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明永动机连杀5人

正少年向未来 2025-03-28 11:06:44
为发明永动机连杀5人

1999年,重庆某出租屋。

嫌犯廖某将客厅改造成5米长带电水池,诱骗5名“棒棒”(体力劳动者)舀水时触电身亡。

廖某冒用他人身份证租房,案发后“人间蒸发”,身份成谜。

2022年,警方通过案发现场矿泉水瓶的指纹比对,锁定刚出狱的廖某。

墙上潦草数字“22、3、5.1、0.7、5”对应水池构造(22块砖长、3层砖高、5张铁板通电装置),笔迹鉴定锁定廖某。

警方在其秘密工作室发现永动机装置,廖某心理防线彻底瓦解。

司法审判

2023年核准追诉,认定“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后果严重”。

2024年12月,重庆市五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廖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目前二审审理中。

定义与幻想

永动机指无需外部能源即可无限运行的机械装置,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第二定律(熵增定律)。

历史执念

从中世纪到近代,达·芬奇等科学家曾尝试设计永动机,均以失败告终。现代科学已彻底否定其可能性。

三重扭曲逻辑

偏执型人格:坚信“杀人能突破思维极限”,将暴力与创造力强行关联。

妄想症:认为“牺牲他人”是实现永动机的必要代价,漠视生命价值。

技术仪式感:精心设计杀人装置、记录数字密码,满足掌控欲与“科学探索”的扭曲成就感。

用偏执掩盖无能,以暴力伪装“创新”,暴露极端思想危害。

某论坛讨论显示,12%网友对“科学狂人杀人案”表示“理解创新代价”,反映伪科学崇拜的潜在风险。

法治层面

案件历时24年,但因“后果极其严重”,最高检仍核准追诉,体现对恶性犯罪的零容忍。

死刑适用:廖某被判死刑,法律完成对生命的最终审判。

教育缺失

需加强基础教育中的物理学常识与科研伦理,避免“永动机”等伪科学幻想滋生犯罪。

关注孤僻人群的心理干预,防止极端行为。

公共安全

刑侦技术进步(如指纹比对、大数据分析)成为破案关键,需持续投入提升破案效率。

5名受害者均为底层劳动者,案件凸显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安全保护不足。

欧美多国曾发生“科学狂人杀人案”,需警惕跨国伪科学组织渗透。

中科院院士王志刚指出,“用科学外衣包装犯罪比永动机更可怕”,呼吁加强科研伦理监管。

永动机相关内容举报量激增,平台需强化审核,遏制伪科学传播。

这起案件是人性之恶与科学无知的结合体。当“永动机”的幻想被暴力与鲜血染红,法律与科学需共同筑牢文明底线。唯有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在创新之路上稳健前行。

关注我

1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