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后,被迫撤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战略转移。
不过,在红军长征的队伍中,有一支特别的部队,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纵队第15大队。它的名声甚至番号,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这群百人规模的部队,和其他部队完全不一样,他们装备的武器,不是长枪刺刀、也不是机枪大炮,而是100余挑看似“很廉价”的扁担。
但是,就是在这些扁担里,却放着红军的经济命脉,这是世界上最小的银行,被叫做“扁担上的银行”,也就是红军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在电视剧《追风者》中便有提及。
那么,为什么叫做扁担上的银行呢?
因为它没有辉煌大气的办公大楼,没有固定的办公位置,只因为它在红军战士的肩膀上,行进在连绵的山峰、暗沼密布的草地、硝烟弥漫的战场……
在这些扁担银行里,有两担黄金,几十担银元,几十担苏区纸币,还有数台印钞机和铸币机,和制币所需要的油墨和纸张。
当时,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主要职责就是在长征途中,沿途筹款,保障运输、存储和生产、供应纸币等。
但是,在国民党军疯狂围追堵截的情况下,红军银行是如何展开工作的呢?红军长征时期的军费,又完全是靠的离开瑞金时所携带的几十担金银、纸币吗?
1934年11月,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主力直接从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而第15大队遭遇敌机轰炸,数台制币机器被毁,不少银行工作人员也是为保护银行财产而牺牲。
1935年遵义会议后,第15大队进行整编,并在遵义地区,开展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发行和宣传工作,地方市场活跃,红军的军费供给也得到了解决。
后来,由于国民党军重兵进攻贵州,为方便行军,苏维埃国家银行被迫毁掉了一些机器和纸币,这也令苏维埃国家银行工作人员悲痛万分。
他们始终记得国家银行的职责,一有停顿休息,他们便立即开业,为部队筹集粮食和经费,发行货币,购买生活必需品,比如食盐等。
在贵州期间,他们先后在遵义、桐梓、安龙等地发行货币,设置货币兑换处。
即便银行仅在安龙县驻扎一天,该有的发行货币和回拢等工作依旧没有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红军战士可直接使用苏币,在安龙县城内购买雨衣、毛巾等日用品消费。
后来,红军进入川康地区,开始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苏维埃国家银行科长张达远,背着沉重的银行财产,徒手在冰雪上前进,双手直接被冰给刺得鲜血直流,有的银行职员患上疟疾,最终倒在大雪深处。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这些国家银行职员说道:你们一定要保护好银行的财产!
后来,幸存的苏维埃国家银行职员,继续同红一方面军穿越草地,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他们吃野菜、树皮、树根充饥,身边也有同事不断倒下,但是红军的财产绝对不能丢。
1935年10月,苏维埃国家银行工作人员,和中央红军一同到达陕北瓦窑堡,参加长征的14名银行干部,仅剩下8人,负责运输的200余名战士,仅剩下10余人。
他们有的战死、有的饿死、有的累死、有的冻死,但是永远没有放弃对于国家银行财产的保护!
最终,苏维埃国家银行的两担金子,安全到达陕北根据地。
当时,靠着两担金子,和一些银元,我军的“国家银行”才得以再次开业,并在原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
扁担银行,也是我党金融事业的开端和源头。它的成长,为共和国撑起了一道不屈的金融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