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是我军的杰出将领,除了拥有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外,还带出了不少优秀的将领,其中不乏有后来的开国上将。
徐向前的作战风格充分发挥了毛主席的十六字战术,运用灵活的游击作战击溃敌军,其麾下的将领大多也都带有浓厚的徐式作战风格。
相比之下另一位杰出将领粟裕的作战风格就有所不同了,作为我军的“战神”,粟裕素来以善打神仙仗闻名。
有两名将领先后在徐向前和粟裕麾下作战,深受徐式风格影响的两人,之后又融合了粟裕的作战风格,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那么两人的作战风格有何区别?这两位名将分别是谁?
传奇元帅徐向前徐向前1901年出生于山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父亲长期在外工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则在家里干农活帮补家用。
徐向前从小就十分懂事,很小的时候就选择了辍学打工,不过期间他也没有忘记学习。
徐向前利用闲暇的时间自学了许多课程,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了当地的一所军校。
进入学校之后徐向前的表现十分出色,很快就获得了上级的认可提拔为了一名干部,并参与到了之后的众多军事行动当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1924年4月,徐向前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黄埔第一期学员。
毕业之后徐向前留在学校担任排长,后来又加入到革命军并先后参与了多个重要战役,逐渐在军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直到1927年加入我党,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之后的革命历程中,徐向前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华,在多次重要战役中表现出色,最终成为了军中的领袖人物。
新中国成立之后,徐向前在授衔仪式上成为我国十大元帅之一,足见其为革命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徐向前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作战风格,其独创的游击战术深深地影响了其麾下的众多将领。
徐向前的游击战术与毛主席的十六字战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他在1929年初前往湖北西北地区担任31师副师长后总结得出的。
同年年底,徐向前成为鄂豫边革命委员会的军委主席,然后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作战经验和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游击战术。
当时他起草了一份决议草案,并在这份草案中提出了自己的战术思想,这也是后来著名的徐式作战风格。
徐向前主张正面作战时集中化,游击作战时分散化,战斗时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如果没有了解清楚敌人的情况,那就不要与其进行战斗。
敌军进攻时我军就后撤,敌军撤退时我军就追击。用跑圈的方式与敌军作战,如果敌人有坚固的防御工事,那就不要与之作战。
徐向前的游击战术融会贯通了毛主席的十六字方针,毛主席早在1927年秋收起义时,就已经开始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自己的游击战术。
在之后井冈山的革命历程中,毛主席的游击战术开始逐渐成熟,并总结出了十六字方针。
毛主席的战术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方针成为了我军不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而徐向前的战术则蕴含了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思想。
只是徐向前的游击战术会更加深入,对十六字方针进行了精细化的思考和扩展。
徐向前的战术除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核心思想以外,还关注到了集中与分散作战方面以及群众路线的原则,同时还考虑到了敌军的情况。
正因如此,徐向前的部队总能在与敌军的作战中占得上风,并不断取得战斗的胜利。
如此显著的作战风格自然也影响了徐向前麾下的将领,其中韩先楚更是将徐式作战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日后声名显赫的“旋风司令”。
很多曾经在徐向前麾下指挥作战的将领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并在之后的军事生涯中留下了徐式烙印。
然而王必成和陶勇却是一个例外,他们在调离徐向前部后来到了粟裕麾下,粟裕同样是一个风格特点突出的将领,王必成和陶勇身上的徐式烙印竟然被粟裕抹去了。
那么王必成和陶勇有着怎么样的革命经历?他们有着怎么样的战术风格?
“王老虎”和“拼命三郎”王必成1912年2月出生于湖北麻城,由于家庭环境还算可以,所以从小就获得了进入私塾读书的机会。
后来由于国内局势动荡,王必成被迫辍学回家,在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后选择参加农民运动,并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1年,王必成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的通讯班班长,不过他更感兴趣的是排兵布阵方面的知识。
虽然王必成的没读过很多书,但是作为通讯班班长能够经常出现在首长身边,也由此学习到了许多排兵布阵和指挥作战的知识。
在之后的杨家寨、杨平口等许多战役中,王必成都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很快王必成的出色表现就引起了徐向前的关注,他在1931年底将王必成提拔为了连长,王必成由此获得了上战场指挥作战的机会。
在之后的战斗中,王必成作战十分勇猛,经常带领战士们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很快王必成就获得了上级的提拔,担任部队指导员,在此之后王必成就开始打上徐式烙印。
1933年国民党集中了40万部队进行第四次围剿,王必成临危受命,成功完成“反围剿”的作战任务。
此战过后王必成被提拔为了营长,之后他带领部队在“反围剿”战斗中屡建奇功,到了长征时期王必成已经做到了89师的副师长。
随着职位的提升,王必成也意识到自身的水平需要提升,于是他就先后进入到了红军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到了抗战时期,王必成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的参谋长,在战术思想上也深受徐向前的影响。
通过灵活运用徐向前的游击战术,王必成在两百多场战斗中痛击日寇,强悍的作战风格让他获得了“王老虎”的称号,他也成为了徐向前麾下的一员名将。
和王必成相比,陶勇的经历则更加曲折,他在1913年1月出生于安徽六安,从小父亲就因病去世了。
7岁的陶勇不得不通过给地主干活维持生计,期间饱受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直到1929年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陶勇最开始跟随共青团在河南地区进行游击作战,敢打敢拼的作风让上级很快就注意到了陶勇,出色的表现让他当上了红十一军的一个班长。
在此后的革命岁月中,陶勇展现出了过人指挥才能,到了长征时期已经成为了红九军教导师的师长。
1936年10月,陶勇跟随徐向前部西渡黄河,在与马步芳作战的过程中,陶勇也展现出了身上的徐式烙印。
当时陶勇指挥部队与马步芳打了三天三夜,最终因为双方的实力悬殊不得不选择撤退,但陶勇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在等待时机向马家军复仇。
两个月之后陶勇在河西走廊再次遇到了马步芳的部队,这一次陶勇拉开架势与马家军激战了五天五夜,最终成功击败了马步芳的部队。
眼看敌人准备逃跑,陶勇发挥徐向前的游击战术,继续乘胜追击,并在倪家营地区与敌人战斗了一个多月,消灭了马家军近万人。
此战过后陶勇名声大震,经常赤膊上阵的作战风格让他获得了“拼命三郎”的称号,在陶勇的身上能够看出明显的徐式作战风格。
抗战爆发之后,陶勇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的副参谋长,由此与王必成成为了好搭档,两人共同在战场上并肩作战。
王必成和陶勇都曾经在徐向前麾下效力,解放战争爆发之后,两人先后被调离了徐向前部,来到了粟裕的麾下。
他们虽然深受徐式风格的影响,但在遇到粟裕之后,很快就被粟裕的作战风格同化,那么战神粟裕又有着怎么样的战术?
两大战术的融合相比于徐向前的游击战术,粟裕更善于统筹全局,他会充分考虑各种影响战斗的因素,颇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感觉,这也是粟裕常打神仙仗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徐向前的战术则更讲究应变能力,根据敌军的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作战部署。
粟裕首先会分析中央的作战意图,确定好本部在整个战局中扮演的角色,然后再思考怎么配合友军进行作战。
战斗打响之后,粟裕会想尽办法占的先机,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后,耐心寻找敌军的破绽。
找到突破口之后,就能一击制胜,即便对方数倍于我军也不足为患。
这就要求粟裕要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掌握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而且粟裕十分喜欢出奇兵。
他常常会把敌人引入自己的包围圈,然后通过丛林作战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最终敌军只能够疲于奔命,被粟裕的战术拖垮。
在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时候,粟裕也能够统筹全局,往往能够在敌军意想不到的情况下改变战局的走向,从而彻底消灭敌军。
可以说粟裕和徐向前是两种不同的作战风格,徐向前适合在敌后战场进行游击作战,而粟裕则更适合正面战场的大兵团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的作战方式与抗战时期有所不同,所以王必成和陶勇才会被粟裕的战术思想同化,而这也证明两人有着很好的适应能力。
1947年由于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所以王必成和陶勇就来到了粟裕的麾下。
王必成和陶勇分别担任六纵和八纵的司令员,莱芜战役爆发之后王必成指挥六纵执行阻击任务,陶勇则指挥八纵进行围攻和穿插进攻任务。
此外宋时轮和许世友也在猛攻敌军,最终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经此一战王必成和陶勇都大开眼界,他们第一次见识到了战神的真正实力,原来打仗还能够这样配合着来打。
之后两人很快就接受了粟裕的战术思想,并将这些战术用在了实战上,在孟良崮战役中两人把粟裕的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当时张灵甫的整编74师实力强大,粟裕认为张灵甫素来与其他部队有隔阂,因此只要将74师团团围住,就能够将其尽数歼灭。
紧接着粟裕就开始在蒙阴、沂水地区进行穿插包围,通过猛虎掏心的战术,让王必成和陶勇率部全力进攻。
在友军的配合下,六纵和八纵向张灵甫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而敌人的援军则被友军部队阻击在了外围。
经过4天的血战,我军成功全歼整编74师,消灭了三万多敌军部队。
在这一次战斗中,王必成和陶勇已经完全转变了作战风格,部队也展现出了更强的战斗力。
粟裕确实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名将,王必成和陶勇受到他的影响其实是进步的体现,他们也对粟裕的指挥能力十分敬佩,这就是我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一个典范。
结语:徐向前和粟裕的战术都十分出色,在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位将军也都是我军的杰出将领之一。
王必成和陶勇先后在他们麾下指挥作战,对于两人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两位将军的作战风格也深深影响了他们。
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不同战术,说明王必成和陶勇本身就有着很好的领悟能力,他们也在革命战争时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