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南征北战》中20位主演都已去世,最小就年仅49岁

哈密瓜聊什么 2024-11-13 11:22:51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内地电影圈走出了一批批让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家,他们用热血铸就了那个年代的光影记忆。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那部曾经热血沸腾的《南征北战》——这部1952年上影厂集结全厂精英拍摄的战争巨制。

71年过去了,曾经那些在银幕上意气风发的身影,如今已全部谢幕。最小的冯喆才49岁就离开了人世,最长寿的几位也都在90岁左右走完了人生旅程。

物是人非,银幕上的英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年代。

说起《南征北战》,就不得不提"老三战"。这部电影与《地道战》《地雷战》被并称为新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战争题材电影。

那时候,露天广场放电影可是件大事,电影中"不见鬼子不拉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些台词,几乎是那个年代每个孩子的口头禅。

为了还原真实的战争场面,剧组竟然采用实弹拍摄。这在当时可是闻所未闻的大手笔,难怪一经上映就引起全国轰动。

这么多年过去,它依然被评为中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一。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大概都记得那些充满激情的战斗场面,记得每个演员的精彩表演。然而谁能想到,银幕上的英雄们,如今却已一一离我们远去。

这不禁让人感叹时光飞逝,岁月无情。

这个故事,要从他们当年的相聚说起。。。

在《南征北战》所有离世的主演中,冯喆的故事最让人唏嘘。他是50年代家喻户晓的演员,是多少观众心目中的初代男神。

浓眉大眼,儒雅英武,在电影里饰演的高营长形象,完美符合那个年代观众对英雄的想象。

谁能想到,这个常年霸占银幕的男神,人生会如此戏剧性。1946年,冯喆还在话剧舞台上演出时,遇见了他命中注定的女人——张光茹。

那时的张光茹,是个性格刚烈的川剧演员,因为曾经一段刻骨铭心的失恋,甚至砍断了自己的左手食指。

冯喆对张光茹一见钟情,展开了热烈的追求。面对这份炽热的爱意,曾经被爱情伤害过的张光茹终于被打动。1949年,两人在香港喜结连理。

婚后,冯喆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发展事业,《南征北战》的成功更是让他跻身一线,接连拍摄了《沙漠追匪记》《铁道游击队》《金沙江畔》《羊城暗哨》等热门影片。

但好景不长。随着冯喆名气越来越大,身边的花边新闻也多了起来。敏感多疑的张光茹开始胡思乱想,加上一次意外流产导致终身不育,夫妻关系跌入冰点。

1957年,张光茹被调回成都,两人开始了名存实亡的分居生活。

事业上的下滑,身体上的病痛,感情上的失意,再加上特殊年代的到来,1966年,冯喆被打成敌特。曾经风光无限的银幕男神,在农场里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1969年6月的一天,49岁的冯喆选择了上吊结束自己的生命。

最让人心酸的是,直到1978年冯喆才被平反,骨灰被安置在烈士陵园。而他的妻子张光茹,此后再也没有改嫁。

多年后她在诗集中写道:"我悼亡君十八年,此心耿耿意绵绵,君虽逝去我恋君,梦里相逢话苦甜。

49岁,正是一个演员最成熟的年纪,但冯喆的生命却戛然而止。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演员的悲剧,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

时间往前推,让我们看看其他演员的命运。。。

说起《南征北战》的演员群像,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先说说那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李进,他的扮演者铁牛可是个有意思的角色。

铁牛这个艺名来头可不小。他年轻时是个铁匠,身材魁梧有把子力气,大家都叫他铁牛,这名字就这么叫开了。抗战时期,他参军入伍加入山东军区文工团,后来进了上海电影制品厂。

在《南征北战》里,他把那个矮墩墩胖乎乎的小战士李进演得惟妙惟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有趣的是,很多年轻观众可能不知道李进,但一定记得《西游记》里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没错,那就是铁牛。可惜晚年他因中风瘫痪在床,2015年离世,享年93岁。

再说说张瑞芳,演玉敏这个角色时她已经是话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了。她的人生起起落落,经历过三段婚姻,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生育,最后和第三任丈夫收养了一个儿子。

让人感动的是,2000年她把积蓄都拿出来,在上海开了一家"爱晚亭"养老院,在那里度过了晚年,2012年去世,享年94岁。

说到仲星火,他饰演的刘永贵是个魁梧的机枪手。戏里他是硬汉,戏外的人生却充满辛酸。从小被过继给地主家,长大后忙于事业疏忽了与三个女儿的感情。

特殊年代里,因为出身问题,妻女都受到牵连。等到1982年他再婚,更是把父女关系推向冰点。2014年,他带着与女儿们的遗憾离世,享年91岁。

还有白穆,在电影里演了个被观众记住的敌参谋长,那句"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成了经典台词。他是个甘当绿叶的演员,一辈子演配角,却在几十部电影里塑造了各种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2012年,这位老艺术家带着对表演的热爱,安详离世,享年92岁。

看似平凡的人生,却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写下了不平凡的故事。

195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为了拍好《南征北战》,厂里集结了当时最优秀的演员阵容。这些演员,有的是从话剧舞台走来的,有的是从军队文工团转业的,还有的是在抗战时期就开始表演的老艺术家。

最让人震撼的是,为了还原真实的战争场面,剧组竟然采用实弹拍摄。要知道,那个年代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特效技术,演员们都是实打实地在枪林弹雨中完成拍摄。

阳华饰演的李军长,那句"看在党国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成了当年街头巷尾都在模仿的经典台词,不亚于现在的网络流行语。

刘沛然就是个有意思的例子。他本是军人出身,拍完这部电影后转型去了八一电影厂当编导,后来还执导了《黑山阻击战》《林海雪原》《金陵传》这些经典作品。

再看张鸿眉,她在50年代饰演了积极向上的游击队员二嫚,到了60年代就转型当了导演。

张庆芬的转型之路也很典型。50年代她在电影里基本都是配角,演完永贵嫂这个角色后,她选择到学校当表演老师,为中国电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有意思的是,布加里和王力这对夫妻都参演了这部电影。布加里演了赵大娘,王力演了刘团长,两人都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台柱子。

布加里后来还去了北京电影学院教书,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这群演员用他们的坚持和付出,不仅完成了一部经典作品,更是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从舞台到银幕,从演员到导演和教师,他们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时光荏苒,让我们看看这些艺术家最后的时光。。

时光飞逝,那个露天广场放电影的年代早已远去。记得小时候,《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这"老三战",就是村里广场上最受欢迎的节目。

大伙儿搬着板凳,举着脖子,看得是津津有味。那时候的电影票还不到一毛钱,可比现在动辄几十上百的电影票便宜多了。

如今,《南征北战》71年过去了,20位主演都已经离我们而去。最年轻的冯喆,49岁就匆匆谢幕;年纪最大的几位,像张瑞芳94岁、铁牛93岁、白穆92岁,都已在2010年后相继离世。

看着他们的离去时间,仿佛在读一部中国电影史的年表。

这些老艺术家们,有的转型当了导演,像刘沛然;有的去教书育人,像张庆芬;有的开办养老院,像张瑞芳。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为中国电影事业默默奉献着。

如今再看《南征北战》,银幕上那些鲜活的面孔,永远定格在了1952年。他们有人功成名就,有人郁郁不得志;有人儿孙满堂,有人孤独终老。

这哪里是一部电影的演员表,分明是一部时代变迁史。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慨:他们都已经离开了,但《南征北战》依然在被传颂,那些经典台词仍在被后人引用。

或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能让演员们永远活在观众的记忆里。

愿天堂也有露天电影,愿他们在那里重聚。而我们,还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让这些闪亮的名字,永远留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

7 阅读:1472
评论列表
  • 2024-11-27 14:55

    1952年出品,咋成了六七十年代精品???

  • 2024-11-27 14:59

    “上海电影制品厂”???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是耸果厂??????

  • 2024-11-26 17:46

    我是小时候在电影院看的南征北战

哈密瓜聊什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