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啊,战场上刀光剑影,刘裕那是英勇无比,霸气能盖过万里之地,猛得像老虎一样。他被叫做帝王制造机,宋武帝刘裕,绝对是南北朝帝王里的顶尖人物。就算把眼光放到咱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里头,刘裕那也是数一数二的大佬。
吕思勉先生有这么个看法,他说李世民也就算个中等水平,跟宋武帝、梁武帝、陈武帝比起来,那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在吕先生眼里,宋武帝那可是比被叫做“天可汗”的贞观大帝还要高出不少呢。
说到历史人物的评价,大家看法都不一样,刘裕是不是比李世民更强,这得看各人的观点。不过,刘裕确实是个猛人,这点没啥争议。在那个门阀士族说了算的年代,他能站出来,从一个普通家庭出身,一路打拼,最后把那些大门阀都给比下去了,这简直就是奇迹。
北魏时候的大臣崔浩曾说过,刘裕比慕容垂能耐大。慕容垂靠的是祖宗留下的威望,所以重新建国相对轻松;而刘裕呢,他是从底层爬起来的,这一路走来,挑战可大多了。
大家都说,从同时代人的评价里,更能瞧出刘裕有多厉害。刘寄奴这人,简直就是战场上的一把利剑,勇猛无比,气势汹汹,像老虎一样凶猛。连那个能在“百万大军里取敌将首级”的辛弃疾,都对他佩服得不得了。
孙恩、桓玄、卢循、徐道覆、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慕容超、姚泓这些人,全都在他那儿吃了败仗,就连姚兴也不例外,尽管他后来主动把南乡十三郡给还回来了。其他人嘛,全都被他给收拾掉了。
刘寄奴的猛烈攻打,让那些谯蜀、桓楚、南燕、仇池、后秦等政权迅速垮台,消失得无影无踪。刘裕这人,简直就是帝王终结者,称他为南朝的头号大佬,那绝对是当之无愧。
刘裕那叫一个厉害,可还是没能把中原统一了。他去世后,南朝就被北朝一直压着,从来没能翻过身来拿到战略上的主动权,最后就被北朝给灭了。
了解刘裕这个人,你就能搞懂南朝为啥那么弱,最后被北朝灭掉也是没办法的事。刘裕建的这个南朝,问题一大堆,特别是皇权和臣权、朝廷和地方的关系,他根本摆不平。南朝就是这么自己把自己给搞垮了。
南朝的宋、齐、梁、陈这些朝代,打仗的本事确实挺牛。不过呢,它们家里事儿太多,一开始就自己跟自己斗,这样一来,跟北朝比拼时肯定要吃亏。
刘裕本事大,但有两个短板。首先,他起家太晚了,36岁了才从大头兵干起,好不容易熬到有资格争皇位,都快六十岁了,算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
刘裕创业比较迟,这就导致他儿子年纪还小,没啥能力和声望。这样一来,就给他的用人安排,还有对整个王朝往后的发展打算,都带来了影响。
另外,刘裕是从底层起来的,在那个贵族世家说了算的年代,他面临的敌人真不少。等到他建立了南朝宋,那些贵族世家就成了个大麻烦,特别是他们还跟地方上的大佬联手,让皇帝更加伤脑筋。
417年那会儿,刘裕带着兵马一路往北打,把后秦给灭了,把关中也给占了,这下子他的名声可就大噪了。那他为啥非要灭掉后秦呢?其实吧,他并不是为了抢回陕甘那块地,主要是想给自己当皇帝铺铺路。
刘裕是个大权在握的臣子,并非皇上,他北伐的真正目的是想“夺位”。所以,在占领了关中地区后,刘裕得赶紧回到江南,准备登基当皇帝的事儿。这事儿跟刘穆之有没有去世,其实没啥直接关系。
有人讲,要是刘穆之还在,刘裕说不定能一路往北打,把赫连勃勃、北魏都收拾了,最后自己当皇帝,那样中原就被他统一了。但其实,这只是大家的美好愿望罢了。
你得明白,刘裕发兵攻打后秦那会儿,已经是个56岁的老头了,这在古代算是相当老的年纪。他的大儿子刘义符,也就14岁上下。这样一来,刘裕真敢拿“时间”来冒险吗?北魏哪是那么容易被搞定的。
要是战争拖着,刘裕有个不测,比如半道上没了,那他的那些儿子可咋整?像刘义符、刘义真、刘义隆、刘义康、刘义宣、刘义恭、刘义季这些小家伙,别说接手刘裕的地盘了,能平平安安活到最后就算烧高香了。
儿子年纪尚幼,这意味着刘裕没法像曹操、司马懿那样,把老板的江山抢过来,再让后代去巩固,他得自己动手,亲自去完成改朝换代的大事。
刘裕要是回了江南,那关中那边谁来管事呢?赫连勃勃和北魏可都盯着这块地方呢,刘裕一走,他们铁定会趁机来抢,这可咋办啊?
王镇恶带领的关中团队,还有沈田子带领的北府团队,随便哪个留下来,都能看好关中那片地儿。可刘裕心里不踏实,毕竟他一门心思想当皇帝,哪敢轻易信别人会真心对他呢?
为了保持稳定,刘裕不得不把王镇恶和沈田子都留下。他心里清楚,这两人之间矛盾重重,很可能会引发内斗,但他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这么做。
要是刘义真能长大成人,有了像司马师、司马昭那样的本事和威名,就算给王镇恶、沈田子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乱来。可关键是,刘义真才只是个11岁的小子。
刘义真被派去关中当家,明面上是管着那些将领,暗地里是给关中的老百姓吃颗定心丸:告诉大家,我刘裕心里还惦记着这儿,你们别慌。说白了,刘义真在那,就像是个信号,告诉大家我们还没走。
418年,刘裕重返江南时,关中那边真的闹起了内乱,结果被赫连勃勃趁机占了便宜。刘裕手下的那些猛将,像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朱超石、朱龄石、蒯恩、毛修之这些人,一个个不是在内斗中被干掉,就是在战场上牺牲,要么就被敌人给抓走了。
关中一带乱了套,这让刘裕恍然大悟,他手里的江山其实根基不稳。万一哪天刘裕不在了,新上任的皇帝又年幼,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家族和那些骄横的将领,很可能就会成为第二个刘裕,把天下搅得天翻地覆。
另外,从东晋时期渡江南下后,皇帝权力就被削弱,那些大门阀贵族随便摆布皇帝,这事儿刘裕心里明镜似的。说白了,晋安帝和晋恭帝最后落得那么惨,都是刘裕搞的鬼。
420年那会儿,刘裕把东晋给取代了,他还把皇族的人都给杀了,这做法可真够狠的,给后人留了个坏榜样。刘裕心里也明白,他这么干,自己的后代说不定哪天也会落得跟司马家一样的下场。所以啊,他得赶紧想办法,保证南朝宋的江山能稳稳当当地传下去。
由于门阀势力庞大,皇室日渐式微,刘裕为了稳住自己的位子,决定效仿西晋的做法。他大批册封诸侯王,还让这些王爷们掌管各地的兵马大权。
刘裕尝试用“实封”的办法来对付那些有权有势的门阀家族,好让自己的皇权更稳固,但这招并没像他想的那么灵。主要是因为,分封这事儿本身就容易闹分裂,再加上那些诸侯跟门阀家族穿一条裤子,问题就更难解决了。
刘裕这人挺厉害,他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分封有不少坏处。可刘裕也是没办法,要是不分封,他的孩子们就只能被人欺负了。毕竟他们年纪还小,而自己又老了,没剩多少时间能帮孩子们摆平事情。
分地给诸侯会引发骚乱,但天下还是老刘家的天下。要是不封诸侯,像王敦、桓温、桓玄、刘裕这样的厉害角色就会冒出来。刘裕琢磨着,既然这样,那还不如把这些好处给自家人呢。
刘裕这么一搞,果然捅了娄子。那些诸侯王手里握着大堆兵马,打来打去就成了家常便饭。先是元凶之乱,接着刘义宣之乱,然后又来了个义嘉之乱,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皇上对诸侯们不放心,诸侯们呢,也敢跟皇权较劲,内战就不断地上演。
南朝宋时期,刘家内部斗得厉害,很多刘家人都被自己的亲人给害了,结果让萧道成捡了个便宜,他后来建立了南朝齐。萧道成当上皇帝后,心里也不踏实,生怕别人也来抢他的皇位,于是他也搞起了“实封”那一套。结果呢,萧家的后代们,就像是照着南朝宋的剧本演一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互相残杀。
南朝齐国皇室内部斗得不可开交,结果萧衍,就是后来的梁武帝,捡了个大便宜。萧衍坐上皇位后,心里也不踏实,生怕江山不稳,于是继续推行“实封”制度,想稳住局面。但就算这样,宫里头还是少不了明争暗斗。
侯景之乱一起,萧家的子孙们瞧着梁武帝和太子被敌军围得水泄不通,心里头却暗自高兴,一个个都盼着他俩早点被干掉,好让自己有机会坐上那龙椅。这样一来,本该快刀斩乱麻解决的侯景之乱,愣是拖拖拉拉闹了好几年。
萧家的人先自己内部较量了一番,分出高下后,才带着军队全力去攻打侯景。梁元帝最后是赢了,但南朝梁也因此大伤元气。紧接着,宇文泰和高洋又两面夹击,梁朝接连失去了四川、荆州和淮南这些地方,最后梁元帝落得个自焚的下场。
梁元帝自己烧死之后,陈霸先和王僧辩开始新一轮的较量。陈霸先出其不意,把王僧辩给干掉了,这样他就没了争权的绊脚石。接着,他建立了南朝陈,但那时候的江南,已经被折腾得不行了。
南朝那会儿,统治集团里斗得厉害。从徐羡之他们四个辅政大臣把刘义符给干掉开始,一直到陈霸先反水了自己的盟友,这南朝每一次内部掐架,都让北朝捞到了不少好处。最后呢,北朝就这么一步步把南朝给整没了。
辅政大臣动手除掉了刘义符,北魏趁机占领了河南的四个重要城镇。后来发生了义嘉之乱,宋明帝刘彧狠下心,把孝武帝的二十多个儿子都给杀了。这一举动惹恼了薛安都,他直接投奔了北魏。这样一来,南朝就丢了淮北、山东,还有豫州的大部分地盘。
侯景之乱后,南朝丢掉了淮南、四川还有荆州这些地方。这么一来,等南朝陈建立时,江北那边就成了直接跟敌人对峙的前线,手里头剩下的底盘,也就只有那被搞得破破烂烂的“吴越”地界了,可以说是没啥指望,就等着日子一天天过去。
从领导才能上说,南朝陈一连出了三位挺厉害的皇帝:陈武帝、陈文帝还有陈宣帝。他们治国时,内部几乎没啥争斗(因为没人能争了),但即便如此,也没能让国家起死回生。南朝陈一度还得向北朝低头,失去了原本的统治地位。
南朝陈的覆灭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不管皇帝怎么努力治国,都改变不了这个结果。南朝陈啥时候完蛋,那得看北朝啥时候能把资源拢到一块儿,还有宇文家啥时候能搞定北方。
真是可惜啊,原本宇文家族有机会一统天下,在历史上留下个威名赫赫的“周朝”。但谁想到,周武帝宇文邕年纪轻轻就没了,接着周宣帝又一顿瞎折腾。结果,好处全让同样来自关陇集团的外戚杨坚给捞走了。
581年,杨坚把北周的皇位给抢了过来,自己当上了皇帝,建了个新朝代叫隋朝。到了589年,他又带着大军往南打,把南朝的陈给灭了,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就都被他统一了。
从公元420年刘裕当上皇帝算起,一直到589年南朝陈被隋朝给灭了,南朝总共撑了169年。这169年里,南朝不是忙着内部争斗,就是在准备内部争斗的路上,最后终究没能逃过被北朝吞并的命运。
在169年的时间里,南朝曾有那么一阵子,势力比北朝还要强,也有机会把中原统一起来。但可惜啊,南朝愣是没把握住。为啥呢?还不是因为南朝朝廷里矛盾重重,这种结构上的问题,让他们只能不停地窝里斗,最后也就走向了灭亡。
要是南朝想吞并北朝,有个大前提,那就是刘裕得年轻二十岁。要是他四十岁就当上皇帝,那时间、精力都足足的,足以搞定那些有权有势的门阀。他还能好好培养个接班人,一步步推行改革,让皇权重新振作起来。而且,他也不用搞分封那一套,直接建个完善的官僚体系就行。
说白了,刘裕是栽在了“年纪大”上,南朝一开始就因为刘裕岁数太大,根基不稳。要是刘寄奴能再多活二十年,南朝说不定就能一统中原了,历史上也就能出现一个真正强大的“宋朝”,那才是个货真价实的铁血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