家庭以及照顾病榻上老人的儿女子孙们。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一古语所阐述的状况除了一部分恶意不履行赡养老人责任的道德败坏者之外,更有深层的含义,即缠绵病榻的老人太过长寿势必会给儿女子孙带来大麻烦,这便就有了“老人长寿克子孙”的这一说法。

俗语:“老人长寿克子孙”,词语虽表面上看似刻薄,但细思其内在含义,也只有真正经历过赡养老人的过来人才能讲出实情,做子女的尤其要注意在老人有生之年尽到孝道,而非死后后悔追思。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寿文化更是历久深刻,但凡事都要遵循适度原则,生命的价值在于宽度厚度,而非长度。

即便是追求长寿也要基于老人自身的具体状况,花开花落自有时,若饱经病痛折磨已无药可医,那也不必一味追寻心中执念。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