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模型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大模型圈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竞争愈发激烈,商业化探索也在加速推进。本文将结合天眼查的数据,探讨大模型圈的最新动向与发展。
2024年,大模型产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淘汰赛。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年初时,国内已有上百个大模型完成备案并上线服务,但经过一年的激烈竞争,仅有约10%的大模型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圈。这些幸存的大模型主要归属于科技巨头和头部创企,如百度的文心大模型、阿里的通义大模型、腾讯的混元大模型等,它们在资金、技术、数据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
在这场淘汰赛中,科技巨头和创企的竞争策略各不相同。科技巨头凭借其在用户数据、应用产品和渠道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直接让AI大模型触达最终用户,实现价值付费。例如,百度通过AI改造百度文库APP,上线了基于文心大模型的智能PPT、智能画本等一系列AI功能,吸引了数千万AI月活用户。而创企则凭借新锐的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在商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它们通过快速迭代模型能力,不断开发更强大的新模型,以满足市场需求。
除了竞争白热化,大模型的商业化探索也在加速推进。2024年,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AI(AIGC)产品爆发,成为大模型最直接、最快速的商业化路径。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共有309个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完成备案。这些AIGC产品通过为用户提供服务来完成商业转化,模厂不得不通过大规模、高频次的市场推广和营销活动,来争夺活跃用户,提高用户基数。
同时,大模型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从AI助手到智能体,大模型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例如,腾讯的元宝App上线了“3D角色梦工厂”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该功能快速生成个性化3D角色,并支持360度查看、分享、转发及线下打印。这一功能展现了AI在3D生成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广阔前景。
此外,大模型技术还在不断突破。据天眼查数据,国内外多家企业在大模型推理技术、多模态生成式AI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技术的突破将大模型从“聊天机器人”提升至“推理者”新层级,使其能够进行多步问题求解,处理复杂推理问题,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大模型的应用场景。
综上所述,大模型圈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竞争白热化、商业化探索加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以及技术不断突破是大模型圈发展的最新动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大模型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数据支持:天眼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