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校外培训市场风起云涌,尤其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科类培训大幅缩减,艺术、体育、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市场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乱象:机构跑路、恶意闭店、退费难等问题频发,让不少家长陷入了困境。那么,面对乱象丛生的校外培训市场,家长究竟该如何明智选择呢?
一、校外培训市场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然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数量却呈现井喷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数量是学科类的五十多倍。这些机构在提供多样化培训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以厦门市思明区普罗国际琴行为例,该机构在“双十一”期间还在促销卖课,招收新学员,但一个月后却突然卷钱跑路,导致众多家长损失惨重。类似的情况在北京、上海等地也屡见不鲜。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频繁跑路,不仅让家长的权益受损,也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家长面临的困境
面对琳琅满目的校外培训机构,家长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机构跑路、教学质量差等问题。这种矛盾心理让不少家长陷入了困境。
有家长表示,他们在选择机构时,往往会参考朋友的推荐、机构的口碑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然而,即使这样,也难以完全避免风险。一些机构在招生时承诺得很好,但真正开始上课后却漏洞百出。更有甚者,直接卷款跑路,让家长血本无归。
三、关键问题分析
非学科培训的刚需性不足
与学科类培训相比,非学科类培训的市场波动更大。对于重视学业成绩的家长来说,非学科培训不是刚需。一旦遭遇经济压力,他们往往会选择保留孩子的学科类培训,砍掉非学科类培训。因此,非学科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相对有限。
监管政策尚未完全落地
尽管“双减”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但针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监管政策尚未完全落地。一些地区还存在审批监管分离、多头管理等问题。这导致一些机构能够钻空子,逃避监管。
预付费模式的风险
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普遍采用预付费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机构稳定资金链路,但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一旦机构经营不善或恶意跑路,家长的预付款往往难以追回。
四、专家与群众观点
教育行业研究咨询机构里畔商研合伙人葛文伟
葛文伟认为,非学科机构跑路的核心原因在于预付费的经营模式。他建议家长在选择机构时,要仔细查看机构的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与教育部门公布的黑白名单进行查询核对。同时,与机构签署规范的培训服务合同,不超过规定时长缴费,主动索要发票等收付款凭证。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
刘林指出,全国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数量庞大,出问题的绝对数量也肯定远多于学科类机构。他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市场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同时,家长也要提高风险意识,理性参与培训。
五、横向对比与争议话题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校外培训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一些国家在规范校外培训方面有着更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例如,美国通过立法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日本则通过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来规范市场秩序。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争议话题方面,有人认为校外培训市场乱象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问题,才能真正遏制校外培训市场的无序发展。也有人认为,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盲目跟风报班,让孩子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六、未来展望与建议
基于现有信息,笔者认为,校外培训市场的乱象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市场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同时,加强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审批和监管力度,确保机构的合法合规经营。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并公开曝光。
家长提高风险意识
家长在选择机构时要理性参与培训,不要盲目跟风报班。要多与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注重结合孩子的个性特质、兴趣爱好和学习状况等因素因材施教。同时,提高风险意识,选择合规机构并签署规范的培训服务合同。
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校外培训市场乱象的问题还需要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政府应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缩小校际差距。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供家长选择。
结语:
校外培训市场的乱象不仅损害了家长的权益也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政府、社会、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校外培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