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愤怒地吐槽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双非大学根本就不能算作大学。”
这种极端且片面的言论令人震惊。现实中,众多双非大学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屡屡遭遇滑铁卢,他们往往会抱怨就业的不公,内心充满愤懑。然而,仔细想来,这种抱怨其实是毫无道理可言的。
不妨看看这样的数据,你们知道每年 985 和 211 高校毕业的人数有多少吗?足足 90 万之多。回溯到 1999 年,中国高校开启了大规模的扩招。在扩招以前的最后一年,也就是 1998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仅为 82.98 万,这一数字恰好和如今 985、211 高校的毕业人数相近。
从这一对比不难发现,扩招之后的大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大学的泡沫”。不得不说句扎心的话,在一些人眼中,双非大学生仿佛是“假大学生”,因为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常常面临没有企业愿意接纳的困境。但这种观点真的合理吗?
网友们纷纷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必须坚决保留传统的双非院校,我们应当以 80 年代为基准来衡量,凡是在 80 年代以前就已经存在的学校务必保留,而 80 年代以后建立的则统统关门!!!!!”这种观点看似激进,却也反映出了一部分人对于教育资源分配的看法。
不可忽视的是,如今很多双非大学在综合实力和就业表现上已经超越了一半的 211 高校。就拿就业情况来说,很多普通 211 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还不如行业顶尖的双非高校。比如长沙理工大学,其电气工程专业在业内颇具声誉,每年进入国家电网的人数众多,就业质量上乘;三峡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同样表现出色;南京工程大学的这一专业也不逊色,为国家电网输送了大量人才。再看双非大学南华大学的核工程专业,采用订单模式培养学生,实现了 100%的高薪就业,福利待遇更是令人称羡,往往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被各大企业预订一空。
正是这众多来自双非大学的毕业生,成为了支撑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各个领域默默耕耘,满足着社会大众的基本需求,保障着整个社会的吃喝拉撒。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不经意间粉饰了那些自以为是的、假大空吹牛 13 的、只知一味吐槽而毫无实际作为的人。
高校扩招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双非大学的教育质量就低下。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不能仅仅因为学校的名气大小就否定学生的努力和价值。
企业在招聘时过于看重学校的名号,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双非大学的学生可能在入学时的成绩相对逊色,但在大学期间通过自身的努力,同样可以具备出色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我们一直倡导公平、公正和包容,这种对双非大学生的歧视显然违背了这一文化理念。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才能,而不应该被出身所束缚。
综上所述,认为双非大学算不上大学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和狭隘的。