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曾险在中国圈地建国成功,为何计划破产,是谁阻止了他们?

珊珊玩转过去 2025-04-01 21:58:33

20世纪30年代,犹太人在中国东北和云南等地试图建立定居点甚至国家的计划,曾一度看似有望实现。然而,这些努力最终无果而终,那么到底是谁导致了计划的破产呢?

犹太人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犹太人与中国的接触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唐朝。当时,通过丝绸之路,一些犹太商人来到中国,在开封建立了社区。他们修建了会堂,保存了希伯来文经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当地生活,比如与汉人通婚。不过,他们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并未完全消失,直到19世纪,这个社区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融入中国社会。这段早期的交往,为后来的犹太移民奠定了基础。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新的犹太移民潮开始涌入中国。1843年上海开埠后,来自中东的塞法迪犹太商人,比如萨松家族和卡多里家族,带着资金和商业头脑来到这里。他们从事鸦片贸易和房地产开发,积累了财富,还在1920年建起了奥赫尔·拉切尔会堂。

同时,逃避俄罗斯革命和东欧大屠杀的德系犹太人也来到上海和哈尔滨。到1930年代中期,上海的犹太人口包括约700名伊拉克后裔和数千名俄罗斯犹太人,他们办报纸、开商店,形成了活跃的社区。

这些历史足迹表明,犹太人并非突然出现在中国,而是有着长期的联系。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他们才真正萌生在华建立定居点甚至国家的想法,这与当时全球局势的剧变密切相关。

纳粹迫害下的避难需求

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欧洲犹太人的命运。1935年的纽伦堡法令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1938年的“水晶之夜”更是掀起了大规模迫害浪潮。无数犹太家庭被迫逃离家园,寻找避难地。

然而,当时的国际环境并不友好,美国、英国等国家对移民设置了高门槛,许多犹太人被拒之门外。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尤其是上海,成为为数不多的避风港,因为上海的国际租界和法租界不需要入境签证。

从1933年到1941年,约2万名犹太难民陆续抵达上海。他们大多来自德国、波兰和奥地利,带着仅有的行李,乘坐意大利或日本的轮船,跨越大半个地球来到中国。1938年8月15日,第一批奥地利难民搭乘“康特·韦尔德”号抵达上海。

这些人初到上海时,在虹口区安顿下来,开设了学校、诊所和咖啡馆,试图重建生活。然而,1937年的淞沪会战让上海局势动荡,日本占领部分区域后,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上海的开放政策为犹太人提供了生存空间,也为后来的建国计划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日本占领下的东北地区和国民政府控制的内地,也出现了不同的安置方案。

日本占领下的“富谷计划”

1932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在这片土地上,日本军方和工业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富谷计划”。这个计划始于1934年,目标是邀请5万名德国犹太人定居满洲,作为开发经济的先锋,甚至有可能扩展到百万规模。

据1979年《纽约时报》披露的文件,日本希望通过犹太人的资金和商业才能,发展东北经济,同时将其作为对抗苏联的缓冲区,还试图借此赢得美国犹太社群的支持,增强“大东亚共荣圈”的影响力。

哈尔滨成为“富谷计划”的核心区域。这里早在1920年代就有了约1.3万人的犹太社区,大多是逃避俄罗斯革命的移民。他们从事贸易和铁路工作,生活相对稳定。1937年,远东犹太委员会在哈尔滨成立,讨论在周边地区建立定居点。

1938年,日本陆军中将樋口季一郎向东条英机提议接收更多犹太难民,尽管德国提出抗议,东条英机还是批准了这一想法。1939年,哈尔滨的犹太人开始参与定居尝试,他们租用仓库、修建房屋,街道上甚至出现了希伯来文招牌。

然而,这个计划并未发展成真正的国家建构。日本的初衷更多是经济和战略考量,而非支持犹太人建立独立国家。到了1940年,局势发生了转折。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签署三国轴心协定,正式成为盟友。德国开始通过外交渠道施压,要求日本放弃对犹太人的支持,以避免影响双边关系。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的政策进一步收紧。1943年,日本在上海设立“无国籍难民指定区”,将约1.8万名犹太人限制在虹口区,生活条件恶劣,计划彻底搁浅。

“富谷计划”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在国际压力下的妥协。德国作为轴心国盟友,间接扮演了阻止者的角色,而日本自身的战争需求也让这个计划失去了优先级。

国民政府的云南安置计划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也在1939年提出了一个安置犹太难民的方案。这个计划由孙中山之子孙科推动,目标是在云南省接纳10万至20万欧洲犹太难民。

据2017年《国土报》报道,相关文件现存于中国国家档案馆,显示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划拨土地和提供经济支持,换取国际援助,特别是美国的资金和物资,以支持抗战。每名难民需支付50英镑作为费用,这笔钱将用于中国的战争消耗。

云南地处偏远,靠近缅甸边境,地理位置相对安全,适合安置大规模难民。国民政府设想,犹太人可以在此建立社区,既缓解欧洲的难民危机,又为中国带来经济和外交上的好处。然而,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战争局势不断恶化。日本军队步步紧逼,国民政府疲于应付前线作战,后勤资源捉襟见肘,根本无力组织大规模移民。其次,云南的地方官员强烈反对,他们担心外来人口会加剧当地的贫困和不稳定。

此外,德国的压力也不容忽视。作为日本的盟友,德国可能通过外交渠道警告中国,若收留大量犹太人,可能面临经济制裁甚至军事报复。1940年,国民政府在重庆召开会议讨论此事,但随着战况恶化,计划被搁置,之后再无进展。

云南计划的破产,主要归因于国民政府内部的资源匮乏和外部的国际压力。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德国亲自出面阻止,但其影响力无疑通过日本间接传导到了中国。

计划破产

计划失败后,犹太人在中国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1943年,上海的犹太难民被限制在虹口区指定区域,生活条件恶劣,只能依靠国际援助勉强度日。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指定区解散,他们才重获自由。战后,大多数难民选择离开中国。

1946年,第一批人乘船前往美国,之后陆续有人移民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部分人选择前往那里重建家园。到1949年,上海的犹太人口仅剩数百,1950年代几乎完全消失。

在哈尔滨,情况类似。战后,犹太社区人口锐减至约1000人。1949年共产党接管后,许多人选择离开,1950年代社区彻底解散,大部分人移民到以色列或美国。东北的定居梦想随之烟消云散。

最终,犹太人在中国未能形成永久定居点,更不用说建立国家。战后,他们大多移居到美国、以色列等地,凭借商业才能和坚韧意志逐渐站稳脚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