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用一生去爱一个人,听起来像浪漫小说的情节,但如果这份爱始于一场他并不情愿的婚姻呢?1932年,北京,一个年轻人启功,在母亲的安排下一头扎进了包办婚姻的漩涡,对象是一个比他大两岁的陌生女子。他称她“姐姐”,却在余生的70年里爱她如命。命运的转折、家庭的没落、生活的艰辛,让这段情感从无奈走向深情,从平淡走向伟大。
启功,1912年出生于北京,家世显赫,是清朝雍正皇帝的第9代孙。可惜,这样的皇家血脉并没有给他带来锦衣玉食的生活。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他自幼由曾祖父和祖父抚养长大。启功聪明过人,4岁进私塾,10岁时家庭变故接踵而至,祖辈相继离世,丧事和债务压垮了这个家族的最后一丝荣光。
经济窘迫的他辍学、求学,生活全靠母亲和姑姑苦苦支撑。而就在这样的贫困中,母亲仍希望为他安排一门亲事,认为这不仅能让儿子成家立业,还能找到一个能帮衬生活的媳妇。于是,他们为启功选中了一位比他大两岁的满族女子章宝琛,一个出身普通、没有文化的女人。
启功对这桩婚事十分抗拒。他自小饱读诗书,幻想中的妻子应该是满腹文章的才女。现实却给了他一个朴素无华的“姐姐”。他不满,但孝顺让他无法拒绝,只能接受这场命定的婚姻。
1. 不情愿的婚姻,却打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启功和章宝琛的婚姻,起初并没有半点浪漫可言。他嫌弃她的“乡土气息”,对她不闻不问,甚至觉得她的存在是人生的一场灾难。可他没想到,这个女人的坚韧和善良,会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慢慢瓦解他的冷漠。
婚后,家中所有的杂事都由章宝琛一手操持。一间破旧的小屋,几乎没有留给她喘息的空间。启功的朋友常常深夜造访,谈天论地,她听不懂,却从不打扰,只默默端茶倒水、收拾残局。启功逐渐意识到,自己看不起的这个女人,有着不输读书人的品格。
2. 家庭艰难,她是他的守护者
生活的重担并没有放过这个家庭。启功当过教员,但后来失业,生活越发困苦。一次,他忍不住决定靠卖字画补贴家用,可刚拿起画作准备出门时,却又因为自尊踟蹰不前。章宝琛看出了他的为难,毫不犹豫地接过画,说自己去卖。
有一次,大雪纷飞,章宝琛外出卖画迟迟未归。启功担忧地去寻找,却远远看见她坐在街边,身上落满了雪,双手冻得通红,但脸上却挂着满足的笑容。她高兴地告诉他,只剩下两幅字画没卖出去。那一刻,启功的眼眶湿润了。他明白,这个女人的善良和坚韧,早已超越了他对“才女”的幻想。
3. 痛苦岁月,她是他的避风港
1957年,启功的母亲和姑姑相继病倒,照料她们的责任全落在章宝琛身上。她从未抱怨,端屎端尿,事事亲力亲为。母亲临终时,启功跪在地上,对章宝琛磕了一个头,叫了一声“姐姐”,这一声包含了对她无尽的感激。
更艰难的日子还在后头。启功因为“右派”身份被打压,不仅失去了工作,连心血之作也被批判。他一怒之下将自己的书稿投进火堆,章宝琛却冒着火焰把稿件抢了出来,手上被烫出水泡。她劝他忍耐,说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那段时间,她守在门口为他放哨,只要有人来,就大声咳嗽提醒。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启功的尊严。
4. 命运的馈赠,也是一生的遗憾
贫困和劳累让章宝琛的身体每况愈下。她患上了严重的黄疸性肝炎,病情恶化后,她在临终前告诉启功,自己在后院埋了两口大缸。当启功挖开时,发现里面是她多年悄悄保存的他的稿件。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他的事业,也守护了他们共同的生活。
这个女人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为启功留下一个孩子。她希望他能在自己去世后再娶,生活有人照顾。但启功始终没有答应。
她去世前,他想满足她最后一个愿望——搬进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可当他赶到医院时,她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章宝琛去世的30年里,启功始终未再娶。他将自己的稿费悉数捐出,换掉双人床,独自度过余生。他说:“我的心里再容不下任何女人了。”
有人说,爱情不一定轰轰烈烈,有时它藏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藏在一双冻得通红的手中,藏在一声不厌其烦的咳嗽里。启功和章宝琛的故事,或许没有绚烂的开头,却有一个让人动容的结尾。
生同衾,死同穴。他用一生去爱她,她用一生守护他。这份平凡中的伟大,才是真正让人动容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